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装备采办信息化建设基本原则与发展对策

2017-01-01冯海斌郑绍钰

装备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寿命装备信息化

冯海斌, 郑绍钰, 李 倩

(1. 装备学院 研究生管理大队, 北京 101416; 2. 装备学院 装备采办系, 北京 101416)

装备采办信息化建设基本原则与发展对策

冯海斌1, 郑绍钰2, 李 倩1

(1. 装备学院 研究生管理大队, 北京 101416; 2. 装备学院 装备采办系, 北京 101416)

针对装备采办信息化建设对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重要作用,运用文献研究、实地调研、专家咨询等方法,在分析装备采办信息化建设的时代背景及应遵循的需求牵引、技术推动,信息主导、综合集成,军民融合、信息共享3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着重从更新思想观念、搞好顶层设计、集成数据环境和变革管理模式4个方面,提出了加强装备采办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对策。

装备采办;信息化建设;全寿命周期管理

装备采办信息化建设作为军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重要因素,对于提高我军装备建设水平,加速信息化作战能力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1]。因此,只有重视和抓好装备采办信息化建设,运用信息技术合理采集、科学管理、开发利用装备采办各领域和全寿命周期各阶段信息资源,健全法规标准,优化业务流程,改革管理模式,才能提高装备采办的决策水平和整体效益,才能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的转变速度,才能为我军核心军事能力乃至信息化建设效益的提升提供可靠保证。

1 装备采办信息化建设的时代背景

1.1 准确把握基于联合作战的装备需求

需求不清晰、不稳定和变更控制不严,是装备采办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也是装备采办出现“拖、降、涨”的重要原因[2]。从主体上讲,装备需求无非来自作战任务对新装备的研发需求,或是对旧装备的改进需求。需求论证既要准确把握作战方案、战场环境、作战对手等外部因子,又要准确把握技术成熟度、经济可承受性、系统互操作性等内部因子,必须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从客体上讲,装备需求来自陆军、海军、空军等各军兵种,离开信息技术手段,需求论证很难统筹考虑各军兵种的独特需求,极易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和能力冗余。特别是在信息化条件下,要解决装备采办“拖、降、涨”问题,使装备具有“与生俱来”的联合作战能力,满足一体化联合作战的要求,必须加强装备采办信息化建设。

1.2 主动适应基于国防工业的军工生产

我国国防工业经过二十多年的产业升级,特别是随着我国装备制造业以及“互联网+”战略的深入发展,武器装备科研生产正在由以规模化生产、粗放式管理为特征的“机械军工”向以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为特征的“数字军工”转变。不少企业大量应用企业集成(Enterprise Integration,EI)、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等先进管理技术和手段,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国家国防科工局正在大力推进智能制造,有的大型军工企业基本实现了基于模型的设计(Model-based Design,MBD),个别企业基本实现了基于模型的企业(Model-based Enterprise,MBE),甚至是智能工厂,大大加速了装备研发进程,既为装备采办信息化打下了良好基础,也给装备采办带来了严峻挑战。装备采办只有主动适应国防工业快速发展,搭上国防工业“两化融合、智能制造”发展的快车,不断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才能提前预测和掌控装备采办风险、实时控制和确保装备采办质量、准确估算和降低装备采办成本。

1.3 不断提高基于有限经费的采办效益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GDP将长期保持中高速增长。2015年GDP增长率为6.9%,首次跌破7%大关。李克强总理指出:“‘十三五’时期经济年均增长保持在6.5%以上”,并提出2016年经济增长目标为6.5%~7%[3]。根据国家财政部报告,2016年国防支出为9 543.54亿元,增长7.6%[4],这是自2011年来,国防预算增长率首次回落到个位数,预示着我国国防支出也将进入中速增长的“新常态”。同时,我军装备建设已从仿制改进阶段进入自主研发阶段,大量高新装备陆续列装。高新装备结构复杂、价格昂贵、研发生产周期较长,只有立足有限的装备经费,充分运用数字化军检、虚拟化样机、基于仿真的采办(Simulation Based Acquisition,SBA)等信息化方法手段,全面管理从需求确定、方案论证、工程研制、试验鉴定、生产部署、维修保障到退役处置等装备采办全寿命周期的数据信息,才能确保共享采办信息、优化采办流程、监管采办项目,切实保证采办质量、缩短采办周期、节约采办经费。

