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高校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优化
2016-12-31龙月娥徐宗玲
文/龙月娥 徐宗玲
论我国高校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优化
文/龙月娥 徐宗玲
摘要:课程体系设置是否合理是人才培养的关键一环,文章采用市场调查法和文献研究法,选取了9家具有代表性的样本公司,对其招聘会计岗位所要求的能力素质进行了调研分析,结合参考其他学者对国内外高校课程体系的调查研究资料,对我国高校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关于我国高校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建议。
关键词:会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优化;思维结构优化
一、基于市场调查的会计人员能力素质要求
国家教育部长袁贵仁在2016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了“以新的发展理念为引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加快教育现代化”的讲话,提到当前我国教育还不能很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今后应该将教育更多地放在内涵建设上,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作为根本标准,培育学生成长成才能力。
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是其中的重要一环,是我国人才培养的关键。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长远发展。基于会计职业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会计岗位的覆盖面涉及各行各业,是我国经济建设不可或缺的力量,因此高校会计人才培养举足轻重。
高校人才培养应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得到市场对于会计人员能力素质要求的资料,我们对普华永道、沃尔玛、中国银行、万科等9家具有代表性的知名企事业单位的招聘资料进行了整理,通过分析后发现:1.所有样本公司均要求应聘人员能恰当处理人际关系,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2.9家公司中有8家公司明确要求应聘人员能熟练操作办公软件和相关财务软件;3.会计资格证书是必要的,招聘的职位越高,如财务总监,则要求越高的资格证书,无论外资企业还是内资企业,CPA都很受青睐;4.大部分公司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有明确要求,要求应聘人员认真细致、办事严谨、诚实守信等;5.大部分公司在招聘信息中列出了对应聘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要求,包括要求应聘人员要熟悉相关专业知识、熟悉财经法律法规,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组织能力、判断能力和预算、决策和管理能力等;6.约一半的样本公司对外语能力提出了要求,包括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
总体来看,目前用人单位对于会计从业人员能力素质的要求包含基本工作能力和专业胜任能力两个方面,基本工作能力是对应聘人员沟通能力、科学思维的能力、语言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等的要求,专业胜任能力包括专业核心知识的掌握和其他与会计相关领域知识的掌握,以及具备会计职业道德和能证明专业胜任能力的会计证书。
二、我国高校现有会计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的课程体系设置应该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人才培养目标则要与市场需求对接,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特别是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相对来说比较注重学生的就业去向。通过我们对国内各高校的调研,发现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关注点都是培养能够在什么领域或什么单位工作的人才。而欧美国家则高屋建瓴,更加注重从更高层次上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社会责任和思想修养方面,促使学生在专业领域和公民领域共同成长,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目标决定方向,近些年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上有所偏颇,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同时忽略了对于学生情感的教化,功利的目标只会培养出没有远大理想的急功近利的学生,当学校和学校老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忘却了育人也是教师的基本职责时,将会导致部分学生人文情怀匮乏、社会责任感淡漠,这对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文明进步无疑是有害的。
目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除人文情怀教化的有所忽略外,在核心知识上也不能有效满足社会需求。根据麦可思研究院对核心知识满足度的界定,核心知识满足度是指学生毕业时掌握的核心知识水平满足社会初始岗位的工作要求水平的程度,100%为完全满足。麦可思的“中国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显示,近年来“经济学与会计”本科毕业生各项核心知识的满足度不到80%。从课程有效性的调查来看,2013届本科毕业生的核心课程满足度评价为64%,毕业生认为母校的教学需要改进的地方就包括“课程内容不实用或陈旧”。
根据我们对汕头大学会计学专业毕业生和大三大四学生的问卷调查,学生对于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反映的问题主要包括专业选修课太少、课程学期安排不够合理、某些专业核心课程课时偏少,以及教师教学方法单一。调查对象普遍认为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的情商很有必要;认为思维教学对提升学生掌控知识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有帮助。
三、我国高校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建议
根据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以培养出有情怀、职业发展弹性高,能有效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会计人才。
(一)增设对学生人文素养、情商培养和职业伦理道德的课程
通过对中美高校课程设置的比较,发现美国高校比较注重对学生公民意识、人文情怀、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并开设有专门的课程模块以培育学生这些方面的素质,如开设“审美和解释性理解”、“道德推理”、“文化和信仰”等,我国高校虽有涉及这方面的通识课,但对于学生人文情怀、情商培养的重视还不够,课程设置上在这方面也未形成完整的模块。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对职业伦理道德、诚信正直的品性等有更严格的要求,因此借鉴国外高校的做法,增设加强对学生人文情怀、职业伦理道德教化的课程尤为重要。当然,根据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在培养理念上重视才是最重要的,教师应始终贯穿对学生人文情怀、职业伦理、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的教化,而不是设置几门课程,流于形式。
