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变迁视域下西南少数民族村寨传统体育文化面临的问题与机遇

2017-01-01余贞凯王绍芬李德祥

军事体育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村寨民族传统

余贞凯,王绍芬,李德祥

(1.玉溪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云南 玉溪 653100;2.云南警官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3)

社会变迁视域下西南少数民族村寨传统体育文化面临的问题与机遇

余贞凯1,王绍芬1,李德祥2*

(1.玉溪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云南 玉溪 653100;2.云南警官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3)

在社会变迁视域下,西南少数民族村寨传统体育文化面临发展问题和机遇,正确把握民族村寨传统体育文化建设与传承的一般性规律,寻找建设传承村寨传统体育文化的有效路径及方法,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通过与时俱进的视角审视民族村寨社会变迁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建设发展的关系,资料收集整理及研究,培养村民的民族文化主体意识,能更好地促进西南少数民族村寨传统经济社会的发展。

社会变迁;西南民族村寨;传统体育;发展机遇

0 前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西南少数民族村寨社会变迁的速度也在加快,人们的精神和物质生活的改变也催生了民族文化的变革,一些村寨的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环境正在缩减或消失,民族村寨文化的汇聚、交融和碰撞也呈现出空前纷繁复杂的状态。对此,韩国学者LEE Jong Young认为社会的发展必然带来传统体育的不适,也会产生冲突和矛盾;由此,他进一步认为传统体育只有调试和规范才能得以传承[1]。我国的学者研究也认为:民族传统体育在社会转型、奥林匹克冲击和全球一体化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呈现出多态并存的多极现代化发展格局[2]。社会变迁是历史发展的巨轮,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步,也加速了某些非物质文化的消亡;在社会变迁背景下,如何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是时代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3]。社会变迁给农村体育发展带来了机遇,对农村体育人口结构、农民体育观念、农村体育内容及组织形式产生了积极影响;提出农村体育发展要适应社会变迁的需求,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4]。文化是一个有序的意义之网和象征体系,社会的互动必须依据文化而发生,而社会结构是行为的形式,是实际上存在的社会关系网络,是社会自身的模式本身[5]。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传统体育的发展形式取决于行为人的主观选择,在这一过程中是社会选择了传统体育,传统体育必须依附和服务社会才能找到生存空间[6]。社会变迁趋势下的农村体育文化显得纷繁复杂,农村体育文化的发展受到各种制约因素的影响,包括地区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影响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媒体、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影响。及时从社会变迁的视角审视农村体育文化的发展,这样才能够正确的把握体育文化的传承规律,真正为农村体育文化的发展走上健康、科学的轨道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7]。在社会变迁的语境下,树立‘球土化意识’,价值求同,形式存异,整合创新,与时俱进是现代武术文化传承的路径选择[8]。时代环境的改变和全球化浪潮给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带来了生存和发展的困境,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对传统体育进行理论规范[9]。应该说,以上这些研究对民族村寨传统体育文化面临的问题涉及到了不同的视角,也触及到了某些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而且还提供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或者方法,其意义不言自明。

无疑,这些研究成果为社会变迁视域下西南少数民族村寨传统体育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方法论。但是,从总体来看,对社会变迁视域下西南少数民族村寨传统体育文化建设为对象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仍然需要我们进一步做工作,尤其是在社会变迁视域下西南少数民族村寨传统体育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与问题,因为这涉及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问题,涉及到民族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以及如何建设的问题。

1 社会变迁与西南少数民族村寨传统体育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1.1现代文化的冲突、融合对村寨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响

现代文化是一个特定群体按照现代价值观创建的现代生活方式,是每个历史文化时期都必然存在的、且在那个历史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文化,主要目标是塑造现代人和实现人的主体性,其文化内涵包括现代知识、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思维方式、现代生活方式、现代思想、现代精神、现代艺术等,其核心是现代价值观[10]。所以,不同的社会环境和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均显示出不同的特征,并且这种文化的需求是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种性别和任何一个年龄层面的人们都需要的。

