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精兵

2017-01-01石志申

国防 2017年2期
关键词:战斗力军队军事

石志申

试论精兵

石志申

精兵思想是兵学特别是我国传统兵学的重要内容,走精兵之路是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须在提高官兵素质、改善武器装备、优化体制编制、创新军事理论、营造精兵环境等多方面齐头并进,才能实现目标。

军事理论 军队建设 质量建军 战斗力

作者:石志申,军事科学院研究生部博士研究生,武警指挥学院讲师,上校

精兵制胜作为一条重要的军事规律,历来为兵家所重视,在军事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精兵思想以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性内涵历久弥新、呈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一个国家能否在新军事变革角逐中胜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精兵思想的重视程度、认识深度和实践力度。

一、精兵的内涵

“精”字在《辞海》中有“完美、最好”“物的纯质”等义,也特指军中的精锐。因此,我们可对“精兵”作如下理解:精兵是指在一定的政治、经济条件下,人员、装备、编制等方面均达到优化状态,从而具有很强战斗力的军队。对一个国家的军队而言,精兵既包括整体的“优化”,即质量建军,也包括局部的“锐化”。《孙子兵法》中的“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吴子》中的“以治为胜”“不在众寡”,论述的是军队整体达到精兵目标的判断标准及实现方法。而《诗经》中的“元戎十乘,以先启行”、孙武所说的“选锋”、吴起所说的“虎贲之士”,以及李世民所组织的“玄甲”等,则属于军队局部的精锐。本文重点探讨军队整体优化为精兵的问题。

数量和质量都是影响军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弥补、相互制约。与数量比较而言,质量更具决定性的影响。因此,精兵的实质主要是通过提高质量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在我国古代漫长的数千年间,精兵建设主要体现在对军队质量的提高方面,对数量并没有刻意的要求。如《何博士备论》认为,将领的能力决定了其驭兵的数量,对于大将之才,由于治军有方,能够训练出高质量的军队,带兵的数量则是多多益善。①何去非:《白话何博士备论·汉光武论》[M],长沙:岳麓书社,1997,100页。到了近现代,随着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应用于军事领域以及科技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提高质量的成本越来越高,在军事支出相对固定的情况下,军队数量和质量的矛盾尖锐化、明显化,精兵建设在这个时期就表现为质量的提高和数量的减少两个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军一直致力于以技术最优化来获得压倒性的质量优势,在整个国防预算相对平稳的情况下,美军通过不断压缩兵力规模来确保对军事技术的高投入。数十年来,美军虽然在质量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无双的成就,但它在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中却都暴露出兵力不足的问题。这表明精兵建设不应片面强调质量的重要性而忽视数量的必要性,最佳目标应是立足本国国情实现质量与数量的科学统一。

二、精兵建设是古往今来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有效途径

(一)精兵思想是我国传统兵学的重要内容

我国传统兵学博大精深、历久不衰,其对精兵的论述有着2000多年的深厚积淀。春秋时期的《左传》指出:“明耻教战,求杀敌也。”即为了歼灭敌人要对部队进行教育、训练。《孙子兵法》把“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作为判断胜负的必要条件。战国时,《吴子》明确提出“以治为胜”“教戒为先”的观点。初唐时,《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提出:“习兵之学,必先由下以及中,由中以及上,则渐而深矣。”即训练要讲究方法,循序渐进。明朝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强调:“兵之胜负者,气也。……气有消长,无常盈,在司气者治制之何如耳!”可见,戚继光在军事实践中认识到激励军队士气、培育战斗意志的重要性。总之,传统兵学涉及部队的管理、教育、训练、武器、编制等质量建设的方方面面,内容全面。

我国传统兵学的精兵思想是以精兵建设的实践为基础的。我国历代杰出的军事家无不奉行精兵制胜的理念。当然,由于时代环境的不同,精兵建设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春秋晚期晋国魏舒“毁车为行”,战国时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及西汉大规模发展骑兵,都属于变革型的精兵建设;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府兵”,属于情感激励型的精兵建设;南宋岳飞统领的“岳家军”,属于管训型精兵建设;明朝戚继光创建的“戚家军”,属于综合型精兵建设。

