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海南农村女性养儿防老模式形成的根源
2017-01-03吕卓文张逢博
吕卓文 张逢博
【摘要】在忙于流动的海南农村妇女身上,有着一股自取谋生的冲劲,她们上有老,下有小,带着一股对生活的改善而奋斗。农村土地随着社会的变迁,越来越稀少了,难以持续耕作,而土地的流失,使越来越多的农村不得不养子女来生存,农村与城市的差别之大,其中之一就是农村生育率居高不下,而越贫困的农村妇女生儿育女的愿望更加强烈,耕作的妇女尤其是如此,她们把改变自身的悲苦转化为寄予下一代的希望,在忙于抚养孩子的农村妇女身上,背负着很重的负担,比如要一家老小的照顾、一日三餐的无着落劳累,努力通过耕作来摆脱贫困,农村妇女养儿防老的性别根源主要来自:一、男女不平等的现状;二、农村妇女社会保障体系的缺失;三、贫困女性化;四、农村妇女附属性的传统特征固定化,使女性,尤其是农村女性历来具有依附男性的属性,妇女倍感无用,缺失了妇女自由而平等的权利。
【关键词】农村流动妇女 养儿防老 根源
【课题项目】此项目为海南省妇联委托课题,项目名称国际旅游岛背景下的海南女性发展研究,子项目名称为影响海南农村女性流动的社会性别因素研究。
【中图分类号】F3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010-02
农村流动妇女是这样的一个群体,她们来自农村,由于土地的流失,生育的增加,再加上剩余劳动力人口都是由大量的妇女构成,她们流入城市,一随丈夫一起在城市打工,谋取生路,二在城市流动中生育孩子,照顾孩子,三农村妇女流动,寻找生存的希望。同时能够把家照顾得更好,使生活有所改善。于是她们流入到城市里,为未来开启新的征程。流动的农村妇女可能会形成什么问题呢?一贫困,许多流动妇女因长期在外,奔波,无法兼顾家里的活,时常在养家和无法照料家庭之中陷入困难,许多妇女长期流动,却无法找寻到可供养家糊口的工种,而不得不过着极为贫苦的生活,孩子没人照料,没时间陪伴老人照顾家庭,并且要干着又累又苦的工种,忙于生计。二边缘之间挣扎,农村流动妇女在农村的偏远地区,也处在城市的边缘,在四处奔波寻找谋生的行走于她乡时,在努力使生活有所改善却往往陷入在更加贫困的境地之中,徘徊在贫困线上,在农村偏远的山区,尤其是山区的耕作日益艰辛,有时遇上灾害,颗粒无收,并且土地耕作面积也逐步在减少。有些妇女租不起地耕作,只能背起行囊在外流动,寻找生活的来源,加上养育子女的负担,常因为不同的就业而进行四处迁移,一般生活在城乡结合部,农村女性本身没有生活来源,为了保障这部分妇女的基本生活需要,许多农村女性必须生儿防老。
一、农村流动妇女的养儿防老
农村女性随丈夫或带着孩子举家迁移,在城市里居住下来,外出奔波,打工挣生活费,以及供孩子读书的费用,生活的担子比较重,一边养家一边养育子女,随着流动家庭的增多,养育子女的数量在流动家庭里日益增多,而这些通常都是由农村妇女来承担,比如照料子女和老人,还要兼顾挣钱养家。妇女在流动中寻找改善生活,维持基本生活的条件,各种工种在城市里兴起,大部分的零时工、钟点工都由妇女来做,而这些不固定工种,经常缺失制度制约,工资拖欠或基本保障难以保证的情况大量存在,使农村妇女即使努力劳动,也难以维持足够的生活来源,常陷入一人担负着多种工种,努力挣钱是为了摆脱贫困,生活质量有所提高,但这一切却难以实现。
最重要的是,丈夫可以在妻子的跟随照料中毫无牵绊地参加劳动,而妇女却肩负着多种责任,比如嫁人后在夫家做家务,侍奉公婆,带着孩子,还要忙于生计,丈夫只有在养育孩子上支出一些费用,在海南这片热土上,女子忙得热火朝天,而男子却无所事事,既不顾家又不干活,并一直堕落消极,而妇女在这些家庭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在沉重的家务劳动中无法摆脱,默默地接受命运的安排。
生育孩子是进城的农村妇女获得养老的唯一方式,在城市的农村妇女由于既得不到城市养老保险,也无法再继续领取农村保障,生男孩是这些妇女唯一获得家庭养老的保障方式,有的妇女为了躲避农村计划生育的政策,于是来到城市生育。
生育男孩是进城务工的农村妇女可以增加劳动的途径,目前男性仍视为是就业市场里的主要劳动者,如果在城市务工的农村妇女生育男孩,进入劳动市场的概率就会增大,而改变四处奔波流浪的生活,生育男孩的农村女性依赖家庭中的男性,摆脱贫困、提升地位和改变命运成了农村妇女生育男孩的最主要原因,最重要的是她们获得养老的保障。
大元村是一个城乡结合部,这里有很多的廉租房,居住了大量的外来务工家庭,其中很多妇女带着多个孩子居住在一起,丈夫外出打工,傍晚回到家,已有两个月孕期的妻子和孩子等着他吃饭,可是,众多的孩子里嚷着吃玉米,妻子不得不把家务活放下来,到外头给孩子买玉米吃,她已经生了两个女孩,等着肚子的宝宝出世,并期待这胎是个男孩就好了,那是她的所有希望,在大元村,繁重的家务和带着年幼的两个孩子已经使得她喘不过气来了,但是她也仍要生男孩,她背负着家族的使命和丈夫的期待,农村妇女流动是为了生育一个男孩,一次的生育代表着她们的所有希望,不顾因生育而减少她们的收入或丧失收入而陷入了贫困,她们极其脆弱和无助。在农村女性身上,尤为如此。
