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军民融合培育军事人才战略的思考

2017-06-01安卫平

国防 2017年5期
关键词:强军军民军队

安卫平

军民融合培育军事人才战略的思考

安卫平

习主席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从军民融合发展的角度,就推动军地合力培育军事人才问题作出深刻阐述,明确了“为什么融、融什么、怎么融”等一系列根本性全局性方向性问题。必须深刻领会习主席关于军民融合重要论述思想精髓,在新的起点上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培育军事人才战略,为改革强军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军民融合 军队建设 军事人才

习近平主席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深刻把握世界军事发展大势和我军所处历史方位,着眼实现强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重点从军民融合发展的角度就推动军地合力培育军事人才问题作出深刻阐述,明确了“为什么融、融什么、怎么融”等一系列根本性全局性方向性问题。习主席有关人才强军战略的新论述,充分体现了党的核心、军队统帅对壮大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队伍的深谋远虑,为新形势下培育军事人才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必将推动我军军事人才培育工作迈上新台阶、取得新成就。

一、充分认清军民融合培育军事人才战略的地位作用

“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改革强军,要在得人。实现强军兴军战略目标,最紧迫的是以人才集聚优势谋求备战打仗胜势。打赢信息化战争,同样需要“采取超常措施培养部队急需人才”。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培育军事人才战略,是实施改革强军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强军目标的必然要求。

(一)科技兴军历史经验的赓续传承

新中国成立68年来,我军扎实探索“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寓军于民”等军事人才培养方略,想方设法促成高技术人才的生成,为科技强军插上腾飞的翅膀积累了宝贵经验,取得了显著成绩。随着战争形态的发展,支持战争的人才建设体系早已突破了“军队专属”的限制,军事人才的生长所涉及的资源几乎覆盖整个国家的教育战略资源。特别是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战争,已经不再是军队与军队、军人与军人的对抗,而是国家综合人力资源的比拼。习主席军民融合培育军事人才战略思想,根植于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关系的实践沃土,继承了对我们党历代领导集体几十年探索的实践经验和宝贵成果,是军民融合战略的重大创新突破,顺应军心民意,符合发展规律,为壮大高素质军事人才队伍按下了“快进键”。

(二)优化军地人力资源的必由之路

随着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国家战略竞争力、社会生产力、军队战斗力的关联度越来越紧,国防人才和社会人才、军用人才和民用人才的耦合度越来越深。据统计,全国共有各种普通高等学校1000余所,教授和副教授约为400万人,当前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军队院校与地方高等院校尤其是初级院校在文化学科上存在重复设置等现象,浪费了教育资源。军地合力培育军事人才,不仅可以大幅降低军队人才培养成本、缩短人才培养周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且有利于实现军地人力资源的优化组合和良性互动,有利于加速培养更多能够担当强军重任的优秀军事人才。外军的许多人才,尤其是工程、医药、财务、经济、法律、外语、新闻等军地通用专业技术人才,汽车驾驶员、通信技工、修理工、厨师等专业岗位人才的培养,以及军官学历教育,主要依靠地方院校完成。我军大力实行人才战略工程、借助社会力量培养新型军事人才的经验也充分说明,军地合力培育军事人才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国情军情。加快打破军民二元分离的传统结构,用好一份资源、获得两份收益,下好军民融合培育军事人才这个大棋局,实现经济与军事两个“拳头”都硬起来,才能真正实现“以己之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三)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必然要求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建设一流的军队,需要一流的人才;没有一流人才,就难以迈向现代化,难以立足世界强军之林。军事力量的深层次较量是人才的较量,一流军队必须牢牢掌握人才资源,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而闭门造车是培养不出高素质人才的。加速我军人才队伍建设必须充分依托国民高等教育体系,跳出军队“小圈子”,走向社会“大市场”,广开门路、拓宽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各种资源,加快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只有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深厚土壤,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扎实推动军地合力培育军事人才,才能加快我军建设向质量效能型和科技密集型转变,为加快建成世界一流军队集聚动力,从而实现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的战略目标。

(四)有效履行使命任务的紧迫需要

人才强则事业强,人才兴则军队兴。能打胜仗是军队有效履行职能使命的根本要求,军事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决定军队的战斗力水平。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越多,科技转化为战斗力的速度就越快,打赢未来战争的把握就越大。建立军民融合式军队人才培育体系,使军事教育和国民教育深度融合,既是大势所趋、形势所迫,也是使命所系、任务所需,对于提高我军能打仗、打胜仗能力,有效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我军信息化建设的加速发展,部队技术装备构成日益复杂,知识密集程度不断提高。只有强化军事需求牵引,通过高端智力引进、增加人才流动性、提供稳定开放的科研环境等方式,加快人才军民身份转换步伐,才能构建起打赢信息化战争,有效履行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使命任务的新型力量体系。

