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种落叶松优良家系初步选择
2017-01-03曹颖
曹颖
(辽宁省林业种苗管理总站,辽宁 沈阳 110036)
杂种落叶松优良家系初步选择
曹颖
(辽宁省林业种苗管理总站,辽宁 沈阳 110036)
通过对11年生杂种落叶松生长性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11年生各家系间树高、胸径和材积差异均极显著;初步选出日12×兴9、日5×长78-3和日3×兴2三个优良家系,11年生树高、胸径和材积的遗传力分别为0.799、0.737和0.689,21%入选率时遗传增益分别为4.22%、5.06%和12.08%,3个优良家系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分别比一般家系总平均值高出了3.50%、9.11%、19.76%,6.99%、5.81%、18.24%和5.36%、5.69%、14.59%。
杂种落叶松; 生长性状; 家系选择
落叶松是我国的主要造林树种,具有生长快、分布广、适应性强、材质好等特性,在林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1]。据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落叶松在我国乔木林面积比重中排名第五,总面积达1 063万hm2,其中落叶松人工林为286万hm2,占全国人工林总面积的7.14%[2]。落叶松种间杂交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但不同地区的杂种家系表现有所不同[3-5]。本文以11年生杂种落叶松子代测定林为研究对象,测定其生长性状,分析其变异规律,以期得到适宜当地生长的杂交组合以及优良家系,为营造速生丰产林提供优良材料。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及试验设计
本试验种子来源于黑龙江省林口县青山林场杂种落叶松种子园,2005—2006年在青山林场播种育苗,2007年春季按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在大孤家营建试验林,14个家系,小区单行5株,重复4次,株行距1.5 m×2 m。
1.2 统计分析方法
所有数据利用SPSS 19.0软件[6]进行分析。其中方差分析线性模型为:yij=μ+Fi+Bj+eij,式中,μ为总体平均值,Fi为家系效应,Bj为区组效应,eij为环境误差。
木材材积采用V=0.32(h+3)d2×10-4计算。
式中:V、d和h分别代表材积、胸径和树高;
家系遗传力采用h2=1-1/F计算。
式中:F为方差分析的F值;
2 结果与分析
对11年生杂种落叶松各家系树高、胸径和材积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11年生各家系间树高、胸径和材积差异均极显著(表1),树高、胸径和材积遗传力分别为0.799、0.737和0.689,受较强遗传控制。
表1 11年生杂种落叶松树高、胸径和材积 方差分析和遗传参数估算
进而对11年生杂种落叶松各家系树高、胸径和材积进行多重比较(表2)得出:树高生长排在前4位的家系为日5×长78-3(9.18 m)、日3×兴2(9.04 m)、兴5×兴9(9.00 m)和兴6×和6(8.98 m),分别比家系总平均值(8.58 m)高出了6.99%、5.36%、4.90%和4.66%。树高生长排在后3位的家系是兴9×日76-2(7.23 m)、日5×兴12(8.06 m)和日3×石51(8.20 m),分别降低了15.73%、6.06%和4.43%。胸径生长最好的家系为日12×兴9(9.58 cm),比家系总平均值(8.78 cm)高出9.11%,高于最差的家系兴9×日76-2(7.13 cm)34.36%。日5×兴9(9.50 cm)、日5×长78-3(9.29 cm)和日3×兴2(9.28 cm)分别排在2、3、4位。材积生长最好的4个家系为日12×兴9(0.039 4 m3)、日5×长78-3(0.038 9 m3)、日3×兴2(0.037 7 m3)和日5×兴9(0.037 3 m3),分别比最差的家系兴9×日76-2(0.020 3 m3)高出了94.09%、91.63%、85.71%和83.74%,比家系总平均值(0.032 9 m3)高出了19.76%、18.24%、14.59%和13.37%。
表2 11年生杂种落叶松树高、胸径和材积多重比较
从11年生杂种落叶松各家系树高、胸径和材积多重比较结果来看,日12×兴9、日5×长78-3和日3×兴2这3个家系排在前面,5年生树高排名也排在前面,其次是日5×兴9、兴12×兴2、兴5×兴9和兴6×和6,最差的家系为兴9×日76-2。若选择3个家系,入选率为21%,11年生树高遗传增益为4.22%,胸径遗传增益为5.06%,材积遗传增益为12.08%。
3 结论与建议
与落叶松优良种源相比,落叶松杂种优势更明显,但不同地区的杂种家系不同[12]。国内有关杂种落叶松研究很多:在辽宁东部地区,8年生日本落叶松(L.kaempferi) ×长白落叶松、日本落叶松×欧洲落叶松(L.deciduaMill.)组合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日本落叶松×华北落叶松(L.principis-rupprechtiiMayr.)组合在树高、胸径和材积等方面都大于华×日组合[3]。佳木斯地区选出5个杂种落叶松,树高平均值超出当地生产对照的31.66%[4]。在牡丹江地区选出4个优良家系,7年生树高大于所有处理平均值13.2%、乌伊岭种源21.0%、白刀山种源40.7%和小北湖种源52.8%,胸径大于所有处理的平均值22.4%、乌伊岭种源51.9%、白刀山种源67.1%和小北湖种源81.1%[12]。
