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会计转型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

2016-12-31范英杰

国际商务财会 2016年3期
关键词:会计专业会计人员素质

范英杰

(青岛大学商学院)



会计转型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

范英杰

(青岛大学商学院)

【摘要】当前,面对会计界由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型,作为承担培养管理会计人才的大学教育是十分重要力量之一。基于管理会计人才需要具有的素质和能力,高校需要从构建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逻辑、优化课程结构、构建“四类课堂”及改革教学方式等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改进,从而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关键词】管理会计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系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立项项目(2012182)、山东省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8021103)和青岛大学研究生教育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高校教育需要面对会计界由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型

2014年11月财政部发布的《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纲领性文件,提出要构建“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指引体系、人才队伍、信息化、咨询服务”的框架内容。

《指导意见》出台揭开了会计工作重心调整的序幕,即意味着会计人员局限在记账、报账、报表等财务会计工作的精力需要转向为企业提供有效经营和决策信息的管理会计工作中来。的确,我国属于有着1 600万会计人员大国,但却不是会计强国,尤其能为企业创造价值和管理决策的会计人才与发达市场经济体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早在2010年财政部颁布的《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就提出:“到2020年,我国会计人才资源总量增长40%,力争使各类别高、中、初级会计人才比例达到10:40:50,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会计人才需求,要加大应用型高层次会计人才培养。”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指导意见》提出了将管理会计知识纳入会计人员和注册会计师继续教育、在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和注册会计师考试内容中适当增加管理会计专业知识比重、加快大中型企事业总会计师素质提升工程和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培养工程等一系列措施,但不可否认,作为承担高等教育的大学是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二、管理会计人才需要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分析

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作为推进企业预算绩效管理及治理能力的管理会计体系应增强价值创造力,作为从事管理会计的人员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能力?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和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CIMA)发布的“注册全球管理会计师能力框架(CGMA COMPETENCY FRAME—WORK)”提出,管理会计能力要以“伦理、诚信、职业精神”为基础,包含技术技能、经营技能、人际技能和领导技能等四个领域职业技能。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管理会计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至少应该包括以下方面。

(一)管理会计人才需要具备的素质

1.德商素质

“德商”(Moral Intelligence Quotient,MQ)是指人的德行水平和道德人格品质。德商能够帮助管理会计人员形成清晰的分辨是非得失能力,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会计作为通用的商业语言不仅是管理决策的工具,也是各方利益相关者与企业沟通的重要渠道,管理会计人首要的就是要恪守诚信、公正等理念并坚守道德自由空间。会计行业的历史实证表明道德是会计最重要的原理,先贤们都强调道德在会计中的重要作用,如美国会计思想家查特菲尔德曾指出:“会计师其公正无私和个人的诚实性比簿记技术更加重要。”我国会计学家潘序伦也指出“夫学识经验及才能,在会计师固无一项可缺,然根本上究不若道德之重要性。

2.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决定了是否能够成为真正的人、智慧的人和有修养的人。具有人文素质的人首先需要具备包括历史知识、文学知识、艺术知识、哲学知识等人文知识,其次需要理解人文思想,掌握重在定性并强调体验的人文方法,最后遵循人文精神。管理会计作为强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以现代企业经营活动为对象,通过对财务等信息的深加工和再利用,实现对经济过程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责任考核等职能的会计分支,需要严密地进行定量分析,帮助管理部门提高预测与决策的科学性。掌握管理会计的核心内容要系统学习高等数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知识,掌握算账、报账、报税等工具技术,但会计教育不仅仅是技能教育,更在于管理、经济、思维、创新、伦理等方面的教育(栾甫贵,2013),所以人文情怀应该成为管理会计人员必备的素质。

(二)管理会计人才需要具备的能力

1.扎实的专业技术及持续学习能力

会计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工作,管理会计人员在拥有基本的处理科目、登记账簿、填制凭证和报表、报税等财务工作能力基础上,还需拥有能够综合利用财务、税法等知识进行成本控制、财务分析、风险管理及税收筹划等专业技术能力。同时,面对着复杂多变的现实环境,更需要持续学习的能力。随着会计准则不断完善,管理会计人员需要持续学习领会新企业会计准则精髓,掌握新准则下会计及税务实务问题的处理,熟练地运用新准则进行职业判断;随着营业税改增值税政策的出台,管理会计人员需要持续学习税种改革的目的、调整的政策、如何进行会计处理等内容:随着经济增加值(EVA)和平衡计分卡(BSC)等业绩评价指标的应用,管理会计人员需要持续学习如何使用价值管理的理念和工具,从价值角度管理和评价企业,以适应企业的持续发展。