2 装备采办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2.1 需求牵引,技术推动

装备采办信息化建设实质上是要实现装备采办业务与信息技术的无缝结合、紧密融合,优化装备采办业务流程,变革装备采办管理模式,在技术与业务的结合中推进装备采办改革,提高装备采办效益。因此,要坚持以装备采办全寿命周期业务需求为牵引,以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为推动,使装备采办信息化建设按照业务需求指明的方向,沿着先进信息技术发展的路径,在需求的牵引力和技术的推动力双重作用下,真正变革装备采办管理模式,切实提高装备采办效益。

2.2 信息主导,综合集成

装备采办信息化建设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工程技术和管理科学各个领域,涵盖装备需求论证、规划计划、科研、生产部署、使用与保障以及退役处置[5]从“生”到“死”的整个过程,涉及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CRM)和智能商务(Business Intelligent,BI)等信息管理系统,包括结构化、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数据类型。因此,要坚持以装备采办全寿命周期信息为主导,综合集成各阶段各类数据、软件和硬件,形成基于信息系统的一体化、网络化、智能化装备采办体系,实现采办信息高速流动、实时共享、充分利用及资源优化,充分发挥装备采办的“信息能力”,实时把握装备采办质量、成本和进度等方面的态势,提高装备采办质量效益。

2.3 军民融合,信息共享

装备采办信息化建设植根于国家信息化与军队信息化建设,与国防工业信息化建设高度融合、共同发展,只有真正实现装备采办全寿命周期信息化,彻底打通装备科研生产与使用保障、装备生产单位与使用部队之间的信息链路,才能实现装备建设“以采办满足使用、以使用促进采办”的良性循环和螺旋上升。因此,要坚持国家、军队和国防工业信息化建设融合发展,共同分享装备采办全寿命周期来自军地不同部门、行业和系统的各类信息资源,提高装备采办的可行性、透明度和执行力,走出一条投入少、发展快、效益高的路子。

3 装备采办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对策

3.1 转变思想观念

1) 树立装备采办信息化建设出“战斗力”的思想。进行装备采办信息化建设,其主旨就是为军队形成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能力提供最直接的物质支撑。加强装备采办信息化建设,不仅能够更加准确把握作战需求,而且能够通过实际应用改进、完善现有装备,促进新型装备研发,不断提升装备信息化作战能力。

2) 树立装备采办信息化建设出“生产力”的思想。装备采办信息化建设与国防工业信息化建设同命运、共发展,后者为前者奠定坚实基础,前者为后者指引发展方向。加强装备采办信息化建设,建立双方沟通协调机制,能够健全国防工业体系,强化国防科研生产能力,全面提高国防工业基础生产力。

3) 树立装备采办信息化建设出“创造力”的思想。借鉴电子商务创新模式,采取内包、外包,甚至众包方式方法创新装备采办信息化建设,能够推动装备与技术快速更新换代,确保新技术加速转化为武器装备,持续保持军事装备的领先优势,不断激发军事科技的创造力。

4) 树立装备采办信息化建设出“公信力”的思想。随着装备市场逐步开放,运用电子商务、装备采办网站和公众微博、微信等信息化平台,最大限度地推行竞争性采购,才能打破行业垄断和信息封闭,在降低采办风险、缩短采办周期、节约采办经费的同时,提高装备采办的透明度,防止贪污腐败,大大提高党、政府和军队的公信力。