一般说来,当一种较具优势的文化传入另一处于稳固地位的传统文化时,两者之间必定会发生碰撞、融合的状态,但这种碰撞、融合的过程就是文化发展、变迁的过程。随着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一方面是民族村寨美丽的生态田园风光、独特神秘的民族文化被外界更多地关注,另一方面是现代文化、现代思想不断涌入民族村寨,特别是具有现代话语权的强势文化日益影响着民族村寨,并对其文化带来了强势冲击。例如一些外来节日、数字电视、网络、酒吧、等休闲文化。其中,对年轻一代影响尤为显著。现在,一些村寨原有稳定的传统文化,已经日益被强势文化取代。由此,村寨社会的变迁导致村民的思维、价值观、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有些传统体育项目逐渐远离原本属于他们生存发展的村寨社会环境,其中一些传统文化已经出现转换、变迁或者是日益被边缘化。比较突出的是,参与民族村寨传统体育文化的群体正在逐步减少。但是总体而言,西南少数民族村寨社会的变迁过程中,村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既有冲突,又存在着融合发展的趋势。

1.2社会价值观念的变迁对村寨传统体育文化建设的影响

1.2.1 村寨传统体育文化空间的萎缩与生长并行

西南少数民族村寨由于地理、人文、交通、城市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保存了较为独特的民族小聚居的聚落环境,其文化遗产丰富多样,村寨本身较为典型地体现了在相对集中的地理范围内的文化遗产载体功能,其‘文化空间’的文化意蕴具有空间属性和时间属性,也体现了活态性、本土性以及整体性特征[11]。随着西南少数民族村寨社会的变迁,一方面,村寨社会的价值观念也在发生变化,经济利益成为社会的本位价值。就近年来的情况看,强势文化的进入逐渐形成了常态化,在其影响之下形成了一些新的文化空间,日益影响着村寨原有传统体育文化的空间,导致其呈现出萎缩状态。另一方,民族村寨传统体育文化的很多项目都源于民族宗教信仰以及民俗活动,与之相应的是其宗教祭祀、民族节庆、婚丧嫁娶等在村寨社会活动占有重要地位,因而其民族体育文化也就顽强地存续,并且总能在新的环境中找到合适的生存土壤。特别是其中的宗教祭祀仪式活动,往往要求村寨男女老少必须全部参与。所以,村寨传统体育文化的空间是萎缩与生长并行。但是我们也注意到,近些年村寨变迁导致村民文化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特征,例如要想聚集起村民搞项活动已日益成为一件较为困难的事情,这种趋势带来的有可能是集体记忆的缺失。这种集体记忆的缺失,“必将会影响到整个群体的文化自主性和生活于其中的个体的情感认同及价值观”[12]。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在全国和谐社会构建、美丽乡村建设、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等重要发展战略以及民族村寨旅游业迅猛发展的影响下,民族村寨的人们的民族文化自觉意识开始觉醒,不少民族村寨纷纷组建一些村寨民间文化传承保护协会、民族文化表演队等组织,他们定期开展研究、排练或外出展演。例如,运用现代技术记录民俗活动、宗教祭祀活动、婚礼葬礼、体育表演等活动,并进行数字化加以保存。而且,一些村寨的团支部、村委会和民间艺人共同建立各式的民间组织结构,如元江哈尼族棕扇舞文化协会、新平磨皮村磨皮花鼓协会、新平大沐浴村花腰傣民族文化传习馆、兰坪普米族民间文化传承保护协会。这些举动,无疑使西南少数民族村寨传统体育文化获得了一个新的生长空间。

1.2.2 村寨人民生活交往方式变迁下传统体育文化的异质化倾向

民族村寨传统体育文化生存、发展和传承的根基都是在村寨,活动范围基本是在各自的地域空间和时间空间里延续,与人们生活交往紧密结合。由于所处区位的特殊性,往往较为偏远和封闭,形成一种独特并且具有较强的传统特征的生活交往方式。村寨人们参与传统体育文化活动的目的既是一种互惠的生活交往方式,又是情感交流过程。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外交往的日益扩大,人们以往较为传统的生活交往方式逐渐被打破,正悄然地发生着变迁。以现代性为特征的生活交往方式迅速地占据其领域。表现在人们日常的生活中,其交往方式呈现出个性化、独立化、自由化和理性化的特点,村寨传统的村民内部的同质性互动模式正在向现代的互动范围外扩展,并且向着以较为理性的异质化互动方式转变,人们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更加趋于理性化。这样,有些文化已找不到自身的发展空间与方向。当然,在田野调研中我们发现,有些民族村寨在开发传统体育异质文化过程中较为重视人文精神,能够一定程度协调好传统与现代化、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并且根据传统体育文化的个性特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加强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

