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昆木加哨所 跨越半个世纪的变迁

2017-04-15周永红宋小理

国防 2017年3期
关键词:军分区哨所边防

本刊特约记者 周永红 宋小理 罗 凯

昆木加哨所 跨越半个世纪的变迁

本刊特约记者 周永红 宋小理 罗 凯

一个古老的传说终于变成了现实,昆木加开花了。

昆木加,这个藏语意为“鲜花盛开”的地方,千百年来却寒冷荒瘠、草木不生。“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大雪封山期更是长达半年之久,虽然有“鲜花盛开的地方”这样充满诗意的美称,那也是无数戍边人的美好愿景。然而,近日笔者走进哨所保温哨楼时,映入眼帘的却是绿草红花。“现在的昆木加,那可是名副其实‘鲜花盛开的地方’……”在哨所服役7年的中士秦辉由衷地感叹道。

自1960年2月1日建立哨所以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一茬茬哨所官兵的艰苦拼搏下,哨所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昆木加哨所在大风口上岿然不动,即便是数九寒冬,哨楼内依然春意盎然。

新哨楼上遥望老哨楼

昔日“水晶宫”,今冬暖如春

“夏住水帘洞,冬居水晶宫。”在哨所的荣誉室里,解说员小杨述说着昆木加的过去。1960年,随着上级一声令下,第一批进驻哨所的官兵,扛着红旗昂首上山。从千里之外抬来的几根木桩子撑起哨所房梁,用青稞秸秆混凝土打成房顶,在硬质土地凿出来的坑道便是最初的营房。

后来,营房换成了低矮的“土坯房”。再后来,土坯房变成了青石砖瓦房。虽然有了遮风挡雨之处,但寒冬时节依然冷如冰窖。在这样的环境中,官兵们一住就是几十年。

如今,低矮的“干打垒”已成为历史的图片。2008年,哨所营房改建破土动工,坚固保暖的新营房拔地而起。曾经大半年离不开牦牛粪炉子,四季裹着军大衣的情景,都已成为尘封的记忆。不仅如此,在哨所里笔者还看到:抽水马桶、陶瓷洗脸台、储水式电热水器……各项设施一应俱全。自从新营房建成后,冬天里宿舍温暖如春,阳光棚内四季都是绿草红花。

让笔者惊讶的还不只这些。

哨所的小杨给我们讲了这样一则故事。

1994年8月16日,哨所组织官兵进行巡逻。虽时值8月,但昆木加的暴风雪依旧呼啸而来,患感冒未愈的陆永刚坚决要求参加巡逻。途中,他突感头痛欲裂,几次险些栽倒,班长发现后,命令他提前返回哨所,但他依然咬牙坚持……

踏雪巡逻

在昆木加哨所奉献了16年的老兵邵忠平

“战士陆永刚牺牲时刚满18岁,患高原急性肺水肿……”小杨几度哽咽。在昆木加,由于缺氧和缺乏维生素,80%的官兵血色素严重超标,大多官兵不同程度地患有高血压、心脏移位等高原疾病。过去由于医疗条件差、药品少,官兵患感冒总是想些“土办法”驱寒医治:姜汤水、辣椒水……如遇急病、大病,极可能危及生命。

随着上级倾力投入,哨所条件日渐改善,官兵们再也不用担忧这种情况了。近年来,配套设施相对齐全,“氧吧”在哨所安家,军医和卫生员也随队驻扎哨所,治疗高原疾病的药品齐全,极大地保障了官兵的健康。

过去,“营养不足”也是哨所一个“老大难”。昆木加哨所大雪封山期长达半年,官兵只能食用储藏在地窖里的脱水菜和罐头。由于缺乏维生素,大多官兵出现指甲凹陷、嘴唇乌紫、头发脱落等病症。

为改变这种状况,上级对哨所进行了改建,军分区还为哨所打井寻水源、安装了水泵。此外,在新建的两个温室大棚里,官兵们种出了南瓜、青椒、白菜等20多种蔬菜,还建起了猪圈,形成了一条崭新的“生态生物链”。

“过几天,团里统一对蔬菜副食品进行招(投)标,我寻思着再给哨所多来两个‘营养’搭配。”炊事班长贾年生一脸得意。

随着条件的不断改善,昆木加哨所官兵扎根边防做贡献的决心愈来愈坚定。

网络进哨所,身处边关知天下

连绵的群山,苍凉的边防。昆木加哨所处于防区的最西端,属于“生命禁区”;每年10月至次年5月,雪海茫茫,杳无人迹,哨所更是“信息”的荒岛。

曾几何时,因交通不便,书报往往要迟到数月。从最开始的“白天兵看兵,晚上数星星”到后来的“一张光盘看几年,战士能当配音员”都是昆木加哨所的真实写照,“云中难寄锦书来”,更是压在哨所官兵心头的“难事”。

2009年,军分区实现网络建设全覆盖,网络进哨所、入班排,为边防官兵打开了一扇扇“信息之窗”。官兵“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大千世界,卫国戍边和知识更新“两不误”,他们对社会的认知并不落后于同龄人。

2016年冬天,服役期满的战士卢洪超,接到了同学的电话。

“社会发展那么快,你在那里与世隔绝,再待下去就OUT了!”

