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邗江区杨小舟蛾风险分析及风险管理
2017-01-03代为奇王敏周丹丹
代为奇, 王敏, 周丹丹
(1.扬州市邗江区林业技术指导站,江苏 扬州 225009, 2.扬州市邗江区农业委员会,江苏 扬州 225009)
扬州市邗江区杨小舟蛾风险分析及风险管理
代为奇1, 王敏1, 周丹丹2
(1.扬州市邗江区林业技术指导站,江苏 扬州 225009, 2.扬州市邗江区农业委员会,江苏 扬州 225009)
杨小舟蛾是邗江区杨树主要食叶害虫之一。按照林业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指标体系,对杨小舟蛾的风险分析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得出杨小舟蛾的风险值R为1.63,在邗江区属于中度危险的林业有害生物。结合全区寄主植物的资源状况及气候特点,对杨小舟蛾的潜在危险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杨小舟蛾在邗江大部分地区具有定殖、扩散的可能性。据此,提出了风险管理对策。
邗江区;杨小舟蛾;风险分析;风险管理
1 背景
1.1 分类地位
杨小舟蛾Micromelalophatroglodyta(Graeser)属鳞翅目,舟蛾科,是杨树主要食叶害虫之一[1]。
1.2 生物学特性
杨小舟蛾是为害杨树人工林的主要食叶害虫,成虫体长10~15 mm,翅展24~26 mm。体色变化较多,有黄褐色、红褐色和暗褐色。前翅有3条灰白色横线,后翅肩角有一赭色或红褐色小斑。卵半球形,初产时黄绿色,孵化时顶部黑色,孵化后留下白色卵壳,紧密地排列在叶面、叶背,呈块状。幼虫体长21~23 mm,体色变化较大,有灰褐色、灰绿色,微带紫色光泽,体两侧各具一条黄色纵带,各节具有不显著的肉瘤,以腹部第1节和第8节背面上的肉瘤较大,呈灰色,上面生有短毛。蛹褐色,近纺锤形,长13~18 mm[2]。在江苏1年发生5代,以蛹越冬,第1代是种群基数的积累阶段,第2代是种群数量的增殖阶段,第三、四代为成灾阶段[1]。
1.3 发生及防治
2013年在邗江区发生较严重危害,在受害的1 333 hm2杨树中,有267 hm2杨树整株叶子被吃光,据当年7月中旬调查,虫口密度为3 546头株-1。全区采取了叶面喷药防治,树干打孔注药防治和释放周氏啮小蜂防治,但危害仍时有发生。被害严重的林木翌年发叶,叶小质薄,色淡黄,高生长明显下降。
2 风险评估
2.1 分布和管理
2.1.1 分布情况 国内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中、陕西及四川等地[3]。邗江区各镇均有分布,2013年发生过大面积危害。
2.1.2 目前采取的控制措施 邗江区目前采取的综合防治措施主要有:a.林业防治:杨树采伐后恢复造林时,营造混交林或以其他树种替换杨树;b.物理防治:在林中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c.生物防治:在林中释放周氏啮小蜂等;d.化学防治:高压喷雾防治、树干注药防治、烟雾防治等。
2.2 扩散蔓延的可能性
2.2.1 寄主植物及其分布 杨小舟蛾的寄主植物为杨树(Populusspp.)和柳树(Salixspp.)[4]。在邗江地区目前主要寄生在杨树上,柳树上尚未发现。由于杨树为邗江地区的片林主要树种,为杨小舟蛾的扩散蔓延提供了有利条件。
2.2.2 适应性分析 杨小舟蛾适应性强,国内北到黑龙江,南到四川、贵州都有分布;国外日本、朝鲜半岛也有分布。具有繁殖能力强,发生代数多,繁殖快,危害重,防治困难等特点,在邗江地区从4月份一直持续到11月份。
2.2.3 传播渠道 杨小舟蛾的自然传播主要是成虫的飞行传播,本身的飞翔和爬行能力有限,只能做短距离传播;其人为远距离传播主要是交通工具的运载来实现,杨小舟蛾的卵、幼虫、蛹、成虫都能随着交通工具及其货物进行传播,其中以卵、蛹、老龄幼虫传播距离最远,在进行苗木调运时,隐藏于苗木叶片的卵、幼虫、根部土球和树皮缝隙中的蛹都能进行传播扩散。
2.3 天敌分布情况及制约能力
杨小舟蛾的天敌主要有16种,其中舟蛾赤眼蜂和杨扇舟蛾黑卵蜂为优势种,舟蛾赤眼蜂、黑卵蜂和广腿小蜂对杨小舟蛾的寄生率很高,是制约其自然种群的重要因素[5,6]。