本研究通过对11年生树高、胸径及材积进行遗传变异分析、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初步选出日12×兴9、日5×长78-3和日3×兴2三个家系,11年生树高、胸径和材积的遗传力分别为0.799、0.737和0.689,21%入选率时遗传增益分别为4.22%、5.06%和12.08%,三个家系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分别比家系总平均值高出了3.50%、9.11%、19.76%,6.99%、5.81%、18.24%和5.36%、5.69%、14.59%。
[1] 马常耕.从世界落叶松遗传改良现状论我国落叶松良种化的对策[J].世界林业研究,1992(1):57-65
[2] 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司.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及森林资源状况[J].林业资源管理,2010(1):1-8
[3] 王景章,丁振芳.落叶松杂种优势及其利用的探讨[C]/ /张颂云.主要针叶树种应用遗传改良论文集.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112-116
[4] 王闯,沈庆木,刘世伟,等.富锦地区杂种落叶松优良家系选择初步研究[J].林业科技,2011,36(3):1-4
[5] 康迎昆,陆广义,李艳霞,等.杂种落叶松家系苗期高生长变异规律的研究[J].林业科技,2007,32(3):3-6
[6] 时立文.SPSS 19.0统计分析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28-29
[7] 乔纳森.H,W 赖特.森林遗传学[M].郭锡昌,胡承海,译.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1:288-295
[8] 续九如.林木数量遗传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31,55
[9] 解孝满,李景涛,赵合娥.柳树无性系苗期遗传测定与选择[J].江苏林业科技,2008,35(3):6-14
[10] 朱之悌.林木遗传学基础[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190-191
[11] 李立,李昆,崔凯.云南铁杉地理种源表型变异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08,21(1):31-36
[12] 马军伟,张含国,刘灵.杂种落叶松幼龄期变异与优良家系初步选择[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2,40(9):1-5
Preliminary Selection of Superior Families of HybridLarixgmelinii
Cao Ying
(Liaoning Forestry Seedling Management Center, Shenyang 110036, China)
The variance analysis of 11-year-old hybridLarixgmeliniiwere conducted. Result shows that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ree height, DBH and volume among 11-year-old families.Larixkaempferi‘12’×Larixgmelinii‘9’,Larixkaempferi‘5’×Larixolgensis‘78-3’andLarixkaempferi‘3’×Larixkaempferi‘2’were selected preliminarily.The heritability of tree height, DBH and timber volume of 11-year-old species is 0.799, 0.737 and 0.689 respectively; the genetic gain is 4.22%, 5.06% and 12.08% respectively. The growth of the tree height, DBH & timber volume of these three families is 3.50%, 9.11%, 19.76%, and 6.99%, 5.81%,18.24% and 5.36%, 5.69% and 14.59%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average family.
hybridLarixgmelinii; growth traits; family selection
1005-5215(2016)12-0026-02
2016-10-14
曹颖(1977-),女,辽宁沈阳人,研究生,高级工程师,现从事林木种苗生产管理工作.
S
Adoi:10.13601/j.issn.1005-5215.2016.1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