(二)走精兵之路是发达国家的共同选择

在冷兵器时期和冷热兵器混用时期,军队的数量和质量是可以相互弥补的,但随着军事科技的不断发展,军队的质量对于战斗力的影响逐渐居于主导地位。当武器装备存在代差的情况下,用数量优势已经无法弥补质量的不足。当前,随着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正引起世界范围内的新军事变革,发达国家无一例外致力于以信息技术的革新和应用来谋求军队质量的提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军为了提高质量已经进行多次裁军。2012年1月5日,美国国防部公布了新的防务战略指南,即《维持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21世纪国防的优先任务》,这一战略要求美军到2020年建成一支“规模精干、行动灵活、技术先进”的军队,为此将进一步削减陆军、空军员额以及指挥机构共计近10万人。2008年俄格战争后,俄罗斯把“机动灵活、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作为军队建设的目标,在颁布的《2011-2020年国家武器纲要》《2020年前武装力量建设构想》等指导性文件中要求,军队按照“精干、合成、高效、灵活”的原则减少员额、优化结构、理顺指挥体制。日本2010年《防卫计划大纲》提出“放弃被动防御”原则,代之以机动防卫、有效慑止、主动应对各种威胁;在军力建设上,要求以高水平的、不断更新的技术能力和信息能力为支撑,使自卫队兼备“快反、机动、灵活、持续、多能”五大功能。总之,致力于质量建设、走质量强军的精兵之路已成为发达国家的共同选择。

(三)走精兵之路是我军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精兵是我军一贯执行的政策和追求的目标。1927年,毛泽东在秋收起义后率领部队向井冈山进军途中,在江西三湾村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将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部队人数虽然减少了,战斗力却提高了。这是我军在创建伊始进行精兵建设的首次成功尝试。1942年,当抗日战争处于最困难时期,我党实行了精兵简政,使部队战斗力有了很大提高,继而对日军实施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作战。新中国成立后,我军更加强调精兵建设,以其作为实现军队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几十年间,我军先后10次精简整编部队,特别是1985年裁军100万的举措,大大加快了质量建设的步伐。上世纪90年代,通过裁军50万,进一步促进了我军建设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的转变。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党中央不断加大军费投入,致力于以信息化为主的军队现代化建设,在人员素质的提高和武器装备的改善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2015年9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宣布“裁减军队员额30万”,这是继2003年裁军20万后,我军精兵建设的又一重大举措,必将进一步优化我军体制编制、提高战斗力。

三、实现精兵目标的主要举措

精兵建设的目的在于提高军队战斗力。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认为,军队的战斗力不是某种单一因素,而是由武器装备、体制编制、训练素养、思想素质、军事思想以及指挥和后勤保障等条件构成的。①鲍世修:《马克思恩格斯军事理论研究》[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9,94-100页。概括地说,主要包括三个基本要素,一是有良好军政素质、理论素质的人;二是精良的武器装备;三是把人和武器装备有机结合起来的体制编制。精兵建设主要围绕构成战斗力的成分来进行。

(一)大力提高官兵素质

在构成战斗力的成分中,最关键的因素是人,因此,下大力气全面提高军队官兵的素质就成为精兵建设的首要任务。

1.改善兵役制度

我国宋代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灿然可观,但军事上却消极被动、屡战屡败。究其原因,兵役制度不合理是重要的一个方面。宋朝实行的是募兵制,出于维护社会稳定的考虑,募兵时对于游民、灾民来者不拒,造成严重的冗兵问题,其兵力最多时达140万。而兵员成分鱼龙混杂,成了宋军战斗力建设源头上的瓶颈。明朝戚继光抗倭另募新军,清末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别创湘军,都是因为世兵制下的朝廷经制之兵已经彻底腐朽、不堪一战。戚家军之所以屡建战功、表现出很强的战斗力,与戚继光募兵时严把入口关、狠抓兵源质量是分不开的。可见,要建立一支精兵劲旅,首先要通过改善兵役制度来保证兵源质量,这是精兵建设的基本前提。

以新技术革命为背景,世界各军事大国的军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掀起了职业化浪潮。1962年,英国取消义务兵役制;1973年,美国也开始实行“全志愿兵役制”;法国于1997年开始军队职业化改革,并于2001年全面实现军队职业化。俄罗斯也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军队职业化改革,目前军官队伍已完全实现职业化。所谓军队职业化,是将参军服役看做一种职业选择,军队与军人形成雇佣与被雇佣的劳动合同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志愿兵役制度)。通过军队职业化改革,这些国家减轻了退役军人安置造成的社会压力,解决了征兵难的问题,改善了兵源质量,提高了军队的整体素质。

