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共美术教育的思考
2017-01-01黄丹麾
黄丹麾
公共美术教育是有别于专业美术教育的普及型美术教育,它针对非专业人群,目的是培养公众的审美能力。换言之,公共美术教育指的是,通过艺术的形式提升非专业人群的艺术修养,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挖掘其大脑潜力和创造力,完善大众人格,它是以提高大众审美能力、欣赏水平为宗旨的一种教育手段,是精英美术教育和专业美术教育的有力补充。
早在1942年,毛泽东同志就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中指出,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一切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只有联系群众,表现群众,把自己当作群众的忠实的代言人,他们的工作才有意义。
毛泽东在《讲话》中还指出,所谓普及,也就是向工农兵普及,普及的东西比较简单浅显,因此也比较容易为目前广大人民群众所迅速接受。普及工作的任务更为迫切。轻视和忽视普及工作的态度是错误的。但是,普及工作和提高工作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提高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这种提高,为普及所决定,同时又给普及以指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最大的正能量。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文艺要跟上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人民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一切轰动当时、传之后世的文艺作品,反映的都是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因此,文艺只有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才能充满活力。艺术家不能以自己的个人感受代替人民的感受,而是要虚心向人民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的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的作品,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
由此观之,公共美术教育同样要以人民的需要为中心,以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为目标和宗旨。公共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术作为视觉审美意识形态,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或者说是全面社会生活的反映,所以美术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的全面发展,这也正是共产主义者所向往的。所谓个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但是,这种占有则以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为前提条件,这些能力在审美方面就表现为能享受美的能力,在当代社会,美术世界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围绕着我们并渗透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一个人如果对它们的存在熟视无睹,或是即使愿意去欣赏它们,却因没有审美能力而得不到应有的审美享受,那么这个人的生活空间与精神空间则都将是狭窄和有限的。大众美术教育可以使人们更全面、更具体地感受到现实生活的美学意义。大众美术教育的这种意义在今天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因为在当代社会,由于社会分工的专门化,人们已越来越容易被固定在一个非常有限的工作岗位上,这种情形容易片面发展人的本质力量的某些方面,而其他一些本质力量(比如对美术的审美能力)则因抑制而得不到发展,这样,人也就容易丧失对生活全面的、具体的感受力而成为一个“单面人”、片面的人。如果一个人不懂美术,那么他的生活会因为十分单调而兴趣索然。
公共美术教育是美术返回社会生活和大众世界的必由之路。美术作为人类社会的视觉审美意识形态之一,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视觉化、图像化的一种反映形式。但是美术家们并不是单纯为了反映生活而去从事美术创作,他们的最终目的还是希望通过对生活的反映来干预、参与甚至重构我们的社会生活。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通过公众的美术接受与消费环节,美术作品才能在返回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去完成干预、建构社会生活的使命。
2010年以来,中国美术馆已经围绕展览相应举办了二十多场形式各异的活动,包括专家讲座、观众体验活动、少儿美术夏令营等,其中,学术讲座已成为中国美术馆影响和引导观众审美的一个重要形式。如何让真正好的艺术走进大众?这不仅是艺术家们共同的心愿,也是许多美术馆努力的目标。围绕展览举办讲座是以学术的方式加以引导的重要方式。此外,中国美术馆还邀请新闻媒体参与讲座,并就展览和讲座内容与专家学者进行互动交流,这种通俗易懂的方式对传播、普及艺术也大有裨益。
对孩子进行有意识有策略的艺术教育也是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的一个重点。针对六一儿童节,中国美术馆每年都开展不同形式的公共教育活动。类似的活动有很多。2010年的国际博物馆日,美术馆就策划了一系列的活动,如与景山街道办事处合作组织社区观众走进美术馆的体验活动,与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师生围绕‘美术馆和教师教育’进行交流研讨活动,配合博物馆日主题,向路人和观众发放精美宣传折页和赠票,以鼓励更多的人关注美术馆、走进美术馆等等。
中国美术馆有场地、平台、作品的优势,它对于孩子提高美术教育水准和文化素养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让孩子参与美术活动也是培养未来的观众群。推广儿童美术教育,为孩子打造艺术教育的第二课堂,是美术馆应该探索的一项重点工作。
当幼儿园和中小学以不同的美术教育打造自己的特色时,美术教育培训学校也应运而生。美术教育对孩子性格和能力培养十分重要,对孩子的气质和能力培训也同样关键,这样,社会的美术氛围增强,孩子审美能力和辨别能力都在增强。现在,美术成了大众生活的一部分,美术教育更多地走进了寻常百姓家。但是,在大众美术 “走红”的同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其一,大众美术教育不等同于美术技能的训练,应该加强艺术综合素养以及审美能力的培养。
其二,大众美术教育旨在促进全民的美术素质,不能变成培养少数美术类人才的独享产品。
其三,不能只重视美术成绩而忽视对人格全面发展的价值。大众美术教育的重心是提高大众的修养与素质,应逐步从侧重培养技能转向注重培养性格。
其四,要引导大众热爱美术,不要把美术的学习只当成未来谋生的手段。
为避免以上弊端,必须深入研究公众美术教育的特点与规律,克服美术教育中的片面性和功利性,坚持公众美术教育的大众化方向必须注意两点:第一,确立以提高美术修养和美术审美能力为核心的公众美术教育宗旨;第二,以美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丰富、完善公众美术教育课程的内容和形式。
美术馆、博物馆通过策划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使它由原来的艺术象牙塔,转化成为大众可望可及的学习场所,并成为大众接受文化传承和领会艺术的殿堂。普及美术,是美术馆、博物馆的任务之一,把美术馆变成为大众增加见识和娱乐活动的地方,通过教育活动使美术馆与学校、家庭、社区互动起来,从而使美术馆、博物馆充满生机。因此,当代美术馆、博物馆要打破学术垄断,使美术走进人民,走进大众的美术教育领域,走近大众的社会生活,同时耐心引导大众的审美取向,提高大众的美术鉴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