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领导人中国特色体育思想比较研究
2017-01-01廖祥龙
廖祥龙
(黄山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黄山 245021)
●体育社会科学
新中国领导人中国特色体育思想比较研究
廖祥龙
(黄山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黄山 245021)
新中国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总书记的中国特色体育思想是一个开放的、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的思想体系。通过对新中国五代领导人中国特色体育思想的比较剖析,厘清探索、传承、坚持和创新发展的主线,意在进一步加快我国实现“世界体育强国梦”的步伐。
新中国;领导人;中国特色;体育思想
新中国五代领导人的中国特色体育思想,在理论体系上同属于马克思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体系[1],是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的唯物的、辩证的、科学的体育发展观理论体系。它们辩证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开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开拓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1]。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新中国五代领导人在不同历史阶段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际相结合,并在实践与理论上对新中国体育的迅速崛起与壮大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与推动作用[2]。
1 新中国领导人中国特色体育思想的一致性研究
新中国领导人的中国特色体育思想拥有一致性的思想内核。
1.1高度重视新中国体育的建设与发展
新中国建立以来,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到习近平总书记,全把发展体育事业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3]。上述五代领导人皆是身体力行的体育实践家和体育理论家。他们的中国特色体育思想不仅体现在他们的社会实践中,还贯穿于他们的一系列指示、讲话、题词和论著中。
1.2始终牢记与坚持人民体育为人民的宗旨
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到习近平总书记都十分关注体育事业,始终牢记与坚持人民体育为人民的宗旨。毛泽东曾说:“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邓小平曾说过:“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江泽民说过:“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说过:“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习近平讲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1.3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体育方针
“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在新中国建国初期便成为新中国体育的基本方针,对新中国体育的发展具有长远影响和作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指示、讲话、题词和论著中均有关于“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方面的观点与论述。
1.4坚持“三育二有”的教育方针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始终是我党的教育方针,五任领导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就“三育二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都有过精辟的阐述。
2 新中国领导人中国特色体育思想的差别性研究
新中国五代领导人的中国特色体育思想,既一致又有差别。
2.1作用略有不同
毛泽东是新中国中国特色体育思想的创造者和践行者,其中国特色体育思想为我国的中国特色体育思想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强大的理论基础,为我国的中国特色体育发展道路奠定了坚固的基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事业是邓小平对毛泽东中国特色体育思想的创新性发展,在中国特色体育发展道路建设中发挥了承前启后的重大作用。江泽民的中国特色体育思想,接续引领中国特色体育发展道路的航船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进,开创了中国特色体育发展道路的新局面。胡锦涛的中国特色体育思想,续写了中国特色体育发展道路的新篇章。习近平的中国特色体育思想,将中国特色体育发展道路推向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2.2关注点略有不同
由于毛泽东当时所处的特定历史时期,毛泽东则更加关注体育的强民强军强国作用。邓小平由于开放改革的需要,所以更加关注体育的对外展示和外交作用。江泽民则更加关注体育的经济和文化助推作用,胡锦涛则更加关注体育的广告宣传和凝心聚作力用[4],习近平则更加关注体育的国际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作用。
2.3任务略有不同
毛泽东是为增强人民体质和国家发展而推行体育,邓小平是为国富民强而发展体育,江泽民是为建设小康社会和国家强盛而发展体育,胡锦涛则是为“实现人的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而发展体育,习近平则是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民族振兴的“中国梦”而发展体育。
总之,毛泽东的中国特色体育思想更具人民性、政治性和革命性,邓小平的中国特色体育思想更具理论性、创造性和务实性。江泽民的中国特色体育思想更具时代性、规律性和开放性。胡锦涛的中国特色体育思想更具科学性、多维性和针对性。习近平的中国特色体育思想更具连续性、民族性和战略性。
3 新中国领导人中国特色体育思想的接续性研究
新中国领导人的中国特色体育思想,是五代领导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集体奋斗和创造的产物,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进程中逐步积累和创新发展起来的,它们之间是前后相接、持续接力的,相互间拥有接续性的思想内核,并始终相生相伴、相互缠绕、相互依存地向前发展着[5]。
毛泽东高举马列主义伟大旗帜,在传承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及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新中国实际,开创了新中国特色体育思想之先河,为新中国体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邓小平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在传承与坚持毛泽东中国特色体育思想的同时,凭借他过人的改革勇气与不断创新发展的“闯”劲,对当时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做出了新判断,其“落后国家的建设理论”基本上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体育,怎样发展与建设社会主义体育”这一重大问题。
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在坚持与继承前二任领导人中国特色体育思想的基础上,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体育,怎样建设好体育”这个重大问题。
胡锦涛高举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在接力前三任领导人中国特色体育思想精髓的基础之上,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中国体育发展客观规律,回答了新世纪中国体育面临的“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和“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实际问题。
习近平高举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伟大旗帜,在持续接力前四任领导人中国特色体育思想之精髓的基础上,根据时代背景和历史任务的要求,结合现阶段中国国内国际需要,回答了“中国体育怎么办、怎么干”等亟待解决的重大难题。
4 新中国领导人中国特色体育思想的创新发展性研究
新中国领导人的中国特色体育思想,既是前后相接、持续接力的又是推陈出新、创新发展的,是一个接续演进的创新发展性的历史进程。
毛泽东的中国特色体育思想是马克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实际相结合产生的产物,其“‘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等中国特色体育思想为中国体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开创了人民体育为人民的新时代,引导中国走上了有中国特色的体育发展道路,开始了沿着有中国特色的体育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征程,创建了新中国体育的崭新篇章。
