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味道
2017-01-01马红刚
☉马红刚
家乡的味道
☉马红刚
在秦岭的北面,黄土高坡的南面,稳稳当当地横着一条东西长、南北窄的狭长地带,人们称之为八百里秦川。这里土地肥美,水源充足,粮食满仓,瓜果飘香。我的家乡便坐落在这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上。
面食是家乡的特色,如岐山臊子面、羊肉泡馍、锅盔、醪糟等等,花样繁多,历史悠久。从这片土地走出去的人们,无论身在何处,味蕾深处总会留下浓郁的乡土印记。我喜爱家乡的各种面食,最为钟情的还是一种叫凉皮的小吃。凉皮以酸、辣、劲、爽而闻名,夏天吃生津开胃,冬天吃驱寒发热,老少皆宜,百吃不厌。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现如今已经走出三秦大地,风靡全国各处。说起凉皮的起源,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相传秦始皇在位时,有一年关中大旱,稻子因缺水歉收,碾出的大米又小又干巴,根本没法向皇帝纳贡。大家正在发愁的时候,有个叫李十二的,用这种米碾成米面,蒸出了面皮,来到咸阳上贡,秦始皇吃了面皮,其味甚美,颇感稀奇,这才赦了众人之罪。没想到,小小的凉皮还救了众多百姓的命。正是这神奇的传说,使我打心底又多了几分喜爱,也为身为陕西人而自豪。
记得小时候跟着父母上街赶集,每每经过农贸市场旁的凉皮摊,一双腿就迈不开步子了,眼睛直勾勾地看着凉皮在盆钵里欢快地跳舞,像身材苗条的少女,腰肢是那么的软和,舞姿是那么的曼妙,在太阳光下闪耀着晶莹透红发亮的光芒,身旁嘈杂的喧闹声顷刻间凝固了。“看你那没出息的样儿……”我被母亲的呼唤声惊醒了,可口水早就不听使唤地流了下来。在母亲的嗔语中,伸手接过一碗凉皮,仿佛立刻沉浸于物我两忘的世界,哪里还顾得上什么吃相,简直就是猪八戒吞食人参果,还没细细地品尝其中滋味,就已经哗啦哗啦“流”进肚里了。那时家里虽不富裕,但也能隔三差五地吃一次。当时心里想,这可能就是人世间最美的美味了,要是天天能有凉皮吃,那该有多好啊!
小时候奶奶最疼我,她最了解我的心思,就每隔一段时间,自己动手做凉皮,给我解馋。做凉皮需要上等的精粉,在磨坊磨面的时候,奶奶就把第二遍磨下来的面粉小心翼翼地单独收起来。除去了面粉中的精华,剩下的自然就黑一些,口感也粗糙不少。在接下来一个月甚至几个月里,全家人就不得不吃黑一点的面食了。做凉皮很是费时费力,奶奶虽然上了年纪,但身体也还硬朗,她不顾辛劳,连夜洗面做准备。洗面有点像洗衣服,先把面粉和成面团,在清水里一遍一遍地搓揉,把洗得牛奶一样白的液体倒入更大的盆里,经过一夜的沉淀,再把浮在上面泛黄的水倒掉,剩下黏稠的白色液体,就是蒸凉皮的原料。洗面的过程其实是最累的,而且只能用凉水,尤其是在冬天,两只手长时间在凉水里不停地搓洗,刺骨的冰冷直往心里钻。蒸面皮也要起个大早,等锅上冒热气后,把洗好的面水薄薄一层摊平在特制的笼屉上,锅盖压严实,大火猛烧约两分钟,一张水晶透亮、弹性十足的凉皮就蒸好了。灶膛里烧的是煤或木头柴火,风箱呼啦呼啦,大火熊熊燃烧,映得灶火边奶奶的脸红彤彤的,一双眼睛特别坚毅有神,那温暖的画面直至现在还常常想起。等厨房里腾云驾雾的时候,所有的面皮就蒸好了,为防止粘连,奶奶还会抹上菜籽油,用热油把辣椒面烫得滋滋作响,凉皮的麦香、菜籽油的清香、辣椒油呛鼻的香气,争先恐后地弥漫开来,真是勾人魂魄,让人欲罢不能。当我们大快朵颐陶醉于幸福之中的时候,奶奶那布满皱纹的脸庞如花朵般绽放了。说实在的,自家凉皮的质感远比不上市场售卖的,但是这种特殊的味道,渗透着家人的疼爱,永远印刻在了心底深处。
长大后,到外地求学工作,节假日得出空来,就喜欢大街小巷地乱转,寻找家乡的美食。随着年岁越来越长,离家越来越远,思念的味道也愈来愈浓烈了。去年,在一个陌生城市的背街小巷,终于找到一家陕西小吃店,顿时倍感亲切。在与老板的闲谈中,得知我们是同一个县的,两个村相距不过百八十里。老板很乐观,总是笑呵呵的,他说以前家里穷,思想观念也保守,固守着老婆孩子热炕头,大家都一样,谁也不笑话谁。如今却不一样了,大家南下的北上的,不仅把我们陕西的美食带到全国各地,还变成了一条脱贫致富的好路子。我由衷为家乡勤劳致富的乡亲们高兴,小小的吃食能填饱肚子,也能让人过上好日子。
是啊,我有好几年没回去了,家乡的变化可真不小。前段时间,母亲寄来一些特产,在包裹箱的底部,居然放了我最爱吃的凉皮。儿行千里母担忧。原来,家乡的味道一直陪伴着我,这便是儿时成长的记忆,是历久弥香的思念,更是珍藏在心底的丝丝缕缕的亲情。
【作者原系海军指挥学院政治部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