2.依法从严治军

治军从严是古今中外的铁律,军队只有军纪严明,才能出优良作风、出强大战斗力。依法从严治军是对从严治军规律的进一步升华,也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治军的前提是军事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完备。中华古法被称为世界四大法系之一,军法内容在中华古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司马法》中“国容不入军,军容不入国 ”的论述表明,我国军法建设早在先秦时代就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我国历代都不乏诸如周亚夫、李靖、王阳明等治军有方、战功卓著的杰出军事家,他们所统之军法纪肃然、所向披靡,但在易帅易将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军队战斗力常常呈现出极大的反差。我国历史上王朝更迭频繁,军纪败坏之际,往往是朝代更替之时。唐朝的衰败、宋朝的兴起更是直接由武人作乱导致。之后,宋、明、清三朝的军事制度过于注重维护军队的稳定,却是以损害战斗力为惨重代价的。伴随着王朝的兴衰,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我国的军纪状况没能摆脱由严到松的周期律和因人而兴、因人而废的弊病。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诞生以来,一直重视军事法制建设,目前已初步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军事法规体系,基本实现了有法可依,但全面性、配套性、可操作性等方面的问题仍然亟待解决。近现代以来,西方军事文明迅速兴起,其军事法制建设历时200余年,已经形成较为完备的体系,我军的军事法制建设可以有选择地借鉴其成功经验。

在依法从严治军过程中,一方面,要重点抓好中高级领导干部和机关干部的法制培训及模范表率作用,提高依法管理的能力;另一方面,要立足经常,抓好对部队基层官兵的普法教育。另外,还要建立对执法的有效监督体系,防止“以言代法”“以权代法”“以情代法”“变通执法”等问题的出现。

3.严格教育训练

《左传》有言:“明耻教战,求杀敌也。”可见,春秋时期即重视对军队的思想教育和军事训练。战国时吴起强调“用兵之法,教戒为先”,并且提出了一整套由简至繁、循序渐进的训练方法。秦汉以来,历朝历代的兵家都注重通过教育训练巩固、提高军队战斗力,只是具体内容因时代差别而有所不同。严格的教育训练对当代精兵建设永远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首先,要通过教育训练来提高军队官兵的知识水平和思想政治素质。当代军事科技的飞速发展对军队官兵的知识水平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提高官兵素质,关键是要采取综合教育措施促使军官素质得到全面提升。通过系列教育,使军官具备较高思想觉悟,同时在知识结构上达到指挥与技术合一、文科与理科兼通的要求。其次,要通过严格的训练来锤炼军队的作战技能和坚韧的战斗意志。严格、艰苦、实战化的训练能够确保和平时期巩固、提高军队战斗力,还能够造就部队官兵吃苦耐劳、坚忍顽强的优良作风。德国军事家克劳塞维茨认为,军队的武德是战争中最重要的精神力量之一,这种精神力量必须在极度的劳累和困苦中才能产生。①(德)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第一卷)[M],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184页。瑞士军事家若米尼也指出:“军队的激奋精神和尚武精神是两种不同的素质,虽然它们可以产生同样的效果,但却不可混为一谈。前者,即激奋精神,我们已经说过,它在程度上来说是政治或宗教信仰以及爱国心等暂时感情冲动的结果。而尚武精神则是统帅领导艺术和英明军事制度所产生的结果,它受环境影响较小,它应受到任何具有远见的政府的重视。”②(瑞士)A·H·若米尼:《战争艺术概论》[M],刘聪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96-97页。实际上,克劳塞维茨所说的武德和若米尼所说的尚武精神都是可以通过严格训练而获得的战斗精神。

(二)不断改善武器装备

《管子》有言:“为兵之数,存乎聚财,而财无敌;存乎论工,而工无敌;存乎制器,而器无敌。”意思是治军之理,在于积聚财富使财富积聚到天下无敌;在于讲求制作技术,使制作技术达到天下无敌;在于制造武器装备,使武器装备达到天下无敌。《汉书·晁错传》也指出:“器械不利,以其卒予敌也。”可见,我国传统兵学自古就注意到不断改进武器装备的必要性。近现代以来,应用于军事领域的新技术层出不穷,武器装备对于一个国家军事力量的重要性有增无减。

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不断有新技术使武器装备获得质的飞跃。随着新式武器装备部队,必然引起部队训练、编制、战法的一系列改变,从而使部队战斗力获得显著提高。正如若米尼所说:“在发展武器装备方面掌握主动权的国家,可以保障自己占有巨大的优势。”③(瑞士)A·H·若米尼:《战争艺术概论》[M],刘聪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78页。正因为如此,许多发达国家在发展武器装备方面可谓不遗余力。美国始终强调要“保持并扩大对对手的技术优势”,且要以最快的速度将新技术应用于武器装备。俄罗斯也一贯重视提高军事科技水平,不断提升武器装备的现代化程度。日本把“始终不断追求最高军事技术水平”定为军事技术政策的目标,确定了重点研制对付高技术局部战争的武器和提高现有武器高技术含量的方针。目前,把武器装备的技术革新作为战斗力提升的突破口已成为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