邓小平的中国特色体育思想是对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和毛泽东中国特色体育思想的继承和创新性发展。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构成了它的一般理论基础,毛泽东中国特色体育思想则构成它的特殊理论基础。其“‘发展是硬道理’‘改革是必由之路’‘摸着石头过河’‘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中国特色体育思想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发展道路的新境界。其“‘一国两制论’‘中国特色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本质论’和‘社会主义改革论’”等中国特色理论,把对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认知提到了新高度,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理论的新体系。
江泽民在继承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本质的认知,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创新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发展是党的第一要务’‘全民健身,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深化改革,走向市场,以法治体’,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等中国特色体育思想,创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市场经济新体制,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全面开放的新局面。
胡锦涛的中国特色体育思想是关于体育发展理论的科学思想,是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中国特色体育思想一脉相承的,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中国特色体育思想的继承和创新性发展,并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其“‘第一要义是发展’‘一心谋建设’‘又好又快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统筹兼顾’”等中国特色体育思想,深刻阐明了中国体育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手段和发展动力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大大加快了中国体育向世界竞技体育强国迈进的步伐。
习近平在传承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中国特色体育思想之精髓的基础上,把握时代大趋势,顺应人民新期待,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战略、新理念和新思想,实施了一系列新举措,开展了一系列新实践,在治党治国治军治体等诸多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新成绩,开创了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其“‘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从严治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等中国特色体育思想,对当前中国体育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提出了战略指引,对破解中国体育发展难题、增强中国体育发展动力、厚植中国体育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5 新中国领导人中国特色体育思想体系研究
新中国领导人中国特色体育思想体系,始终是围绕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样一个主题而展开的,集中反映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对中国发展规律及中国体育发展规律认知的深化。将“发展”作为解决中国问题及中国体育问题的“金钥匙”,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用改革办法去解决改革问题,这就是新中国五代领导人卓越超凡的中国智慧。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新中国五代领导人中国特色体育思想体系的核心和灵魂。
始终牢记与坚持人民体育为人民的宗旨,是新中国领导人中国特色体育思想体系的根本宗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新中国领导人中国特色体育思想体系的核心目标。坚持穿自己的“鞋”走自己的中国特色体育创新发展之路,是新中国领导人中国特色体育思想体系的根本原则。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可持续发展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新中国五任领导人中国特色体育思想体系的精髓。“尊重客观规律、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为人民服务、坚持走群众路线、坚持发展观”是新中国五任领导人中国特色体育思想体系的基本点和立足点。
由于新中国领导人中国特色体育思想体系接中国地气,通中国下情,因而在新中国体育思想发展史上具有方向性、权威性和主导性等特点。它的作用和价值跨越时空,正是在新中国领导人中国特色体育思想体系的引领下,中国体育事业才能取得令世界咋舌的辉煌成就[6]。
总之,新中国领导人中国特色体育思想体系,“伊始于毛泽东,开拓于邓小平,形成于江泽民,完善于胡锦涛,成熟于习近平”[7]。
6 结论
6.1 新中国领导人的中国特色体育思想,在理论体系上同属于马克思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体系,是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的唯物的、辩证的、科学的体育发展观理论体系。
6.2 新中国领导人的中国特色体育思想,既有一致性、接续性,又有差别性和创新发展性,是一个接续演进的创新发展性的历史进程,是一个开放的、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性的思想体系。
6.3 新中国领导人中国特色体育思想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中国化最新研究成果,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党我国治体理体的行动纲领,是中国体育攻坚克难、凝聚力量的强大思想武器,我是国实现“世界体育强国梦”的科学理论和行动指南。
[1] 曹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体育思想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7.
[2] 廖祥龙,韩淑芹.新中国四代领导核心体育兴国思想探微[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0,31(4):62—64.
[3] 廖祥龙,韩淑芹,邢娜,等.新中国四代领导核心体育兴国战略思想比较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9):101—102.
[4] 刘玉.党的领导核心的体育思想比较研究[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5,24(3):40—42.
[5] 何叙,律海涛,那述宇.中国近、现代体育思想传承与演变的轨迹与特色[J].体育科学,2012,32(9):45—51.
[6] 廖祥龙,韩淑芹,陶克祥.新中国四代领导核心体育兴国战略思想体系探析[J].黄山学院学报,2015,17(5):85—88.
[7] 廖祥龙.新中国五代领导核心体育兴国战略思想体系与我国体育兴国战略体系研究[J].临沂大学学报,2015,37(5):66—70.
ComparativeResearchonSportsThoughtofFive-generationLeadershipinNewChina
LIAO Xiang-long
(PE College of Huangshan University, Huangshan 245021,China)
ChinesefeaturesportsthinkingofMaoZedong,DengXiaoping,JiangZemin,HuJingtao and General Secretary XiJinping of New China′s five leaders is an open, progressive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al ideology. Through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sports thought, the articles aimed to be clarifying, expounding, inheriting, persisting, innovating on the developmental line so as to speed the realization of world sports power nation dream.
new China; five leaders; Chinese feature;sports thought
G80-051
A
1671-1300(2017)03-0071-04
安徽省高校省级科学研究人文重点项目“新中国四代领导核心体育兴国战略思想与我国体育兴国战略体系研究”(2011sk415zd);安徽省高校省级科学研究人文重点项目“产业融合视角下安徽省体育旅游产业、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研究”(Sk2015A525)
2017-01-05
廖祥龙(1965—),男,黑龙江虎林人,教授。研究方向:体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