2.参与战略决策的能力

如果说扎实的专业技术和持续学习能力奠定了会计职业领域从传统的记账、算账、报账,拓展到财务分析、内部控制、降低税收成本等管理会计的起点,那么参与战略决策的能力则是成为高层次管理会计人才必备的能力。参与战略决策的能力需要管理会计人员有站在公司经营全局的视野,运用财务信息的分析结果为企业大额投融资、全面预算管理、业绩评价及集团资金管控等重大活动提供决策建议,需要从企业长期发展的高度,统筹从资金预算、生产计划到内部调控、财务分析等经营机制的一套应用管理体系,把握企业发展的脉搏,以战略的眼光规划财务管理,高效利用单位内外部资源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3.沟通能力

为发挥管理会计的综合性职能,会计人员一方面需要与企业内部各部门进行沟通协调。因为要系统掌握企业运营状况并对经营活动进行分析,会计人员在管理过程中必然要与采购部门、生产部门、销售部门、物流部门、仓储部门甚至研发部门的人员来往。另一方面会计人员需要与外部部门进行沟通。因为在企业进行融资、兼并、年终审计及日常运营过程中,必然要与证监会、金融部门、税务部门及事务所等外部机构进行协调。所以管理会计人员要具备包括表达能力、争辩能力、倾听能力和形象设计等沟通方面的能力和技巧,提高别人理解自己和理解别人的能力,建立起良好的内外部人际关系。

4.领导能力

管理会计人员作为管理者在财务管理、财务规划及参与企业战略的过程中,要明确自身的责任和角色类型,树立企业全局观念和组建团队的重要意义,并掌握相关的领导管理技巧。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MA)总裁Jeffrey Thomson认为,管理会计人才服务于不同的企业,每个企业的基因虽不同,但领导者所具备的创新精神、拓展精神及团队精神都是需要的。管理会计人员在工作中需要倡导团队凝聚力、改善倾听与叙述方式、掌握时间主动权及恰当有效的授权能力等,提高整体工作效率,鼓励参与和共享与组织战略相一致的想法,驱动团队业绩。

三、基于管理会计人才能力高校培养模式的改进

会计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未来成为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迅速提升,会计已经成为一个规模庞大和需求旺盛的“体面职业”,会计高等教育也成为欣欣向荣热门专业(孙峥,2014)。据教育部统计,全国现有普通高校2442所,其中,在本科教育项目中设有会计学专业、财务管理专业的高校分别为607所、594所。作为培养未来人才的重要阵地,目前大部分院校尚存在着培养模式侧重财务会计,人才培养逻辑不清晰、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师资队伍建设力量薄弱等状况。美国会计学会(AAA)和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共同组建了会计高等教育路径委员会在《描绘下一代会计师的国家战略》行动目标中指出,要从会计领域的需求出发去定义其知识体系与结构,建立面向未来的培养模式。基于管理会计人才的素质和能力需求,高校至少应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一)构建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逻辑

高校需要实施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逻辑。管理会计不仅需要精于自身所在领域的专业知识,更需要具备人文素养,坚守职业道德,所以培养逻辑应立足学生“成人”和“成才”两大基本任务。坚持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融通,注重学生综合素养、专业基础、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四维”一体的培养,使学生未来成为具有创新思维,视野开阔、人格健全、专业基础扎实的会计行业领军人才。如孙铮(2014)所指出:“我们难以想象,一个失去人文关怀、不尊重科学、不坚守公义、不理解经济规律、不具备管理理念和视野的所谓专业人士,将来能够以担当责任和追求卓越的态度去胜任会计工作。”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逻辑下,高校一方面要通过通识教育拓宽学生视野,开展跨学科学习为提升管理素质积淀基础。会计培养需要突破学科的狭小范围,拓展空间注重对学生道德品质、人文素养、科学精神等全方面的培养。另一方面要拓展培养环节,把握提升管理会计人才能力的全流程,坚持全方位育人和全过程育人的人才培养逻辑。把会计专业教育、通识教育、社团活动、社会实践与思想教育等培养环节紧密结合,形成合力,将育人融入到人才培养各个环节。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结构