二、牢牢把握军民融合培育军事人才战略的时代要求

习主席强调,我军现代化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深入推进,武器装备和新型作战力量快速发展,对拓宽人才培养渠道、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培育军事人才战略,迫切需要搞好顶层设计和战略筹划,进一步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把全社会的优质教育资源融合好,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益,由重点领域“一子落”激发军民融合大棋局的“全盘活”。

(一)突破传统思想禁锢

近年来,我军初步建立起科学规范、运行顺畅的军民融合人才培育工作机制,对有效破解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矛盾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目前现状看,顶层统筹统管体制缺乏,政策法规和运行机制滞后,工作执行力度不够等问题仍然突出。破解这些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确立与我军现代化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相适应的军民融合培育军事人才新观念。

确立“大国防”的观念。军民融合是培育适应未来战争需要的新型军事人才的大思路,要拓宽视野,扩大覆盖面,使“军”与“民”两大领域真正成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命运共同体”。

建立整体推进的观念。军事人才队伍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各层次的整体合力,必须加强引领、加强联络、整体推进、协调发展,使方式更为灵活、手段更为多样,从而有利于长远发展。

加深效益至上的观念。军事人才成长和战斗力生成的周期较长,必须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不断促进资源要素相互渗透,强化双向融合、共建共用,最大限度释放和激发深度融合的内生动力,高效推进军地之间的需求对接、战略协调和政策落实,使“好钢用在刀刃上”。

树立合作共赢的意识。军民融合培养军事人才战略不仅打开了强军兴军的“筑梦空间”,也打开了中国军队发展的机遇之窗,不是某一个单位和部门的“独奏”,而是全军的“合唱”。各单位各部门应主动作为、加强沟通,牢固树立“全军一盘棋”思想,决不能互挖墙脚、搞恶性竞争,决不能为自身利益、局部利益而损害军队长远建设、全局发展。

(二)实现整体设计规划

军民融合培育军事人才战略涉及军地双方、众多领域、功能各异的多个子系统,需要我们从战略和宏观层面进行总体规划,通过建立和完善高效推进、相互衔接、活力充沛的管理体系,把优势和资源开发好利用好。

在着眼点上,突出经济和国防建设的融合发展,把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作为建设人才强国的重要内容,在国家层面统筹军事人才和其他各类人才的协调发展。在构架上,与国家安全战略、经济发展战略、军事战略相协调,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海洋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等战略融为一个大系统。在内容上,把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作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的重点,不断向海洋、空天、网电等系统发展延伸。在方式上,依托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等,把军地相关基础建设、力量构成、资源共享、全面管理等系统融为一体,并与人力、物力、财力和制度、标准、条件等系统一体实施、同步推进。

(三)坚持军队需求主导

当前,我军正加快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步伐,军民融合培育军事人才战略应适应需求,明确不同军种、不同层次和岗位人才培养的标准,疏通军委机关、军种战区、培育机构、用人单位和地方主管部门信息反馈渠道,使各个环节精心设计、精确培养、精准反馈。

抓住重点领域,发掘并运用可服务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尖端技术,聚焦紧缺专业、重点高校、优势学科,形成多维一体、协调推进、跨越发展的军地融合发展布局,着力建设一支“复合型”指挥管理干部队伍、一支“专家型”技术干部队伍、一支“一专多能型”技术士官队伍和一支“应用型”技术兵队伍,满足建设发展、创新驱动、未来作战之需。与此同时,我军军事战略方针明确提出积极经略海洋、太空、网络空间,同党中央提出的建设海洋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的目标高度一致。应紧紧扭住创新这个“牛鼻子”,把这些领域作为军民融合培育军事人才的重点,形成优势,力求在激烈的战略竞争和军事竞争中抢占制高点,实现由“跟跑”“并跑”向“领跑”的转变,在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上阔步向前。

(四)调动吸纳多方力量

推动军民融合培育军事人才战略既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军之策;既是国家的责任,也是军队的义务,需要调动多方力量,集民族之智、聚国家之力、汇军地之长、融社会之能。

从资源融合上看,我国具有丰富教育资源,更是科技兴军的潜在优势和有利条件。我军在加快高素质人才队伍培养过程中,有许多建设发展难题需要联合攻关、共同解决,可以采取由军队主导“请进来”一起研究、定期集中研究、阶段联合研究等多种形式,应融则融、能融尽融。从力量运用上看,应充分发挥知名专家在军民融合高端人才培养上的引领作用,加大军地重点大学、相关学科联合培养人才的力度,助力新型军事人才积极参与国家重大军民融合项目研发,通过实践磨炼提升其综合素质。着力打造相互支持、相互依托、资源共享、军地协同、互惠共赢的军民融合人才培育新格局。

三、在新的起点上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培育军事人才战略

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军地合力培育军事人才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应充分发挥国家教育资源优势和我军院校特色,不断丰富融合形式、拓展融合范围、提升融合层次,逐步形成院校培训与依托社会相结合、军事教育与国民教育相衔接、国内培养与国外培训相补充的多元化、开放性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育格局。