3.2 搞好顶层设计

1) 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装备采办信息化建设既连着军队,又连着国家;既连着战场,又连着市场。因此,要站在装备、军队甚至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高度,在国家经济和国防与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指引下,依据《中国制造2025》[6]实现制造强国“三步走”战略目标,制定装备采办信息化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规划分为4个阶段:分步实施阶段(2020年前),主要完成军民分系统内部所有信息资源电子化、数据化、集成化,各种信息系统的选型开发、综合集成,战略、战役、战术层面或部分业务军民之间信息网络的联通;系统融合阶段(2025年前),主要完成军民之间信息网络的互联互通,初步实现装备采办全寿命周期信息的链接、共享;运行完善阶段(2035年前),主要完成信息网络基础的建设和升级,在军民之间进一步综合集成信息管理系统,实现装备采办全寿命周期信息的无缝链接、实时共享,初步优化业务流程;全面推进阶段(2045年前),全面完成军民联通的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建立功能完备的一体化信息系统,彻底打通军民内部及其之间的信息链路,实现装备采办信息的网络化、过程的可控化、资源的可视化和决策的智能化。

2) 建立技术标准体系。为使军民内部及彼此之间形成互相兼容的信息网络,有效生成数据信息并及时进行交换,建立起共享的集成数据环境(Integrated Data Environment,IDE)。针对装备采办信息化建设涉及的硬件、软件和数据的类型和数量较多这一实际,要在信息化建设初期,着眼装备采办信息化建设达到“标准化、系列化、一体化”的要求,逐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统一规范的装备采办信息技术标准体系。其主要包括:装备采办信息的采集、编码与记录标准;装备采办数据通信与开放系统互联标准;装备采办软件工程标准和装备采办信息的安全与保密标准[7]等。

3) 创建先进采办模式。针对我国国防工业正在由“机械军工”向“数字军工”转变、我军武器装备正在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变的整体趋势,积极应对信息化条件下“快速采办、应急采办和一体化采办”等装备采办新需求、新形势,借鉴外军在采办中开创的“持续采办和全寿命保障(Continuous Acquisition and Life-cycle Support,CALS)、产品数据管理( Product Data Management,PDM)和基于仿真的采办(SBA)”等先进信息化采办模式,结合我军装备发展战略和采办现状,贯彻落实装备采办全寿命周期信息管理,推行装备采办项目管理,创新具有自身特色的装备采办理论,缩小同世界军事强国在装备建设中的差距。

3.3 集成数据环境

1) 统一构建军民联通的信息网络平台。要按照“三可”(可拓展、可替代、可兼容)标准采用模块化、数字化开放式结构构建“两纵一横”信息网络平台,搭建畅通无阻的“装备采办信息高速公路”。“两纵”分别指军用和民用装备采办信息网络,“一横”是指军民有机联通的装备采办信息网络。装备采办信息网络可采用内网、专网和外网三网合一的结构。军用信息网络可依托全军指挥自动化网、全军军事训练信息网或下一代军用宽带网络;民用信息网络在企业(集团公司)内部可依托企业区域网,在外部可依托互联网。军民信息网络之间通过逻辑隔离相连接。对保密要求高的信息,可考虑搭建装备采办信息专网作为补充。

2) 集成开发各个阶段的应用管理软件。要按照“三化”(通用化、系列化、标准化)标准采用模块化组合结构集成开发“六大类”应用软件,即装备需求论证、规划计划、科研、生产、使用与保障以及退役处置管理系统,“造就”快速高效的“装备采办信息高速快车”。根据在装备采办各个阶段承担任务主体责任,其中装备需求论证、规划计划、使用与保障和退役处置管理系统由军方牵头开发,装备科研、生产管理系统由地方牵头开发。

3) 采集存储各种类型的采办信息数据。要按照“三互”(互联、互通、互操作)标准采用基于云服务的标准化、分布式结构构建装备采办数据库,分门别类采集、存储装备采办信息资源,为分析利用信息“储备能量”。目前,当务之急是着眼现状,分别立足企业和部队2个系统,独立自主地做好装备科研、生产、使用、维修等方面的信息采集、存储工作,为将来挖掘使用打下良好基础。

3.4 变革管理模式

1) 变“分段采办”为“全程采办”,推行全寿命周期管理(Life Cycle Management,LCM)。运用云计算、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依托企业科研生产信息系统和部队装备保障信息系统,建立装备采办全寿命周期信息管理体系,实现全寿命周期信息的无缝链接、实时共享和充分利用,彻底改变装备采办在科研生产与使用保障之间被切分为2个大阶段的现状,进行各阶段成本估算和经济可承受性分析,全面开展装备采办全寿命周期成本、进度和性能的综合管控。