用松毛虫赤眼蜂在杨小舟蛾的卵期放蜂,可以收到较好的寄生效果[7,8]。卵块寄生率为65%~100%,平均为82%,未放蜂的对照林内卵块寄生率仅为40%,放赤眼蜂的卵粒寄生率为63.38%,未放蜂的对照林内卵粒寄生率仅为15.84%。在杨小舟蛾卵盛期放蜂,只要保证蜂种质量,在常量放蜂的情况下,可以达到压低虫口的目的。通过放赤眼蜂对杨小舟蛾是有较好的控制作用[8]。
2.4 对经济和非经济方面的影响
2.4.1 危害情况 在邗江地区从2006年开始产生危害,但危害不严重,只是局地、小面积的零星危害;2012年发生了较重危害,2013年发生严重危害,全区约2/3的杨树片林受灾;2013年后,危害呈下降趋势,只在局地、小面积发生,未成灾。
2.4.2 潜在的经济影响 杨树是邗江区的主要树种之一,从绿色通道、农田林网到四旁树,杨树都是主要树种。据张军灵等[5]研究,杨小舟蛾危害15号杨,标准株叶量损失在60%、80%、100%时材积损失率分别达11.93%、41.1%、56.5%。杨小舟蛾繁殖能力强,一年繁殖多代,世代重叠,高龄幼虫食量大[9],短时间内能将成片的杨树的叶片吃光,对杨树材积生长产生较大影响,严重影响经济效益。
2.4.3 非经济方面的影响 杨树不仅是邗江的主要用材林树种,也是重要的公益林树种,尤其是沪陕高速,扬溧高速等绿色通道,主栽树种都是杨树,杨小舟蛾不但影响木材的质量和产量,还会降低林分的生态防护功能。杨小舟蛾严重发生时,还会爬到路面,居民家中等,会严重扰民,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2.5 检疫和铲除难度
杨小舟蛾的传播途径很多,卵、幼虫、蛹和成虫均能随人为活动、木材调运、寄主植物、货物及工具的运输向外扩散传播。其中,以苗木或木材携带蛹向外传播扩散的危险性最大,蛹的隐蔽性很强,可以在苗木的土球中,也可能在木材的树皮缝隙中,而且越冬蛹持续时间长。
2.6 定量评估
按照区域性林业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指标体系[10],分别进行各项评判指标(Pi)赋分和危险性R值计算:
表1 杨小舟蛾危险性分析评判指标赋分
按照林业有害生物危险性定量分析计算公式[10]。分别进行各项评判指标和危险值R的计算:
P1=P11=2.0;
P3=0.4*P31+0.4*P32+0.2*P33
=0.4*0.8+0.4*2.5+0.2*0=1.32;
P4=Max(P41,P42,P43)= Max(0.2,2.5,1.6)
=2.5;
P5=(P51+P52+P53)/3
=(1.2+0.5+0.6)/3=0.77。
杨小舟蛾的风险性综合评价值
参照林业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等级划分标准[10](表2),杨小舟蛾的R值为1.63,属于中度危险的有害生物。
表2 林业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等级划分标准
3 风险管理
3.1 加强虫情监测
建立健全虫情监测体系,组织专业监测队伍开展虫情监测,重点加强对常发区域、危害严重区域的调查监测,准确掌握杨小舟蛾的发生动态、分布范围、发生区域和危害程度,及时发布预测预报。同时将发生镇(街道)按轻、中、重分类,综合分析测报数据,提出防治方案。
3.2 强化检疫
对调入、调出的苗木、木材、木制品等要进行严格检疫,禁止带虫苗木、木制品等的运输,发现虫情要做无害化处理或销毁,减少人为传播。
3.3 综合防治
组建防治专业队,加强技术培训,购置必备的药物药械,采取人工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综合措施,集中时间,集中人力物力统一进行防治,做到早发现、早除治,确保不留死角。
4 结论
按照林业有害生物风险分析评估指标体系,对杨小舟蛾的风险分析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得出杨小舟蛾的风险值R为1.63,在邗江区属于中度危险的林业有害生物。结合全区寄主植物的资源状况及气候特点,对杨小舟蛾的潜在危险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杨小舟蛾在邗江大部分地区具有定殖、扩散的可能性。据此,提出了相应的风险管理对策。
