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军民融合国家战略与国防科技工业若干发展趋势

2017-01-01姜鲁鸣

国防科技工业 2017年1期
关键词:国防科技军民军工

姜鲁鸣

军民融合国家战略与国防科技工业若干发展趋势

姜鲁鸣

军民融合属于国家战略哲学,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聚合军地优质资源同时实现国家安全和发展目标。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就是在军民之间建立一个开放系统,充分实现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发展进程同步、资源配置均衡、要素关系互动、政策制度兼容、国内国外统筹,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进而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军民融合是一项长期的重大国家战略

军民融合发展的国家战略框架主要由五大要素组成:第一,战略方位,即我国军民融合发展刚进入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的过渡阶段。第二,战略目标,即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第三,战略重点,即着力推进八个领域融合,形成六大融合体系。第四,战略原则,即坚持党的领导、强化国家主导、注重融合共享、发挥市场作用、深化改革创新。第五,战略举措,即强化大局意识、强化改革创新、强化战略规划、强化法治保障。这五大要素互为关联,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体系。

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反映了我国安全和发展相统一的战略需求,是与战争形态信息化、技术形态军民通用化、经济形态高度市场化的时代条件紧密结合的产物,对于破解我国诸多崛起难题、保持国家强盛意义重大。

当前,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方面面临着一系列特殊的制约因素。应对这些安全和发展难题,必须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国家战略。一方面,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国防和军队建设在刺激增长、促进转型、增加就业、带动高新技术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能够加快形成以国家经济社会整体实力为支撑的现代军事体系,为国家的安全和统一提供更加坚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从国际竞争视角看,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是我国赢得国际军事和科技革命主动权的重大举措。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国内发展与安全的关系,与本国在国际格局中的发展和安全态势息息相关。归根到底,大国经济的全球化和利益的全球化,必然要求安全保障的全球化。只有在国际竞争格局中才能塑造和保持长期有利于我国综合国力竞争的动态优势。20世纪绝大多数时期,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往往首先运用于军事领域,而后再扩散至民用领域。近些年来这一传导机理已被颠覆。在主要国家,商业革命的发生早于军事革命,民用信息技术往往领先于军事信息技术,军民通用技术已然成为国防和军事技术的主体,军民融合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推进颠覆性技术创新的基本方式。在这一历史性转变中,各主要国家围绕抢占新军事和科技革命的制高点正在展开异常激烈的国际竞争。如果我们不能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国家安全发展就将失去最核心的支撑力,我们就会在这场争夺未来国家安全发展主导权的竞争中败下阵来。我们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得持久的动态优势,就必须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显然,这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以军民融合推进颠覆性技术创新的世界大势和国家的旺盛战略需求,将对我国国防科技工业高新技术发展产生强烈牵引

当今世界高超声速飞行器技术迅猛发展,正在迅速生成一种新质战斗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网络电磁空间革命,赋予军队治理、获取战场情报与决策优势以全新的意义;太空、海洋的新技术和新产业革命迅猛发展,已成为现代国防安全的时代制高点,也是国家利益拓展的主要战略空间;高端3D打印(包括3D生物打印),将根本改变未来战场装备保障模式和战场士兵救治模式;合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的进展将部分改变人体机能;量子信息技术发展空间巨大,特别是量子密码学的迅猛发展将破解世界上所有的加密方式,使对手国家变成“单向度透明人”;人工智能技术大发展,无人机、机器人等自主系统将对战争形态带来革命性变化;等等。这些重大颠覆性技术主要是依靠向全社会开放创新机制、技术转移机制、技术创新容错和风险分散机制等军民协同创新机制群实现的。着眼长远和未来,我们特别需要从需求侧供给侧同步发力,需前瞻布局技术创新,军民协同创新作为军民融合主要推手的作用将不断强化。

国家深化改革和新一轮国防军队改革对国防军工改革提出新需求,国防科技工业将进入全面改革改组时期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是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领域军民融合发展的总目标。实现这个战略目标,目前面临着十分突出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化解这些矛盾问题将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需要探索实践一系列重大问题。比如,如何推动军工专业化重组,消除结构性壁垒;如何广泛利用国家科技与工业能力,服务国防建设;如何加强军民协同创新,解决制约国防科技发展的突出问题;如何加强政策法规制度建设,优化军民融合发展环境;如何推动武器装备制度改革,加快形成收益与风险合理分摊的装备采购制度体系;等等。可以预见,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在军民融合战略需求牵引下,在新一轮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推动下,将进入一个深化改革改组的时期,最终将构建起“小核心、大协作、专业化、开放型”的军工能力体系。

国防科技工业的两大重要领域将在新的形势下,呈现出新的特点

“军转民”将转型升级,在实现军工经济民用效应产业化和规模化、释放国防科技储能的实践中确立新的生长点。改革开放后,我国军转民主要形式是军工企业转产民品。总体看,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带动能力仍然偏弱,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偏低,整个军工行业对GDP的贡献率不到1%,而美国在2%~3%之间。美国从事科研生产的员工总数是我国的4/5,但军品收入却是我们的5倍。更为重要的是,军工高技术引领国家高端产业发展的作用尚不明显。由于军民二元体制分割等原因,目前,有数以万计的国防知识产权还处于“睡美人”状态。除航发集团外,十一大军工集团总收入中真正属于高技术的只有50%左右,三产比重太大,与军工技术关联度低,个别集团与国防技术无关领域的收入占比甚至远远超过50%。这说明,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军转民的发展空间巨大。在确保军品任务的前提下,探索建立开发民品民技的新思路新机制,是国家在经济新常态下赋予国防科技工业的重大战略任务。目前国家正加快出台相关政策,可以预见,改革开放后具有高技术含量和更强产业带动能力的第二次新型军转民将成为大势。

“民参军”将在国家一系列政策制度的强力推动下逐步进入大发展时期。目前,民营企业在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许多技术和产业领域水平具有明显优势,其中信息产业和技术的主体是由民企完成的。我国75%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65%以上的专利发明皆来自中小企业。但民企参军却仍然面临着问题。一方面,民企进入军工仍然阻力重重,很多高新民营企业的技术非常先进但未能进入,目前获得许可的民营企业不到全国高新民营企业总数的1%。另一方面,已进入的民企也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多数参军民企主要参与低端配套。而F-22飞机主承包商洛·马及其合作承包商波音外包金额高达四成甚至六成以上。这说明,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在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这一军民融合最重要的领域,还没能真正做到集全国之力之智打造大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在解决这一问题上,国家政策制度的价值导向清晰而强烈,有利的政策制度环境已经形成。在国家已经出台和即将出台的促进民参军的重要举措作用下,民企参军将迎来大发展的春天。 (国防大学)

猜你喜欢

国防科技军民军工
美国国防科技集成创新初探
国防科技工业自然环境试验研究中心
新形势下军民融合防救体系建设探索
三张捐款收据见证军民鱼水情
浅谈推进网信军民一体化发展
美军在武器装备采办领域推行军民协同发展的主要做法及启示(上)
研发支出政策在军工科研企业的应用
区域国防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与培育
世界五百强:中国军工风云榜
顾帅圻:将“军工范儿”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