基于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逻辑,高校要构建“通识教育+会计专业教育+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识教育主要是围绕宽广视野、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将人文素养等课程内容渗透到会计教育中。会计专业教育主要夯实专业基础,增加管理经济学等理论基础内容,同时加快管理会计知识体系建设并纳入到课程体系中。实践内容主要通过实习、实践、创业等方式,增强学生对管理会计实践的社会认知能力及强化学生创新精神,

确定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优化课程结构。遵循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重构适合的课程体系,(1)强化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增加通识课程,使会计学生学会欣赏包括艺术、文学、哲学等人文科学,通过丰富课程资源引导学生掌握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塑造管理会计人员的人文素质。(2)凝练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是未来从业的根本,一方面实施管理会计精品书籍研读制度,建立会计专业必读学术文献目录,通过读书讨论,使经典书目成为影响一生的精神食粮,另一方面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开设管理经济学、经济法、税法、管理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等课程,形成有递进、逻辑相关的课程群,奠定学生未来从业坚实的专业基础。

(三)构建“四类课堂”的协同培养机制

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需要突破单纯课堂教学的单一模式,构建多层次的课堂教育。(1)搭建课堂和课外相结合的第二课堂,依托学生社团,开展课外创新创业和文化科技活动,完善学生个性化发展支撑机制。如参加全国大学生商业与创业项目策划大赛、全国大学生财务决策网络大赛、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和ACCA就业力比赛等,通过课外参赛活动提升学生的沟通及团队合作能力。(2)构建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第三课堂,与企业合作建立管理会计人才实践培训基地,建设实习基地和校外实践基地,使会计专业学生走出校园,在服务社会中提升创新实践能力。(3)创建国内和国外相结合的第四课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会计专业要实施走出去战略,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一方面推进海外学习计划,加强学生国外高校的校际交换及交流项目,完善学分互认机制,使更多学生有海外学习经历,另一方面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海外优质教育资源。吸收借鉴如美国CMA项目等发达国家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等方面积累的经验,使学生开阔视野,拥有国际思维能力。

(四)改革教学方式,实现“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

教学模式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的双向活动方式。为达到基于社会需求导向的培养目标,高校会计专业教学模式应该是多样化和实战化的,由传统的理论教学转向注重实践,由单一的知识传递转向案例教学和交流讨论,由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转向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突破以教师讲解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方式,导入主题主讲讨论式、典型案例分析式、参与式教学,沙盘实战模拟式及研究参与式等多种教学模式。

主题主讲讨论式教学模式下,教师提出管理会计知识体系,要求学生独立学习,在管理会计精品书籍研读制度基础上写出学习综述,并在课堂上就相关疑难问题共同探讨及对疑难问题进行解答,该方式就会促使学生勤于思考,提高沟通能力及组织能力。典型案例分析式的教学模式下,学生通过对案例分析,站在决策者角度尝试提出解决问题方案,使学生解决问题的战略决策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当然,随着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高校的教学方式还可以结合网络共享和其他信息技术开展“翻转课堂”与“混合式学习”的教学改革试验,推进信息化技术革命背景下的教学方法改革。

主要参考文献:

[1]栾甫贵.论会计教育理念.会计研究,2013(4):20-25.

[2]孙铮,李增泉.会计高等教育的改革趋势与路径,会计研究,2014(11):3-15.

[3]迈克尔·查特菲尔德.会计思想史.中国商业出版社,1989.

责编:杨雪

▲财经资讯

【中图分类号】F230.4

猜你喜欢

会计专业会计人员素质
新经济下会计专业就业困境与突破——以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关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1+X证书”制度的思考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高职会计专业英语教学中ESP理论的应用研究
财政部:严重失信会计人员将被列入“黑名单”
会计人员信用档案建设酝酿启动
我国将建立会计人员诚信档案
关于基层会计人员职业素养的探讨
会计专业税法课程教学中角色扮演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