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宦”之心
2017-01-02凌肖汉
☉凌肖汉
中国人似乎有崇拜“巧”的情结。文学词章上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巧例”,体力劳动和体育活动中有“善用巧劲”的方法,读书学习、应试备考据说也有很多与“巧”相关的诀窍、门道。就连肢体形态上,古人也有“巧言”“巧笑”之譬喻。国际关系领域,“巧”字也大有影响,比如,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在任期间就到处推广她的“巧实力”战略。
“尚巧”这种心理符合经济学基本假设,本也无可厚非。综合比较成本代价和利润实惠,“巧”无疑是费力最少而收获最多的一种思路和方法。但这种思路和方法如果不加限制,在公共领域放任使用,往往会演变成表里不一、遮人耳目式的投机取巧,尤其是在政治、军事领域,这种取巧心理最终往往为巧所误、弄巧成拙。长征途中,毛泽东用兵不拘一格,大穿插大迂回。由于官兵体力损耗很大,林彪质疑这种用兵不走“弓弦”捷径,反而走“弓背”弯路的做法,认为不合兵法。但正是毛泽东这种看似不取巧的“蠢”方法最终化解了敌人的封锁包围,为红军的生存发展赢得宝贵的战略时机。徐悲鸿先生也曾说:“所谓‘巧’字,是研究艺术之大敌。”这方面的例证教训,古今皆有,不在少数,但敏察之士却不以为意,一误再误,足以引人深思警戒。
“巧宦”之心恐怕是不少官员普遍着迷的心理情结。对官员个人而言,居官治事,为任一方,最常见的心理恐怕就是能干成事,树立威望和政绩,并得到上级赏识荐举提拔。这就必然要求处理好与领导、与群众的关系、做事与做官的关系。但有些干部却将两者极端对立化,多副面孔,精明乖巧,惟以事上为能,将一己仕途看成立身根本。淡定笃实地谋划行事,他们等不及;挖空心思地找寻巧宦之术,他们走“终南捷径”。有的竟沦落到与江湖术士过从甚密,指望风水祖坟这些子虚乌有之物助他们不断高升。有些干部最拿手的未必是业务本领,但在宦海官场中却能游刃有余,靠的无非还是旧社会官场中那些腐朽习气。比如,做无原则的“老实人、老好人”,“一味圆融,一味谦恭”,遇事和稀泥,甘当“和事佬”;还有的奉行“多磕头,少说话”“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出事即为有本事”的怠惰哲学;还有的善于琢磨人事关系,“仕途钻刺要精工,京信常通,炭敬常丰”,走上层路线,加盟小圈子抱人大腿根。等而下之的就是“跑、送、吹、装”了,完全丧失了一个共产党人的精神境界和道德底线,有些笑话和闹剧已经严重玷污了党的形象。
对年轻干部来说,应该及早树立“行不由径,事不取巧”的心态。最根本的还是要忠于职守,勇敢担负所肩负的职责,不避劳苦,不畏繁难,有想法,有干劲,慎如善终,忠勤如一,“以天下之至拙,应天下之至巧”。如果组织部门在选人用人上能秉持至公,烛照幽明,让实干的干部得实惠、埋头的干部能出头,必然能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即会出现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的大好局面。
各级领导干部如果能祛除取巧心理,勇于担当任事,自觉抵制一切歪风邪气,我们党的执政根基和声誉形象无疑能得到极大的巩固提高。如此,则家国幸甚,人民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