1.3务工潮致中青年外出打工,村寨传统体育文化中坚力量不断流失

少数民族村寨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建设和发展需要其特定前提和必要条件,例如特定的自然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仪式、民俗节庆、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价值观念等。而村寨居住者却是村寨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村寨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主角,特别是中青年更是村寨文化建设的核心力量。但是,西南很多民族村寨由于地理位置偏僻,村寨附近往往没榆绦尼供村民就业岗位或者经济收入的地方产业,人们基本生存条件只能依靠一些有限的土地资源,生活依然处于较低水平。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近30年来,村寨中的大多数青壮年纷纷选择外出打工以增加自己的经济收入。由此,村寨中往往只有老人、妇女和小孩这三个群体,中青年骨干力量常年不在家乡,他们也随着外面的世界一样追求现代化、城市化的生活方式。这样一来,村寨传统体育文化中坚力量不断流失,村寨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价值逐渐被边缘化,一些传统的带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项目面临着无法传承的局面。

1.4政府主导村寨传统体育文化的科层组织化趋势

近年来,受民族民俗旅游的影响,民族村寨传统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中,其原生态的休闲娱乐方式日益被外界认知,人们开始认同自身的文化。于是,如何对待村寨传统文化,正逐渐由最初村民的自发的组织模式向在政府部门指导或者是主导下有一定组织及规范化的方式转变。西南少数民族村寨传统体育文化就属于这种情况,但目前在组织形式上还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对其加以管控,一般是依靠村寨文化重要成员的权威性、家族群体和人们的人情关系来维系,具有一种非正式的群体特征。其中的“权威主要来自技术和经验,它对内具有内聚维系的功能,对外承担着组织与接待的职能,权威承担者更多的是长者,其主要工作除了表演和组织协商外,还有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平时的训练指导”[13]。相对而言,这种组织方式在民族村寨社会中的治理往往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其最大的特征是通过村民对于群体的集体认同感去团结及凝聚组织内的各个成员因子。

然而,随着村寨社会变迁的加速,村寨传统体育文化长期保持的非正式组织的管理结构开始逐渐解体。受市场经济发展、外来新观念、人们社会角色转变以及文化内容形式创新等因素的影响,民族村寨一些神圣权威力量被冲击,传统体育活动所能构建的内聚维系的村寨社会功能正在逐渐减退,村寨传统体育文化原存的组织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变革。当然,这也可能意味着部分传统体育活动的组织逐步向规范化方向转变。例如,村寨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都是由地方政府部门负责挖掘与整理,其专用资金也是由国家(省市)专门机构下发到省(市县)级机构,并由相关的政府机构对基金进行管理和使用,完全实现了行政式的管理;又如,村寨设置的民族文化传承基地或协会、文化传习馆负责人的选拔任用、文化活动的举行和经费下拔支出等事项都需得到相关政府部门的审核与帮助;一些村寨的表演队受邀外出表演前,往往需要由邀请方向地方政府的相关部门提出申请,在获得审批后告知村寨队长或村干部,然后才能组织安排表演活动。从其内涵形式来看,两者之间实践着行政隶属的关系,遵照行政命令来完成村寨传统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对此我们必须认识到,由政府主导的科层组织化存在一些优势,但科层组织化带有行政性质,相关机构在行使权力管理时可能会脱离文化延续的现实。由此,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西南少数民族村寨传统体育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