2) 变“分散采办”为“集中采办”,推行项目管理(Program Management,PM)。运用数据分析、模拟仿真和需求评审等信息技术方法,充分融合集成各方装备需求,在装备采办初期,召集装备需求、科研、生产、使用和保障等利益相关方的代表组成项目办公室或综合项目小组,在项目主任的带领下共同对项目全寿命周期进行管理,改变装备采办按照业务流程分别在不同部门、由不同人员、按不同环节分散管理的现状,在兼顾各方利益的情况下,共同制定计划,研究解决问题,提高采办效益、简化采办环节、缩短采办时间。

3) 变“分头采办”为“合作采办”,推行联合管理。在装备采办全寿命周期尤其是预研阶段,采用资助、众筹,甚至风投等新型电子商务模式,改变装备采办站在各自角度、谋求自身利益、按照自定标准分头管理的现状,军民联合培育开发两用尖端技术,加速国防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升产出效益,促进国防科技加速创新、保持技术领先。

4) 变“固定采办”为“升级采办”,推行渐进式采办管理。对于软件密集型装备,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模块化、开放式设计,针对快速发展变化的任务需求和信息技术,及时升级装备软、硬件,实行渐进式采办策略,改变待装备定型后统一批量采办的现状,通过多批次、递增式、兼容性采办,实现装备“个性化量产”,加速装备更新换代,保证将最新、最好的技术快速应用于国防领域。

4 结 束 语

装备采办信息化建设既受政治、军事等外部因素影响,又受技术、经费等自身条件限制,具有全局性、长期性、前瞻性特点,是一项空间分布广、时间跨度长、业务领域宽、关系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要以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为引领,按照制造强国“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把装备采办信息化建设作为装备建设的“基因工程”,加速推进装备采办信息化建设,为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奠定坚实基础。

References)

[1]鲁毅,韩宪平,曲炜.军队装备采办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策略[J].中国政府采购,2007(8):12.

[2]白凤凯.外军装备采办比较研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1:61.

[3]政府工作报告[EB/OL].(2016-03-05)[2016-05-12].http://www.gov.cn/guowuyuan/2016-03/05/content_5049372.htm.

[4]财政部.关于2015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6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EB/OL].(2016-03-05)[2016-05-12].http://www.mof.gov.cn/zhengwuxinxi/caizhengxinwen/201603/t20160318_1915291.html.

[5]曲炜,郑绍钰.军事装备采办概论[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3:8.

[6]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EB/OL].(2015-05-19)[2016-05-12].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9/content_9784.htm.

[7]杨学强,黄俊.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概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1:208.

(编辑:李江涛)

Basic Principles of Equipment Acquisition Informationizationan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FENG Haibin1, ZHENG Shaoyu2, LI Qian1

(1. Department of Graduate Management, Equipment Academy,Beijing 101416, China;2. Department of Equipment Acquisition, Equipment Academy, Beijing 101416, China)

Considering the important role the equipment acquisition informationization plays in accelera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generation mode of the combat capability, the paper analyzes the background of equipment acquisition informationization and points out three basic principles which include demand pulling and technology driven, information leading and integration, and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and information sharing. Then, it brings out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the development of equipment acquisition informationization from four aspects which include renewing our thinking methods, conducting top-level design, integrating data environment and transforming management model.

equipment acquisition; informationization;life-cycle management

2016-05-24

冯海斌(1977—),男,工程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装备采办理论与应用。 郑绍钰,女,教授,博士生导师。

E201

2095-3828(2017)01-0035-04

A DOI 10.3783/j.issn.2095-3828.2017.01.008

猜你喜欢

寿命装备信息化
哪些装备为太空之旅护航
这些精锐与装备驰援泸定
港警新装备
人类寿命极限应在120~150岁之间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仓鼠的寿命知多少
马烈光养生之悟 自静其心延寿命
论述金融管理信息化的创新与应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