大棚温室蔬菜长势喜人

夜宿“雪窝子”

网络走进了昆木加哨所

“你错了,现在的边防已联通网络了!”卢洪超洪亮的回应打消了同学的质疑。

据哨长布嘎介绍,仅2016年,该哨所就有10人通过了计算机一级考试,3人取得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大专文凭。

此外,军分区还协调地方通讯部门,为哨所安装了电话和移动信号基站,较好地解决了哨所官兵和外界的通信联络。

“妈,我在哨所很好,今年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过段时间还要去上级机关做报告呢……”在哨所待了11年的上士何应彪正用电话给母亲报喜。

近年来,军分区加大对边防一线哨所的信息化建设投入,网络进哨,电话入班,为哨所官兵的生活提供方便。在2017年的人才培养计划中,昆木加哨所又有5人被纳入军分区“信息建设人才库”。

“鸟枪换炮”,千里巡边一日还

天边刚泛白,哨长布嘎便带着巡逻分队启程了。“全地形巡逻车”碾冰破雪载着巡逻分队向远山疾驰而去,装备的新型观(侦)察装备,似明亮的眼睛紧紧盯着边境线上的一草一木……

“这家伙马力忒足,最高爬坡角度32度,厉害着呢!”布嘎一路上直夸上级给他们配发的这辆新式巡逻车,满心欢喜。

“千里巡边一日还”,这在以前似乎如同神话。一想到过去的巡逻境遇,老兵汪建打开了话匣子:“以前巡逻那可是清一色的‘11路’,‘冬天一身雪,夏天一身泥’,高山峻岭、险象环生……”

哨所行路之难,从昆木加山体的峻峭走势便可窥见一斑。每次巡逻执勤,都要两天才能到点到位;途中遇到暴风雪,官兵们只能挖雪洞住“雪窝子”,以雪水伴干粮充饥。每次巡逻归来,许多官兵手脚冻伤,还有战士在巡逻途中摔断了胳膊。

昆木加哨所官兵乘车巡逻

汪建的话唤起了前任哨长中达瓦的“伤心记忆”。2004年冬,哨所巡逻队按惯例进行巡逻,前夜的大雪覆盖了赶往界桩的路。雪白一片只露出部分未被覆盖的岩壁,峭壁下狭窄的路令人胆寒。闯“阎王寨”,官兵们显然经验丰富——迅速将背包绳绑在身上相互牵系。突然,被布条蒙上眼睛的军犬“伯虎”一阵惊恐,狂躁着挣脱绳套、跌入悬崖……

近年来,上级着力解决边防官兵巡逻难题。2009年,军分区投入200余万元,为哨所修建了一条宽6米,路基厚75厘米的公路,并在通往界桩的岩壁上凿出了一条宽两米的步行道,还在道旁打上了围栏。2014年,哨所又配发了新型多功能巡逻车,官兵巡逻执勤终于坐上了汽车,巡逻时间也由原来的两天缩短为9小时,巡逻范围却扩大了近一倍。

与此同时,各类新型设备也在哨所安了家。健身房里,各类器材配置齐全;作战室内,新安装的一体化指挥作战系统,提高了官兵作战技能;巡逻途中,北斗移动终端手持机成为官兵巡逻的“方向盘”……

50余年来,昆木加哨所每年组织武装巡逻百余次;近几年,他们还创新了37项训法及战法,在上级比武中夺得11个冠军;筑起10余公里防御工事,构建了配套规范的射击场、投弹场和战术训练场;为巩固边防做出了重大贡献。

(责任编辑:胡东霞)

猜你喜欢

军分区哨所边防
守卫边防的“帕米尔雄鹰”
金鸡山上守边防
论唐代河西地区“同城”的边防地位
平顶山军分区组织开展冬季野营训练
夫妻哨
夫妻哨
丽江军分区造血扶贫
詹娘舍的三位“亲人”
歌颂老边防
读者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