2.1新农村建设为村寨传统体育文化发展提供了历史契机

随着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实施和深入,西南少数民族村寨传统体育文化迎来了建设发展的良机。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培育文明新风、构筑和谐农村、倡导新生活、创造幸福生活、发展新产业、崇尚科学抵制迷信、诚实守信、扶贫帮困,村民生活有质量。因此,作为新农村建设系统工程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南少数民族村寨传统体育文化对实现村寨构建睦邻友好、和谐富裕、提高民族凝聚力、提升人们生活等具有积极意义。

2.2形式多样的民族村寨节庆活动为传统体育文化建设提供了突破口

西南村寨少数民族众多,千百年来,村寨的各少数民族通过交流、融合、演变和发展而创造出灿烂的文化。仅以节庆活动来说,可说是丰富多彩。例如:哈尼族村寨的长街宴、昴玛突节、磨秋节,白族村寨三月街、绕三灵、耍海会,傣族村寨的泼水节、蒙面情歌节、赶花街、关门节与开门节,壮族村寨的三月三歌节、花炮节,彝族村寨的火把节、打歌节、跳虎节、密枝节、烟盒舞节,苗族村寨的苗年、龙船节、吃新节、芦笙节、花山节、赶秋节、踩鼓节,侗族村寨的花炮节、斗牛节、赶歌会,景颇族村寨的目瑙纵歌节、能仙节,等等。这些节庆活动既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连,又是村寨民族文化的载体,她真实反映着民族村寨人们的现实生活,反映着村寨不同民族、不同群体的诉求。因此,从丰富村寨文化生活、构建和谐村寨社会、发展村寨旅游业、引导村民参与体育锻炼、抑制村寨不良社会风气蔓延的角度思考,这些活动的意义不言自明。特别是节庆活动期间的文体活动,其竞技性、表演性、欣赏性、休闲娱乐性和参与性是构建和谐发展村寨社会的重要载体。例如:彝族火把节中的歌舞、摔跤、斗牛,哈尼族棕扇舞节中的棕扇舞、打磨秋、打陀螺、转秋,傣族的赛龙船、泼水、丢包、跳孔雀舞,白族绕三灵节庆中的霸王鞭舞、三月街民族节中的赛马与民族歌舞,傈僳族拉歌节中的跳嘎、射弩、甩泥弹弓、射击、爬竿、荡秋千以及刀杆节中的上刀山下火海,蒙古族那达慕节中的摔跤、赛马、射箭、舞龙,景颇族目瑙纵歌节中的打木鼓、刀术,苗族过苗年中的跳芦笙、爬竿,瑶族达努节中的跳铜鼓舞、武术、射击等。其亲合性、融合性有利于促进民族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2.3村寨传统体育文化融入村寨旅游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少数民族村寨旅游是指以少数民族乡村社区为旅游目的地,以目的地人文事项和自然风光为旅游吸引物,以体验异质文化,追求淳朴洁净,满足求新、求异、求乐、求知心理动机的旅游活动[14]。西南少数民族村寨保存着古朴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丰富多彩与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是开展旅游活动的优质资源。特别是其中许多具有娱乐性、趣味性、刺激性、观赏性和可参与性等特征的项目,能满足不同类型旅游者求新、求奇和求乐的需求,这可说是村寨旅游业开发的机遇。

实际上,伴随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热潮,近十多年来,地方政府在开发旅游业中往往把这些原生态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并以此突出村寨旅游的特色和优势,促进了民族村寨旅游多样化发展。例如:凯里郎德苗寨旅游活动中的芦笙舞、铜鼓舞、板凳舞,肇兴侗寨旅游活动中的踩歌堂、抬官人、摔跤,重庆酉阳土家族村寨旅游活动中的摆手舞、穿花舞,广西龙胜百面瑶寨旅游活动中的瑶族长发舞、打铜鼓、长鼓舞、打扁担,云南石林彝族村寨旅游活动中的民族式摔跤、大三弦舞,玉溪新平花腰傣村寨旅游活动中的大鼓舞、芦笙舞、跳南嘎、丢包、狮子舞,西双版纳傣族园旅游活动中的放高升、斗鸡、跳孔雀舞,红河州甲寅乡哈尼族村寨旅游活动中的打磨秋、打陀螺、棕扇舞、牛皮大鼓舞、神鼓舞、地鼓舞,楚雄双柏彝族村寨旅游活动中的跳老虎、花鼓舞等。这些个案显示了传统体育文化与村寨民族特色旅游高度的融合性,其特点均是借助于村寨旅游宣扬、传播民族文化,激发人们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感、自豪感和保护意识,积极主动地承担起建设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从而实现民族村寨旅游活动中的经济与文化双赢局面。

