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思想互动微交往助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

2017-01-02戴学志

政工学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官兵交流政治

戴学志

思想互动微交往,是指借助新兴的移动互联网终端,利用微博、微信和微视频等互动载体,在网络虚拟平台和空间里实现人与人之间信息传递和交流的交往方式。这一新的交往方式,打破了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推进了全时空全覆盖的思想互动与交往,密切了教育双方的沟通联系,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春风化雨、落细入心提供了更现实的途径。深入研究思想互动微交往的特点功效和运用机理,有助于更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微时代”的价值引领作用。

一、挖掘“微”的价值,适应思想政治教育新要求

思想互动微交往以其独特的功能属性,正成为民众特别是年轻人的重要交往方式。部队调研发现,94%的官兵使用微信。但当前,一些领导和机关的同志对这一全新的社会交往模式还存有模糊认识和偏见。有的思想不够敏锐,对思想互动微交往开拓性的功能优势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深层次影响,缺乏前瞻思考和有益探索,容易错失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手段、提升信息化水平的有利契机;有的体验不够深入,虽然不少同志也用微信、微博、微视频等互动载体进行沟通交流,但大多数仅停留在功能体验层面,缺少利用互动载体进行思想互动、尝试思想引导的切身体验,对微交往的教育功能挖掘应用不够;有的态度不够宽容,最突出的是对智能手机的使用,不少单位以保密为由限制上网功能。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解决,在当前人与人之间的思想互动转向借助互联网平台实现思想互动微交往的大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环节作用将面临被削弱、被抵消的危险。这就要求我们:辩证看功效。一方面,要看到思想互动微交往在打破传统意义上的交往时空限制、提升交互性和共享性水平、发挥生活化和精微化功效等方面,有着独特优势,这些有利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拓展教育方式方法,实现群众性自我教育。同时,也要对“微平台”传播的各类信息、各色言论保持高度警觉,对敌对势力利用各类网络平台进行思想渗透和政治煽动保持高度警惕,做到发挥优势、抑制不足,把握机遇、推动发展。主动转观念。当前,青年官兵大都是网络一代、拇指一族,渴望平等式交流、习惯碎片化阅读,加之信息传播的立体多维特性,这些新的变化和需求,催逼思想政治教育打破面对面的单向交流模式,进行教育内容网络化改造,构建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相结合的新平台,进行分众化、差异化传播。可以说,这些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迈过的“时代关”。要充分认清这一新形势,鼓足敢于创新的理论勇气、涵养新生事物面前不畏惧的理论品格、增强敏锐果敢的理论智慧,主动解放思想,来一场头脑风暴,把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陈规陋习摒弃掉,尽快形成符合政治要求、契合时代发展的新思想、新思维、新理念。积极求适应。在“开放、创新、体系、集约、融合”等新理念指导下,深入实践运用当前主流互联网思维,培塑“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新理念,大胆创新实践,积极研究改进,制作组织如军营微课堂、话题微讨论、军史微讲解等微教育,深度体验在“微平台”开展教育的新模式,努力走开“掌上教育”新路子,开创丰富多样、生动活泼的教育新局面。