二、农村女性的养儿防老形成的根源
这些年来,社会发生巨大的变化,社会养老开始深入到百姓生活中,但是在农村仍不能减少养儿防老的局面,大多数农村还是依赖家庭和儿子来进行养老,历来母以子为贵的观念根深蒂固,尤其是流动在外的农村妇女,她们更加努力通过生育男孩来保持在农村的名声与威望,以及在城市里的安稳感,免受歧视和排斥。
(一)男女比例失衡的现状
目前,男女比例失衡,造成很多男性优势在社会中得以发挥,其中在男性的社会中,认为女性的养老只能依赖于男性,只能通过男性的社会来获得后半辈子的生活,尤其是在农村妇女养老上,她们在外打工无着落, 工作没有保障,又要兼顾照顾家庭,在外干活的时间有所减少,意味着收入也将因在外劳动的时间减少或少打几份工而减少,更何况在年老体弱多病时,更无法通过自身来养老。 因此,农村女性与男性的比例失衡的现状,农村大量男多女少的家庭使女性的养老往往依赖于男性,尤其是自己养育的儿子,这增强了女性在养老上的无助与脆弱。
(二)农村妇女的社会保障体系缺失
由于在历来的传统上,女性不具备继承财产和家业的资格和习俗,农村妇女一般都无土地所有权,在乡镇上,土地的财产和社会保障体系一般都由男性继承,并且农村妇女不得不把土地让给老人,自己流动出去挣钱,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一点改变,可是她们流动出去却因为打不着工生活无着落,同时还因流动而生活致贫,比如农村妇女频繁流动所需的物质保障常无法获得,造成流动受阻,陷入无收入的境地之中,所以她们只能靠生育男孩来维持她们的生存与养老,在生育中的农村流动妇女通常可以得到农村家庭的生活资料,育儿费用也让男性担负起来,男性打工挣到的钱也用来给农村妇女生育男孩,农村妇女因此而多生孩子而陷入到收入减少的境地,只能靠具有土地和财产继承的男性提供生活费用和育儿费用,依赖和无助不得不在农村妇女身上强化,而这些无助和依赖往往使男性更具权利,而女性更加弱小。根本上是农村妇女的社会保障体系没有建立起来,使农村妇女不得不把全部老小的养老寄托在男人身上。
(三)贫困女性化
在贫困的人群中,大部分是由女性构成,女性普遍贫困,收入和工资减少,主要表现在每一天耕作的土地收成均由男性来掌握,分配给女性的生活资料较少或没有,男性掌握了主要的生产资料,女性贫困成了普遍的一种问题,她们不得不背负着耕作与养家的责任,但是长年累月地耕作仍然无法改善生活,女性由于一勤于持家二背负着很沉重的养家责任, 她们即使勤劳也难以改善生活的条件,依然为衣食而奔波,贫困者大多数是女性。在农村,由于农村妇女组成了贫困群体,她们唯一依靠家庭来实现养老,缺乏养老资金的她们只能通过生育一个儿子来使下半辈子的生活得到依靠,更由于女性大量贫困,促使她们更加努力地去生育一个男孩来解决她们老去的那个时候的衣食照顾问题。
(四)农村妇女附属性的传统特征固定化
农村妇女的附属性特征在长期的时间中沉淀而固化下来,一直以来,农村妇女一旦决定婚嫁,就要随着这个婚期而入门承受历来已久的随夫居,要承担照顾夫家的责任,而这些都使农村妇女的附属性更为明显,由于随夫居的传统女人被视为是附属和依附的,不得不依赖于男性,这使女性的独立自主难以获得,背负着被依赖的、依附的传统属性。这种依附性使农村妇女不得不背负生育男孩的使命,并照顾夫家的老人。这真正进行养儿防老,是由女性的附属性决定的,她们只能依靠养儿防老以及在夫家的照顾来实现身份的确立,然而在大多数时候,女性在夫家所做的照顾往往是她们附属性的表现,是女性一直遵循的传统。
(五)男女不平等
农村女性不得不生儿防老,这种历来已久的传统模式形成直到现在还是农村女性惟一的养老方式,在目前,农村女性这种比较固有的养老传统使她们背负着依赖和受助的特质,并且使她们的生育率居高不下,身体也越来越处在风险之中。女性比男性有着更缺少的养老自由和权利,受束缚于长期传统的固有的模式。进入越养老越受困的局面。
农村妇女的养儿防老很大程度上源自于男女不平等、农村妇女的社会保障体系缺失、贫困的女性化和妇女传统附属性特征而生成的,农村妇女一辈子耕作或半工半农,也难以实现自身的养老,因此只能通过生育孩子或照顾家庭来发挥家庭的养老功能,实现养老的照顾和途径单一,这都难以体现妇女在现代社会中应有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因此,一提供农村妇女的养老保障,而避免过度依赖家庭养老,二提倡夫妻共同养老,共同承担赡养两家老人的责任,三提供农村妇女的养老多元资源,包括养老服务、养老金的发放和生活居住模式等,流动养老避免农村妇女的养儿防老根深蒂固,容易陷入生育中所遭受的贫困和困境,缓解农村生育压力,适应社会养老需求,走出一条养老的新路子,改善农村养儿防老的贫苦与困难,提高农村女性的养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