(三)优化完善体制编制

所谓体制,是军队的组织系统、机构设置、建制、领导和指挥关系,以及各级组织的职能划分等的统称,主要是反映军队系统的整体结构及其构成层次;编制是军队各级各类建制单位的机构设置和人员额数、装备统配的具体规定。简单地说,体制编制就是把人员和武器装备有机结合起来的军队组织形式。科学合理的体制编制往往能产生1+1>2的效果,因而是保障军队战斗力极其重要的手段。在精兵建设过程中,随着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和人员素质的提高,调整优化体制编制就成为顺理成章之事了。

体制编制改革比军队其他方面的改革具有更大的难度。一方面,由于体制编制属于制度层面的上层建筑,直观性不强;另一方面,体制编制也涉及诸如人员关系、部门利益、保守观念等掣肘因素。如清末的洋务运动,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保守观念的束缚下,耗费巨资,历时数十年,改革的成效仍然停留在武器装备层面,体制编制作为“祖制”,成了无人敢碰的红线。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中日甲午战争,惨痛的失败使清朝保守势力不再固守成规,体制编制改革才开始在编练的新军中施行。总之,调整优化体制编制,首先在观念上要使全军人员认识到其重要性、必然性;其次要有打破旧利益格局的魄力和克服传统保守势力反抗的决心和办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体制编制改革的顺利实施。

(四)适时创新军事理论

先进的军事理论是战争规律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保证一切军事活动取得成功的关键,理所当然也是军队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恩格斯认为,一支军队要在强手如林的国际环境中取得领先的地位,必须经常保持军事理论上的先进性。①鲍世修:《马克思恩格斯军事理论研究》[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9,100页。而要保持军事理论的先进性,必须适时创新军事理论。

军事理论创新要立足既有武器装备,综合分析各方面的情况,在实践的基础上审慎得出结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德国军官古德里安综合德陆军装甲部队和空军的特点,在大量实践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闪击战”理论,并在对法作战和对苏作战初期取得巨大成功。抗日战争初期,毛泽东通过对中日两国战争性质、国家地理状况、国际援助状况等因素全面、细致地对比分析,结合抗日战争的实践,驳斥了“速胜论”和“亡国论”,提出了“持久战”的战略方针,最终指导中国军民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五)全面营造精兵环境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因此,精兵建设不能就军言军,而应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全面营造有利于精兵建设的大环境。

首先,要营造精兵的政治环境。《尉缭子》指出:“兵者,以武为植,以文为种。武为表,文为里。”意即战争问题,以军事为骨干,以政治为根本。军事是表象,政治是本质。《淮南子》也指出:“兵之胜败,本在于政。”意思是军事上的胜败,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政治。因此,要通过惠民举措得民心、聚民力,这是战争威力的基础和前提,也是精兵战斗力的源泉。同时,要为精兵建设提供长久的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

其次,要营造精兵的经济环境。《管子》指出:“甲兵之本,必先于田宅。”意思是军队建设的根本,在于首先发展经济。营造精兵的经济环境,要在充分考虑国防因素的基础上,以民众利益为出发点,以强军为着眼点,统筹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克服“利益至上”的盲目性。对具有战略意义的国防经济要重点加以扶持。

第三,要营造精兵的文化环境。自宋代以来,我国的文化传统是反对尚武的,唐代“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豪气逐渐被“晓风残月”的诗情画意所取代,直至“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观念的盛行。我国近现代历史表明,只有爱好和平的一厢情愿和以和为贵的理念,并不能真正获取和平,反会助长敌方得寸进尺的贪心。因此,我们反对穷兵黩武,但却至少应奉行文武兼修的理念,以期具备以战止战的实力。若米尼说:“如果政府不采取措施培养人民的尚武精神,那么它为建设军队而采取的一切最好的措施也都将是徒劳的。”②(瑞士)A·H·若米尼:《战争艺术概论》[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93-94页。的确如此,如果没有尚武的土壤,是无法结出“善战之军”的果实的。

[1] 孙子兵法.

[2] 吴子.

[3] 诗经.

[4] 左传.

[5] 司马法.

[6] 管子.

[7] 尉缭子.

[8] 淮南子.

[9][美]丹尼尔·尼克.技术、质量优势和过度膨胀的美国军事力量.战略研究季刊[J].2013冬季刊.

(责任编辑:徐永汉)

E0-055

A

1002-4484(2017)02-0027-06

猜你喜欢

战斗力军队军事
包围童话镇的“军队”
提升国有企业基层党支部战斗力的建议
战斗力爆表的棘龙
美要派上万军队阻止“大篷车”
四位军队党代表直面敏感话题
军事幽默:局
军事
军事幽默
体育少年“战斗力”大测试
世界军事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