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陆军海防部队转型建设发展 着力培养“驰骋陆海”的新型指挥人才
2017-01-01杨奎丁玲
杨 奎 丁 玲
适应陆军海防部队转型建设发展 着力培养“驰骋陆海”的新型指挥人才
杨 奎 丁 玲
着力培养新型陆军海防指挥人才,是建强陆军海防的关键之举。着眼陆军海防部队转型建设发展的大势和实践需求,厘清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以及怎样培养等问题,是陆军海防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
军队建设 海防部队 转型建设 指挥人才
作者:杨奎,南昌陆军学院陆军海防研究中心讲师,中校;丁玲,南京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
习近平主席在接见第五次全国边海防工作会议代表时强调指出,强化忧患意识使命意识大局意识,努力建设强大稳固的现代边海防。习主席的指示,为新的历史时期边海防建设发展指明了战略方向,极大鼓舞了边海防官兵的士气。当前,在新形势下,加速推进陆军海防部队转型建设发展,既是使命召唤,又是时代催生;既是胜战考量,又是现实抉择。“人才强则事业强,人才兴则军队兴。”海防部队的转型建设发展,也必然离不开新型人才队伍的智力支撑。
着眼发展,审时度势,厘清新型陆军海防建设的人才需求
适应海防安全形势挑战,塑造“大海防”战略需要“明法善谋”的统筹决策之才。众所周知,我国海上方向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主权问题尚未解决、海洋权益斗争日益激烈、海上能源战略资源通道受制于人、海外资产和人员安全问题突显,而且还存在海防体制不尽完善、海防力量能力滞后、海防管理各自为战、海防法规不成体系等问题。为此,迫切需要立足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诉求,塑造“大海防”战略,为可持续发展赢得先机。
支撑“大海防”战略,陆军海防部队应按照“经略近海、突出近岸,陆海兼备、接续海空,前移战场、加大纵深,以海屏陆、倚陆制海”的功能定位;实现由单一作战任务向多样化作战任务转变,由结构复杂向小型多能模块化转变,由区域防卫向区域管控与机动攻防结合转变,由平面近距离作战向中远距离立体作战转变;成为濒海地区联合防卫的主体力量、应急处突的骨干力量、执法维权的后盾力量、维稳援建的重要力量。
战略转型需要战略人才支撑,陆军海防部队转型发展迫切需要能够驾驭海防法规、通晓海防历史、掌握治海规律、善于经略海洋、精通谋篇布局,深谙陆军海防部队建设之道“明法善谋”的统筹决策之才,以便在转型规划的关键之时,对接“大海防”战略,按照“前沿屏障、近海防控、岸岛防卫、濒海控局”的需求,聚焦陆军海防部队建设发展,研判海防形势与任务,定位职能使命,明晰建设方向,筹划总体布局,调整编制体制,规划武器装备,统领全面建设。
适应军事战略方针调整,捍卫广域海疆需要“精陆通海”的战役布势之才。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要求军队着眼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共同诉求,前伸战略防卫前沿,形成适度外向前伸态势,扩展战略纵深,以达成尽远御敌之效;要求海军按照近海防御、远海护卫的战略需求,逐步实现近海防御型向近海防御与远海护卫型结合转变。然而,随着海军“走向深蓝”,应清醒地认识到:“濒海浅近纵深防控不可失位”;“全域机动、立体攻防”不能动摇“边疆择要布防”;“特战多能”也不可替代“岛岸属地专防”。陆军海防部队应前移防卫布势,弥补海军战略前移后濒海防卫的空置区,将防卫任务向领海、毗邻区延伸,与海军近海作战区相衔接,依托近海作战区、沿岸作战区发挥择要布势、属地专防之能。
为此,陆军海防部队要摆脱“涉海不下海”“临海不控海”的尴尬境地,必须培养“精陆通海”的战役布势之才,在未来海上方向的一体化联合作战中,构建“岛—海—岸”一体防卫布势,打好近海岛屿夺控战、航道封控战、区域(目标)防卫战、要地防空战、抗敌登陆战和支援保障战等“六战”;在军民深度融合战略背景之下,能对近海沿岸广域防区强化联防、联控、联管、联建“四联”之责;同时在反恐维稳、应急处突、营造态势、支援参建中,能稳妥应对、有效控局。
适应战争形态演练,遵循制胜机理,需要“指技俱优”的战术指挥之才。建设强大稳固的现代海防,必须坚持信息主导的方向,扭住武器装备的信息化改造、指挥信息系统的多元融合、军警民一体的信息化战场建设等关键环节,建设“信息海防、数字海防”。同时,随着战场重心前移,战场范围拓展,防卫作战的弹性和刚性进一步加强,对预警、决策、计划、协调、控制等指挥活动的要求更高,广域范围内的联合预警、军警民多方联合决策等指挥活动,指挥员必须以更加宽阔的视野来考虑战术问题,其基础和支撑就是信息技术。
