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军民融合 着力提升国家航空领域战略投送能力
2017-01-01宗先贵魏崇辉
宗先贵 魏崇辉
加强军民融合 着力提升国家航空领域战略投送能力
宗先贵 魏崇辉
《国防交通法》明确指出,国家要以大中型运输企业为主要依托,组织建设战略投送支援力量。航空投送作为国家战略投送体系的组成部分,应进一步加强整体筹划,深挖厚植民用航空资源潜力,探索动员方法,从根本上提升国家航空领域战略投送能力。
国防交通 军民融合 民航 战略投送能力
作者:宗先贵,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国防动员系副主任,大校;魏崇辉,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国防动员系博士研究生,中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交通法》(以下简称《国防交通法》)明确指出,国家以大中型运输企业为主要依托,组织建设战略投送支援力量,增强战略投送能力,为快速组织远距离、大规模国防运输提供有效支持。航空战略投送具有远程、高效、快速的特点,是国家战略投送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贯彻落实《国防交通法》的精神,必须充分挖掘民用航空资源潜力,大力推进航空领域军民融合建设,形成寓军于民的投送力量体系,着力提升国家航空领域战略投送能力。
整体筹划航空领域战略投送能力建设
将航空建设纳入国防交通运输发展总体规划。航空建设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必须长期、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在民用航空领域嵌入战略投送能力建设,实现军民融合发展,必须在国家层面上把航空建设纳入国防交通运输发展的总体规划。目前,由于缺少整体筹划,我国大部分机场与铁路、公路交通网络衔接性还不强,连接机场与车站、部队驻地的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比例还不高,影响铁路、公路、空运整体战略投送效能。航空战略投送建设应寓于国家交通事业的发展规划之中,着眼未来发展,科学论证、统筹规划,坚持平战结合,寓军于民,不断完善航空运输网络,在增强整体航空运输能力的过程中提升国家战略投送水平。
军地联合规划国家航空战略投送体系。航空领域技术复杂,投送能力建设投资大、周期长、体系性要求高,仅靠军队自身力量难以完成,必须广泛利用民用资源,军民一体建设国家航空战略投送体系。新形势下,战争形态变化对航空战略投送提出了新的要求,投送对象从零散的、小批量人员运输,发展为整建制部队输送和大型、重型装备运输。为高效利用军民航空资源,必须由军事部门和民航管理部门、相关行业系统一起,综合考虑成本与效益、需求与可行的关系,联合规划军民一体的航空战略投送体系建设。根据军事斗争总体投送需求和军队自身航空投送能力,明确民用航空力量遂行军事战略投送任务的力量规模;结合民用航空运输行业的自身发展实际和特色优势,协调用于承担战略投送任务的具体单位、装备型号、空(地)勤人员数量及质量等具体指标,协调和解决力量使用的重大问题;建立军地职责明确、权利义务相平衡的各项制度,杜绝多头管理、重复建设、推诿扯皮等现象,使国家投入实现最大的国防效益。
推进民用航空领域贯彻国防需求的常态化机制建设。国家在制定民航发展战略时,要将军航和民航一并考虑、总体规划、融合发展,推进民用航空领域贯彻国防需求的常态化机制建设。具体包括:民航机场建设要与军队机场建设有机衔接,就是在民航机场布局上要统筹规划,力求建设覆盖面广、疏密适度,既符合民航发展要求又兼顾未来战争需要的战场航空交通网络;调整飞机结构,增加大型货机数量,通过政策引导和强制规范,帮助民用航空运输企业克服“重客轻货”思想,提高遂行军事任务的能力;民航基础设施建设要充分考虑战时需要,将航空军事运输要素适时嵌入民航基础设施设备的改造和新建之中,努力实现战场交通设施与国家航空运输设施的同步发展,等等。
厚植民用航空战略投送潜力
着眼国防和经济双重需要引进和自主研发航空运输装备。当前,我国航空载运装备的载运能力整体偏弱,大型运输机和中型以上的运输直升机数量较少,是制约国家航空战略投送能力的“瓶颈”。航空运输装备技术含量高,其研制和引进的过程较长,扩大运输机数量规模、提高整体战略投送能力,必须走自主发展和引进吸收同步推进的道路。自主研发国产航空运输装备,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可带动各型航空装备的全面发展;通过引进外国先进的航空运输装备,能短时间改善运力结构,加速战略投送能力的形成。要充分发挥两种方式的各自优长,根据战略形势合理决策。在引进货机方面,国家应引导航空企业同时注重经济和军事效益,在经营企业发展的同时,履行国防义务,根据战略投送的需要大力引进承重能力强、舱门尺寸大的大中型货机。同时,国家应加快重型运输机后续机型以及国产新型重型通用直升机的研制进度,并增加在区域性骨干机场的配备,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具备大型装备物资大批量投送的能力。