2.4不同民族村寨传统体育文化实现了相互融合发展态势

在历史上,西南地区的不同民族村寨的人们一直在不断地交流与融合,近年来这种交流与融合的趋势更加明显,人们更加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其他民族的传统文化。现在,不同民族文化的现象在民族村寨中共存现象较为普遍。对此,普洱西盟佤族艺人艾英女士介绍,佤族村寨文艺演出队常常穿梭于国内的各大城市进行表演,而外出时演出队总是不忘观摩、学习其他民族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以此来丰富自身的传统体育文化。如今,在佤族的文化中已经含有彝族、白族、傈僳族等因素。大理白族富美邑村寨的表演队长李映红女士也介绍,她们现正在排练的节目,表演内容就有很大一部分佤族的体育舞蹈元素。新平县花腰傣传习馆白剑馆长介绍,大沐浴村近五年来举行的赶花街活动中,除了表演花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外,还融入了一些彝族村寨的传统体育项目,如花鼓舞、大三弦舞等。笔者在红河县甲寅哈尼族村寨长街宴活动中也多次看到,哈尼族村寨传统体育项目的棕扇舞、牛皮大鼓舞和地鼓舞等与彝族传统体育项目花鼓舞就有很多相似性。因此,随着村寨社会的变迁发展,不同民族村寨传统体育文化在相互碰撞、交流中实现了与外来民族文化的理解与认同,不同村寨民族文化的差别日益缩小,村寨原有的单边性和单向性传承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村寨传统文化在共生互补、协调共存的竞争与合作中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传承与发展。

3 对策与建议

3.1重视村寨传统体育文化的资料收集、整理及研究

西南少数民族村寨很多传统文化长期以来很少为外界所知,近20年来才逐渐走向人们的视野,已有一些项目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村寨往往是以“大杂居、小聚居”的形式分布在水溪之旁、高山之上、山间盆地、坝区之内和山谷之中,并与不同民族村寨错落居住在一起,一些民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文化的传承全凭口口相传,使得民族村寨传统文化资料的收集、整理及研究工作难度很大。目前已经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仅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这就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

3.2加强村寨传统体育文化与村寨旅游的紧密结合

一般而言,一个地区的文化发展对该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也同样会促进文化的较快发展,文化与旅游经济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因此,实现村寨传统体育文化与村寨旅游业的有机结合,意义深远。近年来,西南少数民族村寨天然的生态环境、古朴的村寨、独特的节庆活动、神秘的宗教文化、令人眼花缭乱的服饰文化备受外界青睐,村寨旅游业日渐升温,民族地区的旅游业也由此获得了较大发展。所以,村寨传统体育文化与村寨旅游业的结合应该与时俱进。

3.3培养村民民族文化主体意识,加强文化设施建设

就民族村寨而言,只有民族文化主体的参与,才能保证村寨传统文化建设的多样性、活态性和连续性的建设与发展,反之,其文化建设是缺失的。村民是村寨文化的主要建设者及传承人。虽然村寨传统文化的生存、建设和发展受诸多条件、因素的影响,但是,作为村寨文化承载的主体,村民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其主体意识的觉醒对村寨传统文化的建设、延续和传承起着关键作用。近年来,民族村寨的建设与发展的实践证明,民族村寨社会变迁中的传统体育文化建设,培养村民的民族文化主体意识是重要一环。但是笔者田野调研时感到,相当一部分村民对文化建设与发展的主动参与意识相对淡薄,主体参与的动力不足,缺少参与的能力,使得一些村寨文化的建设与传承效果不太显著。因此,有必要加大这一环节的建设力度。例如在民族村寨建设民族文化生态村、特色村、广场、传习馆和协会等活动中,要注重文化主体理念、意识的培育,使民族文化的建设发展理念不断深入村民心中。当然,也可通过选派村民外出参观学习,有条件的村寨也可邀请学者专家进寨讲课。除此之外,积极在村寨内挖掘具有民族艺术特长的人才,并充分发挥其文化建设者的作用。

