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管理业绩评价体系问题研究

2016-12-31黄虎彪

财会学习 2016年18期
关键词:业绩管理者主体

文/黄虎彪

企业管理业绩评价体系问题研究

文/黄虎彪

随着企业的发展,股份制带来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种分离带来的是企业所有者面临着对管理者的评价问题,企业管理业绩评价的问题应运而生。我们从当前企业面临的管理业绩评价现状及问题入手,深入剖析每一个现状背后显示的问题,主要从目标、评价主体和评价方法等三个方面入手,指出了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再根据这些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和优化措施,以期促进企业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优化和完善,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战斗力。

企业;管理业绩;评价体系

企业管理业绩的评价顾名思义就是对于企业的管理者的管理效果和整个企业的自管理能力的综合评价。对于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效果来讲,主要是评估企业管理者在实际的运营管理工作中,是否切实发挥着管理的优化作用,减少企业的运作成本,明确企业的的运营目标,在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和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是否起到合理引导和管理的作用。对于企业的自管理来说,主要是评估企业内部的控制制度、流程制度等等,评估这些制度在实际的运营管理工作中起到的优化作用。

我们所指的企业管理业绩评价主要是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阐释。随着现代管理体系的引入和发展,以及企业股权化的趋势充分发展,企业管理业绩的评级在整个企业的评级体系中发展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完善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稳固企业内部,打好外战。实现企业的价值。

一、企业管理业绩评价体系现状及问题

(一)目标方面

任何企业的任何评价体系都要以某种目标为指引,评价才会在正确的方向和轨道上进行,反之容易造成为了评价而评价,丧失了评价的意义。对于企业管理业绩评价来说,评价的对象是企业管理者的运营管理和企业自管理,企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该根据这两个评价对象设置合理的评价目标。我国当前企业的目标设定环节较为薄弱,不仅仅是设置的合理性的问题,更多的是设置的实际执行力,很多企业的目标设置形同虚设或者根本就没有设置,在没有方向的评价体系的带动下,企业的管理评价得不到很好的规范和实施。对于合理性,部分企业过高的估计当前的评估能力或者管理现状,设置的目标远远高出实际的情况,这给后面的实际评价造成先天的难度。

(二)主体方面

企业的管理业绩评价,以其评价体系的目标而言,带动管理业绩评价具有注重沟通的特点,这里的沟通不仅仅是企业利益相关者的沟通,也是企业管理者和基层员工之间的沟通。

对于当前企业的管理业绩评价来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评价主体较为单一。这主要表现在当前企业的管理业绩评价主要是以投资者和经营者的评价为主,以投资者和经营者的评价为主要参考,而不是将所有的利益相关者纳入到相关的评价体系之中。虽然某些企业确实明确了要将除开投资者和经营者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纳入到评价的主体之中,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实施的效果却大打折扣,这主要是因为制度的形同虚设和实施的难度系数高共同导致。

第二,企业的沟通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企业的沟通存在着上下不通畅的问题,管理者和基层员工的相互交流和沟通不足,导致不能真正的了解基层员工的的真正需求,进而无法准确的把握企业的真正需求,体现在管理业绩的评价上面,就容易出现生搬硬套其它企业的评价模式和体系,导致评价的成本过高,效果不及预期。同时,缺乏基层交流的管理评价也不能真实的反映出企业管理者或者相关制度的真实水平,也达不到管理业绩评价的目的。

(三)评价设计方面

在管理评价的模式或者指标的设计方面,部分企业也会存在着问题,主要表现在对于评价方法落后、评价指标不完善等方面。

对于评价方法来说,当前很多企业仅仅使用传统的问卷评价或者形式上的民主匿名评价等,定性化的评价并不能完全剔除认为操作的因素以及反映的客观性。

对于评价指标来说,当前企业使用的评价指标往往具有一定的不完整性,或仅仅关注利润的最大化,或仅关注运营成本的最小化,而没有关注到企业、员工、投资者、管理者这几个方面的利益综合,致使评价出现一定的失衡。

二、企业管理业绩评价体系的优化措施

(一)目标方面

企业在进行管理业绩评价之前,应该首先明确自身关于评价的目标,然后再在目标的指引下设计评价的方法和体系。企业进行目标的制定,需要根据自身的评价能力及业绩基本现状,切记盲目追风,使得目标脱离现实,丧失了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另外,结合主体方面的要求,企业在设计管理业绩评价的目标时要充分考虑投资者、管理者以及基层员工的真实意愿和需求,提升目标的适应度,增加目标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二)主体方面

在企业管理业绩评价的主体方面,主要从评价主体和沟通机制两个方面来优化:

对于评价主体来说,指具体参与到评价过程中的实施主体。通常来讲,评价的主体应该包含投资者、基层员工以及管理者自身,通过这几个方面的评价综合汇总,最终得出关于管理业绩的评价。但是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存在着偏倚。因此,企业在进行业绩评价的时候,应该全面的考虑投资者、基层员工以及管理者自身,并且赋予相应的权重,使得最终的评价结果能够代表各个方面的意志,而不是仅仅体现投资者的意志或者仅仅在形式上体现着全面评价的理念。

对于沟通机制来说,主要是指企业应该建立起上传下达的畅通通道,这里的长传下达不仅仅是由上至下关于政策层面,更多的是由下至上关于基层情况的反馈机制,这种反馈机制不仅仅是需求的反馈,更多的还是问题的反馈。因此,企业应该建立相关的沟通机制,定期举办相应的沟通交流会谈,积极搜集基层员工关于企业

下接(第206页)

猜你喜欢

业绩管理者主体
一图读懂业绩说明会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朗盛第二季度业绩平稳 保持正轨
主要业绩
三生业绩跨越的背后
刘明怀: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