改进和提升民用运输机的军事适应性。充分利用民用运输机资源,通过加装、改造等技术手段,提高运输性能,增强续航能力,提升其军事适应性,是各国迅速提升战略投送能力的通行做法。近年来,国内一些航空公司正酝酿将一些使用时间较长、型号老旧的客机改为货机,这为民航飞机军事适用性发展提供了机遇。依据飞机结构安全性、技术指标最大化、运输范围合理化等原则,采取扩大货舱门尺寸、加强主货舱地板、设置货物处理系统及系留装置等技术措施,可扩大民航飞机军事运输适用性。初步计算结果表明,客机改装为货机后,可装运我军数十类通用装备和上百种后勤装备,基本上满足航空战略投送需要,可作为军用运输机的有力补充。
提升民航机场遂行战略投送任务的综合保障能力。目前,民航机场普遍存在大型专用装卸设备不足、型号单一、功能不强、配备不全、机动性差、兼容性弱等问题。在遂行战略投送等重大任务时,装备的装卸要靠临时抽组人员,采用手工作业方式进行,降低了战略投送装(卸)载效率。为此,民航机场在进行基础设施改造和建设时,要明确规定由交通运输和空军有关人员参加认证,充分考虑保障重装备装卸和大部队空运的需要,重点发展新型专用装卸装备和设备,如升降机平台、货物集装箱、便携式登机梯等机械设备。提升民航机场战略投送组织管理信息化水平,按照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要求,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的联通性和融合性,加强民用航空战略投送体系信息集成,将全维战场内的各类作战要素与航空战略投送的各类要素紧密融合在一起,实现从装载到运输再到卸载的一体化,实现信息要素、投送平台等无缝链接,形成通过整体结构性融合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增值效应,使航空战略投送能够快节奏地展开与实施,确保具有较强的综合保障能力。
探索民航后备力量建设和动员方法
优化民航系统后备力量的建设管理。当前,与国外民航后备力量相比,我建立的战略投送支援机队无论是在规模结构上,还是在管理使用上,都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为此,要充分利用当前预备役部队和民兵深化改革的契机,继续优化民航系统后备力量编组结构。扩大战略投送支援机队的编组规模,综合考虑跨区跨境战略投送的需求,结合任务进行布局规划。以国有大中型航空公司为骨干,积极吸引其他所有制类型的航空公司参与。创新在行业系统内成建制建设后备力量的途径,探索军队出资购买,交地方民航公司使用管理等建设方法,形成军民互利、互惠共赢的局面。
多管齐下提升民航后备力量战备水平。严格落实军委推进实战化训练的有关指示精神,依据《军队联合投送训练规定》,组织民航战略投送机队和军队建制航空投送力量共同参与联合投送运用和训练,推进建立常态化训练机制,并纳入联合投送训练年度计划。积极探索战时军地联合指挥机构共同实施指挥的具体流程、协同办法和应急措施,以及物资装卸、空地转运、组织协调、军用机场保障民航飞机起降的程序规范,提升民航后备力量战备水平,在运输机绝对数量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增强航空战略投送能力。近年来,民航执行撤侨援外、抢险救灾、人道主义救援等军事任务不断增加,积累了航空战略投送经验。民航系统后备力量应在平时应对突发事件的实践中,充分借鉴外国经验,探索通过转服现役、转入遂行任务状态、实行等级动员等方法,提高快速响应能力。
着眼解决矛盾问题完善民航后备力量动员政策法规。从目前情况看,来源于军队的投送任务规模小、随机性大,相对而言经济利益较少。由于国家对民航企业遂行军事任务的经费补助补偿政策还不完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航企业参与这类行动的积极性。应根据《国防交通法》中“国家鼓励公民和组织依法参与国防交通建设,并按照有关规定给予政策和经费支持”的规定,完善民用航空企业战略投送专门政策法规,加强在民航货机军用装载标准、专项补贴、经济补偿和设立民航后备力量建设基金等方面的立法,通过国家立法不断加快国家航空战略投送力量建设步伐。
[1] 崔东民,汪洋,孙成城.着眼我军使命任务拓展需要,大力加强航空战略投送能力建设.国防交通[J].2015(4).
[2] 董连山.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研究[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胡东霞)
E25
A
1002-4484(2017)03-003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