基于上述考量,未来陆军海防部队“能打仗、打胜仗”需要一批懂海洋、精防卫、善陆战、会联合、通技术的“指技俱优”战术指挥之才。海防部队战术指挥员要能依托军警民多方融合的指挥信息系统实施情报搜集、指挥决策、指挥战斗;能整合驻地军警民所属陆、海信息资源,推进信息网络和数据链的运用,围绕侦观、预警、防护、通信等,建设信息化防卫战场;能协调驻地军警民力量,瞄准提升侦察监控、火力打击、目标防卫、综合防护、海防管控等能力,组织基于信息系统军警民一体训练。
需求牵引,问题倒逼,探索新型陆军海防人才的培养举措
架构一体兼容的人才培养体系。当前,陆军海防人才的培养还不成体系。一方面,专职培养机构缺失,战略、战役人才培养缺乏专门培训机构和常态化培训班次,战术指挥人才培养仅限于某陆军学院的海防步兵分队指挥和某炮兵学院的海防炮兵专业培训;另一方面,专业培训内容偏漏,依托陆军指挥人才的课程体系培训海防指挥人才,缺乏因材施教、因岗设课。培训机构缺失、专业设置不对口,导致海防部队指挥人才“海味”不足。组建军警民一体的海防人才培训机构。以培养精通信息化海防作战的指挥人才为重点,以培养懂海防管理、知海防法规和精专业技术的人才为补充,将海防部队指挥军官、地方涉海部门的管理干部、友邻军兵种联训的海防军官等纳入培训范畴,通过军地联合办学,融合育人资源,提升育人质效。架构海陆兼容的学科专业。组建海防学学科,架构包含海防战略、海防历史、海防经济、海防地理、海防作战、海防建设、海防管理、海防教育、海防文化、海防涉外工作等专业课程,为系统化培养海防人才奠定根基。
创新多元开放的联合育人模式。当前,应聚焦“驰骋陆海”的人才需求,整合多元力量资源,创新联合育人模式。深化交互式联教联研。本着“按需对接、互助共赢”的原则,采取师资互聘、交叉任职、跟训跟学、基地驻训、动态办班、专长互教等方式实施联合教学;通过合编教材教范、合力攻关重点难点问题、互通共享经验成果等进行联合研究。普及嵌入式联训联演。联合诸军兵种搭建联合作战的实践平台,在濒海各战区使命任务演训中,编实联合防卫作战集团,将海防部队中高级指挥员纳入指挥编组,经受联合作战的指挥历练;在基地化联合演训中,将海防部队纳入战斗编成,经受联合作战的实战磨砺;院校海防指挥人才培养应借助部队演习、区域协作演练等契机,采取联合筹划、实编参演等方式,搭建实装实案实抗的演训实践平台,将联训联演落到实处。推进融合式共建共育。借助军民深度融合战略驱动,发挥沿海地区经济资源丰厚的优势,共建濒海训练基地、模拟训练中心等海防训练场所;扩大联合保障领域,由场地、器材保障向技术、设备、信息、人才等资源共享拓展;融合军种院校、海防部队、地方高校、管海职能部门等涉海信息资源,基于网络平台创设海防指挥人才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拓展海防部队指挥人才增知提能途径。
健全权威高效的协调保障机制。当前,联合育人受限于体制、任务等多种壁垒,院校、部队、训练基地、地方等多元主体间需求对接不准、任务职能不清、沟通协调不畅等问题突出,导致联合育人资源难集中、质效不明显。为此,迫切需要聚焦人才培养的共同目标,着眼高效、长效联动健全保障机制。健全联教联训机制。按照“专业对口、分区划片”的原则,指定相关部队与院校签订联教联训协议,健全领导机构、畅通协调渠道,明晰职责分工、定量任务指标,将联演联训、联教联研、成果互享、协作保障等具体内容纳入双方的训练(教学)计划,并作为双方军事训练(教学)绩效考评的重要内容。完善联合监控考评机制。依托院校训练部门、部队(基地)训练部门成立协商机构,将院校、部队、训练基地三方均纳入教学质量监控考评的主体范畴,遴选人员、制订计划、明确职责,突出对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制定、教学筹划准备、教学过程的关键节点等全过程监控,联合组织课程或毕业考核,全程实施共育共管,及时双向反馈受训或任职情况,切实发挥督导考评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适时调控和把关定向功能,提升人才培养质效。创新联合推介选拔机制。切实遵循“学而优则用”的用人导向,增加院校在晋职对象培训中推荐用人中的话语权,纠治参加培训“出公差”“临时性”观念,激发受训对象学习内动力。院校要细化量化成绩评定标准,客观准确给出培训鉴定,以及任职建议;部队应从培训对象入学条件的源头上,进行把关审核,全程联合共育,并参考院校培训鉴定选人用人。
[1] 解放军报,2014-06-28(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军事战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3] 王士强,高新生.中外海防发展比较研究.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胡东霞)
E255
A
1002-4484(2017)03-008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