二、运用“动”的特点,形成思想政治教育新优势

当前,运用思想互动微交往,发挥“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尚处于探索阶段,还有许多亟待改进之处,主要表现为:互动目标不明确,思想互动微交往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到底应发挥什么作用、如何才能更有效地“为我所用”,还没有形成共识,一些偏离主题、自我互动、随意互动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互动内容不鲜活,主要是讨论话题紧贴官兵实际、紧贴使命任务不够,官兵提不起兴趣、引发不了共鸣,关注程度参与热度不高;互动方法不走心,主要是受灌输式教育思维束缚,还存在强制性互动、任务性回帖、被动性参与的情况,打击了官兵的积极性;互动机制不健全,在如何调整改进思想互动微交往,使之能在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助力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还没有构建一套有效机制,不同程度弱化了思想互动微交往功效。为此,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校正“动”的方向。思想互动微交往作为一种新的社交方式,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网络平台和实践模式。要紧扣助力这一功能定位统筹思想互动微交往具体目标、阶段任务和使用办法,做到围绕教育主题筹划、针对教育对象设计、依据教育效果评判,避免脱纲离谱、随意拔高,盲目蛮干、资源浪费,实现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式发展。发挥“动”的优势。要用好交互性优势,灵活运用“微平台”组织经常性思想互动交流,通过教育双方生活化的交流,达到思想层面的理解认同,弥补面对面教育中思想交流不够的缺陷;用好共享性优势,在搞好推送教育资料基础上,要引导官兵用自身生活经历和实践经验互动交流启发、互相激励感召,实现信息共享、教学相长,弥补教育资源不丰富和利用率低的缺陷;用好便捷性优势,运用微交流即发即收功能,以官兵关注关心的话题组织实时热点互动,随时随地开展思想交流互动,弥补集中讨论话题单一、衍生拓展不深的缺陷。形成“动”的常态。要搞好议题转化,把教育目的潜藏渗透在聊天和议题转化之中,使得官兵在思想交流、观点碰撞中深化对教育主题的理解认识,实现体验式、自主式、润化式教育;要及时介入引导,关注网上舆论斗争形势,对出现的消极言论、不良思想要精准掌控、预先准备,对出现的误信误传情况要第一时间介入引导,及时发声、消除影响,提高官兵的信息识别力和价值判断力;要建构闭合回路,形成分析与研判、传播与引导、反馈与调适、协调与整合四大机制,实现对“微平台”思想信息的全时监控、实时引导、即时反馈和有效管理。

三、创新“融”的途径,开拓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当前,思想互动微交往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得不够的问题还比较普遍,还存在一些“梗阻”。一是缺高度,视野不够开阔,站不到为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提供可靠思想政治保证的战略高度去筹划设计,总体上层次不高、成效有限;二是缺自觉,主要是还没有将思想互动微交往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体系,大部分尚处于功能运用层面,研究解决如何遵循教育规律、适应官兵需求等深层问题不够;三是缺标准,把思想互动微交往打造成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新平台、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学习成才的新课堂的目标追求还没有立起来,仅仅将其作为丰富教育的一种手段,仍处于简单运用、低效发展阶段。要改变这种局面,就要创新“融”的途径:服务主题融。思想互动微交往不为理论武装和思想引导工作服务,就将失去使用价值。要坚持党的创新理论的根本指导地位,使互动内容贯彻教育理念、服务教育主题,坚持恪守政治性第一原则、铸牢军魂第一使命、培塑人格第一目标,坚持把学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锻造“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等使命任务贯彻始终,做到互动交往内容、表现形式与教育效果相统一,不断提高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拓展方法融。紧紧扭住“坚持发挥网络优势、遵循教育规律、适应官兵需求相统一”的总体思路。一方面,要主动引,加强顶层设计规划,通过软硬件建设,网络功能拓展,把微交往模式引入政工网等各类军内网络平台,灵活教育互动模式,丰富教育互动载体,营造互动交流无处不在、思想交流无时不在的氛围;另一方面,要加快融,推开“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索开发“微平台”APP软件,在智能手机、互联网终端建立辅助教育平台,设置实时教育、咨询求助、数据分析等富有军营特色、贴近官兵生活的功能板块,广泛吸纳官兵参与,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召力影响力。系统筹划融。要把实践运用思想互动微交往摆上重要位置,纳入思想政治教育总体框架,建立完善互动协作机制,通过科学设计、系统推进,促进深度融合、形成声势。要紧跟技术发展、紧贴官兵实际,更新升级微交往内容形式,增强官兵运用微博、微信、微视频等开展思想互动、舆论引导和价值引领的合力,实现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促进思想进步与保持心理健康有机结合,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新发展,开创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猜你喜欢

官兵交流政治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朝鲜官兵高呼“捍卫金正恩”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