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装备领域改革强军战略的思考
2017-01-01刘海林钟庭宽
刘海林 钟庭宽
武器装备领域改革强军战略的思考
刘海林 钟庭宽
武器装备领域改革强军是国防和军队改革的重要内容,需要正确把握时代背景和客观要求,立足装备强军战略实施主体,制定总体及阶段性目标,明确当前及未来一个时期的战略任务和工作重点。
军队建设 武器装备 改革强军 工业和信息化
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是应对当今世界前所未有之大变局、有效维护国家安全的必然要求,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强军目标和军事战略方针、履行好军队使命任务的必然要求。武器装备领域是国防和军队改革的重要领域,是实现强军目标的重要物质基础和保障,是全面提升能打仗、打胜仗能力的重要支撑。可见,明确武器装备领域推进改革强军发展战略(以下简称“装备强军战略”),确定阶段性发展目标和实现路径,对于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至关重要。
一、装备强军战略的时代背景与客观要求
国家总体安全发展对武器装备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一方面,拥有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国家传统安全的基石。当前,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和平、繁荣、合作仍是发展主流,但影响安全与稳定的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美国重返亚太在南海“赤膊上阵”、中日钓鱼岛之争、朝鲜半岛核问题,以及陆地领土争端,无一不威胁着我国的和平发展环境。如果没有强大的军队,没有先进的武器装备体系作支撑,没有强大的综合国力,就无法在这些博弈中赢得安宁。另一方面,我国面临的非传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经济变化、环境恶化、恐怖主义、网络攻击等因素,时刻威胁着国家安全稳定。推动武器装备体系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使国防体系由单纯应对传统安全问题逐步向应对多样化安全威胁转变,是我国的必由之路。
装备强军战略是抢占国际军事制高点的必然选择。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现代局部战争的不断实践,战争形态正在由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加速演进,世界范围内以信息化为核心的世界新军事革命正在深入推进。世界军事大国甚至某些发展中国家,都谋求在这次军事变革中抢占先机、力求主动,竞争极为激烈。抢占国际军事竞争制高点,实质是对国防安全和发展主导权的争夺,不仅是国防科技工业能力的竞争,更是整个国家基础工业和科技能力的博弈。因此,装备强军是我抢占国际军事竞争制高点的必然选择。
装备强军战略是军民融合国家战略的破局关键。新中国建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长期关注、高度重视军民融合发展问题。每讲到国防和军队建设必强调军民融合,每讲到国防科技工业建设和武器装备发展必强调军民融合。事实上,最早谈军民融合就是针对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的,针对武器装备建设和发展的。当前,我国军民融合发展仍处于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的过渡阶段,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尚未解决,客观上制约了军民融合发展。可以说,武器装备领域军民融合呈现出的矛盾更加突出,问题更加集中,而且武器装备领域的改革突破牵一发而动全身,能够带动起全局性军民融合水平与能力的整体提高。
二、装备强军战略的实施主体集中在工业和信息化领域
近年来,政府和军队相关部门多措并举,从简化“参军”资质认证程序、降低准入门槛、逐步放开许可范围,到尽可能将财政税收优惠政策公平化等,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装备保障改革的顺利推进。但是总体来看,目前我国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仍以体制内军工单位为主体,非传统军工单位特别是民营企业参与军品任务的比重仍然偏低,武器装备研制链条向国家大工业延伸程度还较为有限。
装备强军战略就是要集中国家大工业的整体力量,在装备发展的瓶颈领域、新兴领域等方面对传统军工系统进行补充和加强,实现武器装备的大突破和大发展。可见,装备强军战略的实施主体集中在工业和信息化领域。
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装备承制单位主要集中在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国家大工业是国防与军队建设的装备基础,对未来战争作用巨大。国家大工业服务保障国防与军队建设的根本途径在于军民融合,而融合的根本目标在于强军。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的许多前沿技术研发水平决定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建设水平。从世界军事强国的发展经验来看,尖端武器装备技术先进性与该国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基础能力和前沿技术水平密切相关,工业和信息化领域中的先进技术往往被优先应用于武器装备。
