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对“战争与和平”的辩证认识
2017-01-01王鑫袁伟
王 鑫 袁 伟
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对“战争与和平”的辩证认识
王 鑫 袁 伟
我党历来重视对战争与和平的辩证认识,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领导人根据不同时期国际形势和战略格局的发展变化,对战争与和平的辩证认识作出了一系列深刻论述,集中体现在遏制战争、不惧战争恐吓,顺应时代潮流、谋求和平发展,做好打仗准备、赢得有利战略态势等几个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战争与和平的基本理论,为新形势下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有效维护国家安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战争与和平 关系 辩证认识
我党历来重视对战争与和平的辩证认识,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代领导人能够始终站在国家安全与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将马克思主义“战争与和平”理论与中国实际紧密结合,针对不同时期的国内外形势,对“战争与和平”的辩证认识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以此,奠定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全力备战,不惜以战争争取和平的战略基调;创新了新时期国家运用和平方式避免战争的方法手段;针对新世纪新特点,继承发展了运用和平手段制止战争的方式方法;确立了新形势下总体国家安全观,以及维护和平、以战止战的新视野、新理念、新战略。
一、全力备战准备打仗,运用军事手段以小战遏制大战的认识和实践,为新中国成立初期争取和平定下战略基调
新中国成立初期,美苏两霸相争是全球局势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并对我国周边安全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20世纪50、60年代,美国入侵朝鲜和越南,以及中苏关系恶化,给我国带来的外部威胁显著增大。毛泽东深刻洞察国际形势的复杂变化,对“战争与和平”的认识也在不断发生改变,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50年初至1956年,提出新的世界战争是能够制止的;第二阶段,1957年到1963年,承认世界战争存在着可以避免和不可以避免这两种可能性;第三阶段,1964年至1976年,提出世界大战不可避免,要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这期间,新中国长期实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对于严重威胁我国安全或者敢于挑起边境冲突之敌,以及来自海上、空中的入侵行为,都予以了坚决的自卫还击和打击。正如毛泽东所说的,“第一,我们不要打,而且反对打”;“第二,但是我们不怕打,要打就打”①毛泽东:《在第十五次最高国务会议上谈国际形势》,见《毛泽东外交文选》,347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毛泽东认为,坚决打赢外敌强加给我们的战争,能够起到“以小战止大战”的作用。1950年10月,毛泽东和党中央之所以下决心出兵朝鲜,主要考虑之一,就是通过在朝鲜战场挫败强敌,使其不敢在其他方向对我轻举妄动,收到“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效果。
实践证明,毛泽东为新中国制止战争、争取和平定下的战略基调,即坚持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是我军在历次重大军事斗争中取得胜利和最终避免大规模战争爆发的根本法宝,充分显示了毛泽东对“战争与和平”辩证关系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以及为了制止战争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战略指导。
二、发展和平力量,用和平方式解决争端,为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维护和平、制止战争,探索了新的方法途径
20世纪80年代后,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亚非拉国家大都完成了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斗争的使命,世界多数国家都将发展经济、实现国家现代化作为中心任务,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基本特征日趋凸显。在这种形势下,邓小平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巨大的理论勇气,作出了一个全新的战略判断。他指出:“过去我们曾经对战争有较大的忧虑。以后我们改变了观点,发展和平力量超过了战争力量。”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1231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他认为,虽然“世界战争的危险还是存在的,但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③邓小平:《在军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2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因此,时代主题已由战争与革命转向了和平与发展。争取较长时间的和平是有希望的,战争是可以避免的。邓小平把和平力量与战争力量的此消彼长,放在了国际大格局中进行综合判断,并作为避免战争、争取和平的基础条件。这对于马克思主义战争观来说,是一个创造性的、历史性的重大进步。在搞清楚当代世界时代主题的基础上,邓小平提出了顺应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的内政外交纲领。基于世界大战可以推迟甚至可以避免的总体判断,以及对于“第三世界是和平力量的支柱,大多数发达国家也不愿打仗,全世界人民要求和平,要发展和平力量”的分析结论,对内提出我国要充分利用国际形势日趋缓和的历史机遇期,加快发展壮大自己;对外提出了处理国际关系的新基点新途径,坚持采用和平方式解决争端、避免战争。
邓小平对战争爆发可能性的判断、科学分析世界和平与战争力量消长,以及用和平方式避免战争的理论与实践,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对国际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尽管霸权主义仍然存在,但由于爱好和平的国家不断增多和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努力,运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仍然对遏制战争、维护世界和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发展与世界各国全方位伙伴关系,主张建立相互依存的世界政治新秩序,继承和发展了用和平手段遏制战争的方式方法