[1] 郭同斌,王振营,梁波,等.杨小舟蛾的生物学特性[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0,24(5):56-60
[2] 贾永富,朱广义,张克武.杨小舟蛾生物学特性的初步观察[J].吉林林业科技,1989,78(1):24-26
[3] 宫健全,郭新荣,张兴旺,等.杨小舟蛾卵及幼虫的分布型[J].陕西农业科学,2003(5):21-22
[4] 王鸿哲,武建超,刘丽,等.杨小舟蛾研究进展[J].陕西林业科技,2002(4):75-78
[5] 张军灵,王小纪,杨大宏,等.杨小舟蛾防治指标研究[J].陕西林业科技,1999(4):4-6
[6] 杨大宏,王小纪,高存芳,等.杨小舟蛾天敌类型调查[J].陕西林业科技,1999(4):18-19
[7] 孙火焰,李文乔,张启三,等.应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杨小舟蛾试验[J].森林病虫通讯,1993(4):29
[8] 王贵钧,赵瑞珍,侯丽伟,等.松毛虫赤眼蜂防治杨小舟蛾效果的初步总结[J].昆虫天敌,1991,13(1):22-23
[9] 陈素伟,戴月欣,李晓泉,等.不同杨树品种对常见害虫天然抗性调查[J].山东林业科技,2005(5):27-29
[10] 李娟,赵宇翔,陈小平,等.林业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指标体系及赋分标准的研讨[J].中国森林病虫,2013,32(3):10-15
Risk analysis and Control Measures forMicromelalophatroglodyin Hanjiang District of Yangzhou City
Dai Weiqi1,Wang Min1,Zhou Dandan2
(1.Direction Station of Forestry Technology, Hanjiang District,Yangzhou City,Yangzhou 225009, China;2.Agriculture Committee, Hanjiang District,Yangzhou City ,Yangzhou 225009, China)
Micromelalophatroglcdyis one main kind ofPopulusdefoliators.Based on the indicator system of forestry pest risk analysis, the risk ofMicromelalophatroglodain Hanjiang District,Yangzhou was analyzed. Result shows that the value at risk (R) is 1.63, which belongs to a medium level of the dangerous insect pest in Hanjiang District. Considering the host plant resources and the climate features in Hanjiang District, potential hazards and ca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it is possible for the insect pest to establishment and spread in most places of Hanjiang District.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the management measures of the risk is proposed.
Hanjiang District;Micromelalophatroglcdy; risk analysis; risk management
1005-5215(2016)12-0049-03
2016-11-14
代为奇( 1978-), 男, 山东沂南人,硕士,工程师,现从事森林病虫害监测、防治和森林植物检疫工作.
S433.4
A
10.13601/j.issn.1005-5215.2016.1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