战时军队重要的装备保障部门主要依靠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国家大工业是国防与军队建设综合保障部门,其保障成效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战争的成败。现代战争是国家综合实力的比拼。从美国近30年来发动的局部战争来看,其每次均在有限规模部队的基础上,大量动用工业领域的综合保障力量。此外,美国还把工业领域3D打印等新技术用于战损装备快速修复,为快速恢复战斗力提供保障。
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在国防建设中承担着重要装备保障任务。随着现代高科技的不断发展,技术上的军民界限越来越模糊,已有的工业基础为国防与军队现代化装备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的许多优势民用技术可以用于军队装备建设。如美欧日等工业基础能力较强的国家和地区,其军事工业无不孕育于整个国家工业之中。
三、装备强军战略的目标及重点任务
装备强军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军民融合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需要分阶段分目标实施,这方面可以参考《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的经验和做法。2015年5月,国务院正式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并专门成立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中国制造2025》对标国外制造先进国家,制定了“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明确了各阶段发展路径和任务。而其对军民融合还没有形成清晰的工作路线图,对于融合深在哪里、如何深入、怎样度量深的程度等,尚缺总体设计。为此,需要从军民融合角度提出装备强军战略,包括总体和阶段性目标以及重点任务等。
总体目标和分阶段可评价目标。装备强军战略目标的提出需要吸取国外装备建设的经验教训,遵循装备发展的客观规律,在结合我国实际的基础上提出明确清晰的目标,同时还要注意随着形势发展,对目标体系进行动态优化调整。一是对标美、俄、英、法、德等军事强国武器装备能力与水平,客观判断当前我国所处阶段,以及与上述国家的差距和短板。二是结合我国装备制造能力发展、世界新军事革命推进、其他军事强国同步发展等,提出在今后若干年实现我国武器装备进入世界先进水平的战略目标,在此基础上设计提出“几步走”的分阶段目标。三是在推进装备强军战略中,加强动态跟踪和评估,促进战略有效落地。
战略任务和工作重点。围绕利用国家大工业基础增强装备发展能力与水平这一核心内容,装备强军战略的主要任务应包括:一是重点围绕武器装备专用科研生产能力与国家大工业能力共同保障军事需求,制定装备强军战略规划。前者核心是保证军工核心能力的先进性、完备性、安全性,后者是从国家大工业布局角度考虑军事需求的问题,包括地域布局要考虑就近支持问题,如战区保障需求、“一带一路”、海洋维权等;能力布局要减少重复建设等。二是利用国家大工业,努力突破武器装备发展瓶颈,优化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供应链配置,推进军工能力建设自主化。三是克服军工自我配套问题,降低进入壁垒,包括结构性调整、完善进入与退出制度法规等,促进国防工业的供应链向国家大工业延伸。四是提高武器科研生产和能力建设的安全性监管,包括是否被收购、是否技术泄露、核心能力是否通过多种方式控制在国家手中等。五是军民融合工作既要考虑在和平时期背景下推进,也要考虑到临战状态或战争状态下的军民融合。六是关注新兴领域,特别是海洋、太空、网络空间等领域,这些领域军民融合面临的形势更加特殊、要求更高,要发挥云计算、“互联网+”等技术特点,推动这些新兴领域军民深度融合。七是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壮大武器装备发展的产业基础。八是努力推动尖端技术的突破。可借鉴美国DARPA等先进创新机构的经验,加强对制衡性技术、制胜性技术、控局性技术、颠覆性技术等高精尖技术的引领发展,集中优势资源突破关键技术,从源头上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1]董晓辉. 军民融合视角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问题研究[J].军事经济研究. 2012(7).
[2]牛振官.各国军民融合的历程及我国军民融合的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2).
[3]李智舜,吴明曦.军事装备保障学.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9.09.
(责任编辑:徐永汉)
E25
A
1002-4484(2017)05-0036-03
刘海林,中船重工军民融合与国防动员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钟庭宽,中船重工军民融合与国防动员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