20世纪末,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结束了两极对峙的全球格局;世界经济发展加快,极大地推进了政治格局的演变;各国更多地倚重于以经济、科技等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同时,经济全球化的全面提速,使得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更为密切、利益关系互为交织,彼此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特别是我国加入国际贸易组织(WTO)后,经济迅速融入全球经济,成为世界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根据新世纪全球格局的新变化新情况,江泽民提出要与不同类型的国家建立友好关系,并主张建立新的世界秩序。他把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和协作,作为我国对外工作的立足点,多次强调,“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维护和平和制止战争以及发展民族经济方面同我们有共同语言”;“广大发展中国家是我们的同盟军”①江泽民:《江泽民文选》 第一卷,313页,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他认为,随着发展中国家的实力不断增强,在未来多极化的全球格局中,第三世界国家对于维护和平、遏制战争、促进发展,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针对我国周边安全形势,他指出“保持良好的周边环境,对我们的发展至关重要。”②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二卷 ,20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通过大力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极大地改善了我国的周边安全环境。特别是创立发展了“上海合作组织”,为我国协商解决国际争端,稳固周边和平稳定态势发挥了重要作用。江泽民也高度重视中国与世界其他大国的关系,在处理大国关系问题上,强调既要坚持原则,又要求同存异、缩小分歧、避免争端;要“既合作又斗争,以斗争促进合作”③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二卷 ,20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江泽民通过对和平与发展这个世界两大主题的认识和把握,深刻指出要解决好这两大主题,必须充分认识世界多样性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将丰富多彩的多样性转化为互补性、互动性和共容性,促使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反对霸权主义、反对战争,创造一个和平、公正、繁荣的世界新秩序。江泽民构建世界新秩序理论,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和平发展战略思想,并通过不断的实践、总结和完善,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特色“战争与和平”辩证认识的跨世纪发展。
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新形势下的我国乃至世界和平发展,营造了有利的战略态势
新形势下,世界进入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孕育兴起,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和平力量的上升远远超过战争因素的增长。同时,金融危机阴影短时期内难以消除,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发展鸿沟日益突出,兵戎相见时有发生,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阴魂不散,我周边领土主权争端、大国地缘竞争、军事安全较量、民族宗教矛盾等问题更加凸显,总体国家安全所面临的现实挑战和潜在威胁不断积累。
习近平根据当代国际形势和战略格局的变化发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继承和发展了党的历代领导人认识战争、遏制战争的思想精髓。明确指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各国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①习近平:《共同创造亚洲和世界的美好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 ,载《人民日报》 ,2013-04-08(1)。这是对当前战争与和平总体态势的战略判断,也是对全球格局和时代特征的高度凝练。为此,习近平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的“中国倡议”和“中国方案”。他指出,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中国倡议”和“中国方案”得到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积极响应和有力支持。这表明,要推动世界持久和平,必须积极主动地塑造世界格局,而不是消极地被动应对。世界和平需要各国各地区共同以建设性行动来争取、靠斗争来赢得。这些,都充分体现了通过推动全球治理来抑制战争因素增长的积极和平观。
基于对我国整体安全形势的准确把握,习近平提出的“总体国家安全观”,科学阐述了新形势下国家安全工作的战略定位、根本目标和方针原则。习近平明确要求,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必须“坚持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②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202~203页,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总体国家安全观在关注和重视多领域、全方位安全问题的同时,突出强调了军事力量在维护国家安全中的重要保障作用。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国防和军队建设是国家安全的坚强后盾。虽然维护国家安全的手段和选择增多了,我们可以灵活运用、纵横捭阖,但军事手段始终是保底的手段。“能战方能止战”,国防和军队建设领域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最根本的就是要努力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世界一流军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1]姚有志,黄迎旭.新中国五十年军事战略指导的主要经验.中国军事科学[J], 1999(4):14~21.
[2]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 中卷[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
[3]邓小平.邓小平军事文集[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第二、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江泽民.江泽民文选 第一、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郝玉庆,蔡仁照,程钢.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学习读本[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
[7]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总政治部.习近平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选编[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孙永钰)
E25
A
1002-4484(2017)05-0039-04
王鑫,军事科学院研究生部,博士研究生,专业技术少校;袁伟,军事科学院军队建设研究部,助理研究员,专业技术少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