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形式研讨纪实
2017-01-03王玉春
王玉春
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必须是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同步提升。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通过课题研究活动深挖教学质量的增长点。本文是笔者组织百名骨干教师对其进行研讨的纪实。
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是有效的
山东省聊城市文轩中学路玉勇:以前一直有一个问题困扰着我,学生会用教师讲的东西去考试,却始终无法拿出像样的作品,也不能够在生活中使用这些知识,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也没有兴趣。所以在刚才教授完的《板报制作》这一课,我把讲授顺序颠倒过来,让学生在制作作品时发现问题,然后再帮助学生来解决问题,希望能让其印象深刻。
山东省莘县翰林中学秦长民:路老师的课,直接把任务分给学生,整堂课由学生自己完成;而张老师的课,任务比较具体,分给学生固定的任务。是不是让学生自选任务会更好些?
山东省莘县樱桃园实验初中郑继峰:我认为,主题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对公开课来说比较好,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任务,然后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相应的应用软件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方式可以让他们自由发挥。但对平时讲授新知识点的课堂来说这种选题教学该怎么应用?例如,在讲授Photoshop新知识点时,由于本课学习的目标就是Photoshop中的新知识点,如果利用选题教学让学生选择过多的软件工具如美图秀秀等,那么最后这堂课可能完不成原定的学习目标。所以我的看法是尽量避免让学生过多地选择软件,讲Photoshop中的新知识点时,只让学生选择该工具。我不知道其他教师在讲授新知识点时怎么讲授,我通常是插入一些微视频来讲授。
山东省莘县国棉中学李宇:最近有幸听了很多节信息技术学科的公开课,我总结了一下,发现比较出彩的课堂大都是建立在作品的加工制作上,也就是说课堂的中心任务是让学生在教师提供的半成品素材上,进行一小步的加工,即可出炉成型。那么对更原始的作品制作课堂的公开课,又该怎么教授才会出彩呢?
山东省青州第一中学王爱胜:路老师的课让学生设计板报,技术并不局限于Photoshop、PPT、Word,而是直击学生的技能提高,这不仅是一种大胆的尝试,而且是一种颠覆式的创新。张老师指导学生通过项目学习的方式,从精彩的PPT作品演示开始,在吸引学生产生兴趣的同时,揭露“动画不仅让PPT变得生动”后面的悬疑,由此让学生情绪平复之后形成理性探索。可以说,第一节课是教学内容的颠覆式创新,第二节课是教学内容的方向性改良。因此,主题教学也好,半成品加工也罢,本来它们的侧重点就是不同的,并且有一定的适用性。第一节课争议比较大,作为研究课、创新课它是非常好的,但如果每一节课都这样上肯定也不能完成教学内容,但是其技术价值观是正确的,以后如果能够寻找基于版式设计的PPT、Photoshop、Word的共性技术归类会更好,如三个软件从图层、图形、文字、色彩等方面进行比较。作为公开课采取短时间可见性强的作品内容,也是可以理解的。现在优质课等改革也开始慢慢变得更包容,对原生态的教学越来越推崇,讲究课堂的生成性。
什么样的教学形式是有效的
山东省聊城市开发区蒋官屯中学张海娥:怎样取材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的做法是增加一些新闻实时性的问题,提前询问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在解决学生关注的问题的同时把要讲的知识点揉进去,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提高了他们的兴趣。不知道大家是怎样做的?
山东省聊城四中周新华:在教学中我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最初我采取的是讲练结合的方式,每堂课先讲15分钟左右,然后布置任务,学生练习。但由于在微机室上课,教师不能很好地观察到学生的听课情况,许多学生走神甚至打闹,听课效果很差。这是课中存在的问题。后来我制作了微课,让学生在课上先看视频,再做练习,这样我能及时关注到学生的听课情况,很好地维持了课堂秩序;但也有缺点,就是学生接受得快忘得也快,所以在练习时效果不是很好。现在我采取的是任务驱动或项目教学法,课前做了充分的备课,选取学生感兴趣或者与其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每节课完成与教学目标相关的小任务,分步完成,细化操作,让学生自主探讨,这样我能更好地关注到学生的学习情况,维持好课堂秩序,当然任务的设置也需要下一些功夫。
山东省临沂市滨河实验学校李晓静:我们通常采用小组协作的方法完成课堂任务,但我发现有的学生可以从中受益,而有部分学生会养成惰性,坐享其成,于是我要求组长检查作业的完成情况。我把重点、难点做成微课,学生在小组协作时可以参考,但微课视频过长,学生没有太多耐心关注。初三有考试任务,课时又少,不得已只能把考点作为教学重点,强调练习。
山东省青州第一中学王爱胜:教学内容是第一位的,有好内容学生就会喜欢,形式就好办一些。如果教学的内容学生并不感兴趣,那就比较麻烦,再好的形式效益也不佳。大家有的从微课入手,有的让学生协同工作,有的从学生相关的生活着手,都是一些良好的形式,当然,没有哪种教学形式可以适应所有教学,每当一种形式、理念、模式想要一统课堂的时候,它就离消亡不远了。所以,我只想说形式应该是灵活的。
课堂教学的密度、宽度、深度与温度
笔者想用密度、宽度、深度与温度来总结这次研讨。
密度:两位老师的课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放手”。内容涉及Word、PPT、Photoshop、FrontPage等软件,它们要在短短45分钟的时间内完成,可谓密度高、强度大。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创新,学会整合,学会放手,放开手去抓什么?抓“切入点”,抓“兴趣点”,抓“纠错点”,这样才能抓得住“重点”和“亮点”。放手不是放纵,规则清楚、指令明确、目标清晰,效果才会明显。这两节课看似形散,实则神不散,就像风筝,飞得再高,总有一根线在手中,只要线不断,风筝永远被控制着。
宽度:在交流环节,老师们畅所欲言,提的问题非常宽泛。我认为有两方面的疑问比较突出:①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如何同时实现?②在学生有差异的情况下,常态课与展示课如何设计?
深度:对核心素养的阐释,“核”即真正去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有值得收藏的体验、成果;“心”即用最打动学生内心的技能、习惯、素养形成能动力。例如,2016年8月13日,笔者在微信朋友圈发过一条信息,文字是庆祝儿子十四岁生日的一篇宋词填词,配图是各年龄段我抱着孩子长大的照片,最后一张是孩子已经高出我很多。短短一个小时,就收获了108个赞和70多条评论,而笔者的通讯录好友仅有三百多人。为什么能引起共情和共鸣?因为有情感、有体验、用心。教师的每一次教学设计都用心了吗?
温度:感谢老师们的热情参与,让我们更加懂得了坚守课堂阵地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