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军民深度融合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的军工核心能力建设

2017-01-01

国防科技工业 2017年2期
关键词:军民军工核心

晋 煜

军民深度融合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的军工核心能力建设

晋 煜

军民深度融合和创新驱动发展,既是新时期我国军工核心能力不断提升的有效途径和科学手段,也是我国军工核心能力持续发展的关键支撑和必然选择。

在军工核心能力建设上,军民深度融合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有机联系、相辅相成的。军民融合形式的丰富、范围的拓展和层次的提升,需要以制度创新为保障;“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的形成,则必须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文化创新为依托。

当前,我国国有军工企业集团通过军工资产上市等举措,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上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由于历史原因等,在很大程度上尚未真正成为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的市场利益主体。军工领域不利于社会资本进入的市场壁垒、制度壁垒,不利于开展社会化大协作的行业壁垒仍有待进一步破除。在国有军工企业集团内部,也还存在较为突出的企业、事业体制并行,科研、生产业务脱节的现象。行业壁垒和“研产分离”的存在,一方面使得社会力量难以进入军工领域为国防建设服务,另一方面使得主要承担科研任务、掌握第一生产力的军工院所长期游离于制造企业之外;既不利于科技成果的工程化应用和研发生产效率的提升,也不利于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形成,更不利于军民深度融合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军工核心能力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和军工企业集团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不相适应。

作为我国军工核心能力建设的重要主体,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国有军工集团普遍承担了较多社会职能,一些国有军工集团在主业不强、部分领域存在缺项短板、一些关键产品和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情况下,涉足业务范围过于分散,同时管理层级过多,经营效率低下,自我造血功能不足,资源和条件优势难以发挥,这种状况无疑不利于我国国防工业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也难以适应现代化战争条件对军工核心能力建设的要求。为此,需要根据现实国情,在促进基础能力提升的同时,深入实践军民融合和创新驱动战略,统筹资源,创新体制,进一步增强我国军工核心能力投资建设的效率、效益和效果,保障其先进性、适用性和有效性。

搞好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始终把握和保持我国军工核心能力建设的正确方向

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和社会经济发展辉煌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党的领导。以往无数历史经验均已充分表明,党的领导是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改革进程攻坚克难、不断前进最有力的制度保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有效结合市场配置资源优势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保障。

只有加强党的领导,才能站在国民经济和国防事业发展战略全局高度,在搞好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的基础上,充分协调、有效调动相关资源,尽快消除、全面解决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和军工企业体制改革中面临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和问题,才能立足国家整体战略利益,破除国防科技工业和军工集团行业壁垒,排除来自行业内既得利益者和外部敌对势力的各种阻挠和干扰,始终把握和保持我国军工核心能力建设的正确方向。

强化理论研究和需求论证,切实有效发挥其对军工核心能力建设的指导、牵引和带动作用

在当前,积极关注、科学借鉴国防工业先进国家成功经验,打造中国特色高端智库群,不仅是统筹协调相关领域智力资源,保障制度、理论和技术领先,规划和引领核心能力建设正确方向的有效举措,也是新形势下推进体制改革、破除行业壁垒、创新组织模式、促进军民融合、践行创新驱动的重要抓手。

新形势下,应立足“打赢”,将战争理论、军事战略、战略评估、装备发展、现代战法、技战术指标研究等顶层战争制胜诸要素纳入装备发展和核心能力规划建设范畴予以强化,打造新型特色高端智库群,增强国防软实力。加大军方装备发展部门、各国防军事院校、军工集团、先进社会企业、工程咨询机构等军内外、行业内外有关单位的紧密联系、有效衔接、有机协同和良性互动,对于军工核心能力发展需求、能力建设投资方向与实施方案论证、战略前沿技术和变革性技术研发应用等重要领域,在深入认识当前各军工集团及其下属任务保障单位的能力现状的基础上,一方面要重视能够对投资建设起到牵引带动作用的行业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咨询研究,加强对基于现有能力的新建和技改投资前期策划和项目立项的研究论证,以承上启下,将军事需求科学转化为工程化描述,切实有效发挥专业智库对核心能力建设的高端咨询和决策支持作用;另一方面要借鉴先进国家有益经验,强化战略评估,瞄准前沿技术,聚焦薄弱环节,统筹规划核心能力建设,注重发挥军工核心能力建设的体系化效应,打造适应不同任务需求的高度网络化、可组合、可裁剪的装备体系,持续保障我国军工核心能力建设的先进性、有效性、适用性。

推动军工企业改革和院所改制,消除“研产分离”,破除行业壁垒,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在国有军工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上,应结合我国现实国情,根据产品性质、科研生产任务以及对国防安全的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对军工企事业单位进行分类改革和改制,进一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明晰责权利关系,逐步建立有利于军工核心能力提升的竞争、评价、监督和激励机制;在军工科研单位建立以法人产权制度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实现投资主体和产权结构多元化,加大跨行业协作和军民产学研用联合攻关力度,建立产业技术联盟,促进军民科技融合、成果转化和双向应用。

在此基础上,鼓励和支持有对口业务的军工企业参与院所和社会股权投资、社会力量和院所资本参与军工企业改制,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化改革,引入社会力量,破除传统军工集团封闭体系,推动军民口产融结合和科研生产有机衔接,提高科技创新和装备研发的效率和效益,建立合理的生产要素流动机制,促进人才、资本、军民两用产品和技术全要素双向融合,创新投资体制,扩展投资渠道,积极稳妥地吸纳社会资本、公众资金和适用资源,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国有军工企事业单位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和市场化改革进程,使得军工企业集团能够真正成为适应现代市场规则、服务国民经济和国防经济的重要创新主体,真正成为先进军工核心能力体系的重要依托。

进一步推动国有军工集团“瘦身健体”、提质增效,聚焦主业,以创新驱动为引领,不断提升科研生产效率和效益

国有军工集团“瘦身健体”、提质增效,是当前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国防科技创新重要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加快建立、军民科技深度融合格局能够形成的基础和前提。对于军工核心能力建设而言,“瘦身健体”、提质增效,也是现实条件下集中资源、聚焦主业,围绕核心关键强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任务部署的必然要求。

对于国有军工集团的当前业务,要在认真研究、重新梳理的基础上,以放管结合为原则,对与主业产业关联度不高、技术联系性不强、能够通过专业化社会力量更好更快发展的非主营业务,尽快通过资产划转或产权出让予以剥离,避免盲目扩张和片面多元化;对于主业范围内较为突出的短板和弱项,要凝聚资源、集中力量,加强自主创新,谋求重点突破,尽快摆脱现行装备体系内部分关键产品和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发展迟缓的不利局面,加速形成先进、自主、高效的研发生产体系,不断提升军工集团的科研生产效率和效益,为我国军工核心能力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北京电子科技情报研究所)

猜你喜欢

军民军工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新形势下军民融合防救体系建设探索
三张捐款收据见证军民鱼水情
浅谈推进网信军民一体化发展
美军在武器装备采办领域推行军民协同发展的主要做法及启示(上)
研发支出政策在军工科研企业的应用
世界五百强:中国军工风云榜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