(二)专业课程设置上应注重课程梯度,使课程体系更加科学和严谨
会计学科是科学而严谨的学科,很多课程之间具有承前启后的逻辑关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对美国等国家的高校课程设置的分析,他们都比较重视课程的梯度关系,以适应学生的学习规律,保证课程体系的严谨性。现代会计有两大会计体系,分别是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和企业会计,企业会计又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财务会计的课程按层级的不同分为会计学原理(或会计基础、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这三门课程之间具有先后的承启关系,在课程安排上不仅不可乱了顺序,而且三门课程的学期安排不能留空挡,否则学生很有可能因为课程安排时间上的不连续造成记忆的模糊,给后续课程教师的授课带来困扰。此外,审计课程与财务会计紧密相关,应该在所有的财务会计课程结束后开设审计课程。其他课程的梯度关系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三)适度增设实践型课程和全英课程
参照麦可思研究院对高校毕业生的调查,以及我们对汕大会计学专业毕业生和在校高年级学生的调查,学生普遍反映实践型课程的开设较少,动手能力欠缺。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待,一方面学生毕业后要走向工作岗位,若学生纯粹学习理论知识而没有知识运用的能力,势必会延长他们适应工作岗位的时间,因此适当增加一些知识运用类的实践型课程是有必要的。由于会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从事的是会计、审计类工作,开设的实践型课程可以包括《会计实务操作》、《会计案例分析》、《审计案例分析》等课程,这类课程应当聘请有多年从业经验的业界人士担任授课老师,以达到授课效果。从另一个方面来说,高校不应该片面追求实践和动手能力,高校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育人寓于教书之中,是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教化过程,对学生精神方面的培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更为重要的,并且,实践应该有系统的理论做指导,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做储备,否则只是沦为一个无思想无创新的程序化工匠。因此,我们认为在不削弱对学生理论水平培养的同时,可适当增设一些实践型课程,以缩短学生毕业后适应工作岗位的时间。
除实践型课程外,为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与国际更好的接轨,还应适度增加全英课程和引进国外原版教材。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会计国际趋同是大势所趋,目前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审计准则均与国际准则实现了实质性趋同,管理会计等专业课程也大多引入了国际教材或国际理念,学生毕业后很多都去了世界500强、国际会计师事务所,还有学生本科毕业后申请到国外攻读硕士学位,因此我们在会计人才培养上国际化是一种必然要求,包括语言方面和专业方面的国际化,唯如此才能适应新的经济形势的要求。目前高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全英授课的不多,双语教学很多是流于形式,因此有必要引进会计专业的外籍教师或有海外会计学专业教育背景的本土教师,加强本科专业的全英授课课程,引进国际前沿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一方面提升学生的会计专业英语水平,使其能够阅读英语专业文献,另一方面可以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帮助学生了解会计专业发展的国际动态。
(四)课程教材的选择应注重思想性和时效性,教学中应注重启迪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目前国内教材的编写在思想性和启迪性上比较欠缺,基本上是教条主义和权威式的编写方式,很少有启发学生思考的文字内容出现(课后习题中可能会有思考题),一般都是对知识点进行罗列和讲解,而且暗含着“知识和真理是唯一的”这样一种理念,在会计学专业尤其如此,学生更多是默然接受,很少会去思考书中的内容是否合理,是否会被证伪,也很少有教师带着质疑的态度引导学生学习,由此培养出来的学生比较唯书是从、崇拜权威,缺乏独立思考和主动学习的能力。而国外高校比较重视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教材的编写上也更具思想性和启迪性,常常穿插着案例思考来引申出知识点,激发学生探究知识、主动学习的热情。我国高校教材的编写理念和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改革势在必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改变,培养创新型人才只会是一句空话。教材的编写应更具启迪性与思想性,并且应该注重时效性,知识更新换代了,教材也应相应更新相关内容;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就知识讲知识,学科思维习惯的培养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只有老师做到了,学生才能做到。
四、结束语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要求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方式应该与时俱进,培养出具有人文情怀、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专业胜任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课程体系设置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本文基于市场调查和文献研究,对我国高校会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我国高校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几点建议,希望能对我国高校会计人才的培养起到建设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邵进,刘云飞.中美高校本科课程体系的比较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5(9):19-23.
[2]麦可思研究院.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J].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6):258-265.
[3]董泽芳,王晓辉.普林斯顿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及启示[J].高教探索,2014,(2):77-81.
[4]林丹明,龙月娥.我国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路径研究[J].教学研究,2014,(5):39-42.
[5]孟焰,李玲.市场定位下的会计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改革[J].会计研究,2007,(3):55-63.
(作者单位:汕头大学商学院)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5YJA880042);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粤教高函[2013]113号);广东省教育厅专项资金项目(粤财教[2011]473号);广东高校省级重大科研项目(特色创新类)(2014GXJK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