(一)把提高培养质量效益作为核心首要

习主席指出:“要牢牢扭住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这个中心任务,深入研究现代军事教育特点和规律,坚持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努力培养造就能够担当强军重任的优秀军事人才。”推进军民融合培育军事人才战略,必须依托整个国民教育体系推动军队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优势教育资源在军地之间的良性互动和高效转换,提高军事人才培育开发的整体效益。

从抓规划设计入手,把军民融合人才培育放到联合作战大体系中定位,放到网络信息大环境下谋划,既坚持立足当下又面向未来,既整体协调又突出重点,既抓大系统又重子系统,以规划引领融合,实现体系增能。强化目标和需求牵引,以体制机制和政策制度改革为抓手,破除制度藩篱和利益羁绊,构建系统完备的军民融合培育军事人才政策制度体系。从实际出发,突破与渐进相统一,不搞整体划一、不搞大干快上、不搞层层加码,在干一件事成一件事中提高效率,达成融合聚能的倍增效应。

(二)把服务备战保证打赢作为根本指向

习主席把“能打仗、打胜仗”确立为强军之要,不仅强调我军的职能使命,而且明确了军队建设必须把提高战斗力作为出发点和根本落脚点。推进军民融合培育军事人才战略,应以战场为根本导向,以战斗力为根本标准,向打赢聚焦,体现在每一名官兵、每一个战位、每项使命任务上。严把内容关、时间关、质量关,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为提升战斗力服务。

在提高军地联教联育实战化水平上下工夫,瞄准未来作战保障需求,在战略后方和要地建立集保障、教学、训练、科研、智库功能于一体的各类国家战略专业训练基地,训演考核常态化,确保一声令下“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瞄准打赢“明天的”乃至“后天的”战争,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多做打基础、蓄底气、攒后劲的工作,在引进和培养自动化控制、信息工程等军队紧缺专业人才上取得实质性突破,壮大新质作战力量。

(三)始终坚持把提高官兵科技素养作为基本要求

不同的战争形态对军事人才素质有着不同要求。如果说冷兵器战争需要的是“体能型”军人,机械化战争需要的是“技能型”军人,那么,未来战争需要的则是“智能型”军人。近年来,我军武器系统嵌入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信息化装备越来越多地列装部队,对官兵的科技素养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应引导官兵认识到学习掌握科技知识的重要性,增强提高科技素养的紧迫感,制订适应部队建设和自身发展的军民融合培育人才规划和计划。

把学习高科技知识与学习先进理论相结合,从职能使命出发,加大实践课题和实用技术引进力度,不断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建设水平和官兵的能力素质。根据官兵岗位特点,区分专业层次,科学设置融合培育内容,完善考评监督机制,使官兵“融”有所学、“合”有长进。以部队开展技术革新活动为载体,充分利用驻地经济发达、技术先进、资源丰富的优势,倡导“智力拥军”“技术拥军”,与军地专家学者联合开展训练改革和装备技术革新,培养技术尖子、革新能手。把军事人才继续教育纳入正规培训渠道,鼓励军事人员通过在职自学、业务进修、各种培训方式提高专业素质。适应信息化时代特点,利用网络平台加强军地间高科技知识学习交流,使学习科技、运用科技在全军蔚然成风。

(四)始终坚持把健全完善制度机制作为重要任务

当前,军地各方对推动军民融合培育军事人才的热情很高,基本形成共识,但往往陷入“有共识、难落实”“融而不合、纳而不入”的困境,使其难以有力有序推进。只有构建科学规范、充满活力、富有动力、形成合力的体制机制,才能实现国家战略竞争力、社会生产力、军队战斗力互赢共进。

应“硬基础”与“软保障”并举,建立军地统筹管理、共同参与的组织领导体制,分工落实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工作,形成既有协调又有结果、既有议事又有决策、既有启动又有监督的高效状态。建立健全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激励和交流机制,特别是进一步完善与市场经济接轨的军队工薪制度,提高福利待遇,建立与岗位、职责、业绩挂钩的分配政策。创新军地合作机制,从地方院校、工厂、科研单位引进部队急需的技术人才,对一时难以引进、部队建设又迫切需要的人才,可采取兼职制、合同制等形式,促进部队军事人才协调发展。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大力推进以军民融合发展培育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立法工作,使涉及军地关系、部门职责、工作机制等方面的重大事项尽快实现法制化。

(责任编辑:何 荷)

E0-054

A

1002-4484(2017)05-0008-06

安卫平,北部战区副参谋长,少将

猜你喜欢

强军军民军队
我的科技强军梦
新形势下军民融合防救体系建设探索
包围童话镇的“军队”
三张捐款收据见证军民鱼水情
浅谈推进网信军民一体化发展
强军战歌
美军在武器装备采办领域推行军民协同发展的主要做法及启示(上)
美要派上万军队阻止“大篷车”
强军路上
强军梦——朱日和沙场大阅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