4 结语

作为一个特定的文化空间,西南民族村寨社会的变迁是不可避免的,其传统体育文化也在这种变迁中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对民族村寨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将产生深远影响。而村寨社会环境又是村寨传统体育文化现存的主要环境,村寨社会变迁无疑给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建设发展带来挑战,但也是一种机遇。在这一背景下,正确把握民族村寨传统体育文化建设与传承的一般性规律,寻找有效的建设传承村寨传统体育文化的路径及方法,这已成为一个新的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为此,我们应以与时俱进的视角审视民族村寨社会变迁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建设发展的关系,重视资料收集整理及研究,培养村民的民族文化主体意识,从而更好地促进西南少数民族村寨传统经济社会的发展。

[1] 王智慧.社会变迁下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记忆与传承研究——沧州武术文化的变迁与启示[J].中国体育科技,2015(1):81—95.

[2] 白晋湘.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与现代化中的民族传统体育[J].体育科学,2004,24(1) :65—67.

[3] 唐新宇,赵波.社会变迁背景下反排苗族木鼓舞发展对策[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17—19.

[4] 李国立.社会变迁背景下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4,22(10):107—110.

[5] 岳天明.社会变迁的民族视角分析论纲——兼论西北民族地区农村社会变迁的基本特征[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2,33(3):87—92.

[6] 郑国华.禄村变迁中的传统体育流变研究[J].体育科学,2010,30(10):80—96.

[7] 何波,周富贵.社会变迁视阈下的农村体育文化透视[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版),2014,11(4):93—96.

[8] 王智慧.社会变迁下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记忆与传承研究——沧州武术文化的变迁与启示[J].中国体育科技,2015(1):81—95.

[9] 胡小明.拓展民族传统体育赖以生存的理论空间[J].体育学刊,2003,10(5):1—3.

[10] 刘志友.解读“以现代文化为引领”[N].新疆经济报,2011(8).

[11] 张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保护[J].青海社会科学,2007(1):33—36.

[12] 孙信茹.大众传媒影响下的普米村寨社会空间变迁[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文人社科版),2013(9):198—162.

[13] 曹望华,李业谋.当代中国乡村社会变迁视域下东海人龙舞的嬗变与发展[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4,12(1):79—82.

[14] 罗永常.试论民族村寨旅游的特征与开发原则[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3(6):60—62.

OpportunitiesandChallengesforTraditionalEthnicVillageSportsCulturesinSouthwestChinaSeenfromthePerspectiveofSocialChange

YU Zhen-kai1,WANG Shao-fen1,LI De-xiang2

(1.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Yuxi Normal University, Yuxi 653100;2. Yunnan Police College, Kunming 650223, China)

Se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change, opportunities of development for traditional ethnic village sports cultures in Southwest China are achievable. Thus, understanding the general laws that govern the constru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ethnic village sports culture, and defining the effective approach to preserving and developing these ethnic traditions have become a signific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ssue of study. Therefore, an updated view point should be adopted to look 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chang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ethnic sports cultures. Emphasis should be given to data collecting and studying, villagers′ awareness of their unique cultures should be raised. These efforts will contribute to the social-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ethnic villages in Southwest China.

social change; Southwest China ethnic village; traditional sports;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G80-051

A

1671-1300(2017)03-0100-0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南少数民族村寨体育文化建设研究”(13XTY004)

2017-05-02

余贞凯(1975—),男,广东化州人,教授。研究方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通信作者:李德祥(1960—),男(哈尼族),云南绿春人,硕士生导师,教授。研究方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猜你喜欢

村寨民族传统
我们的民族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乡村旅游开发中利益相关者的演化博弈分析——以民族村寨旅游为例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锅巴粥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别让民族村寨毁于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