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央行类机构获“大尺度”准入银行间市场:全交易品种、无额度限制
2016-12-31
境外央行类机构获“大尺度”准入银行间市场:全交易品种、无额度限制
近日,中国央行同时发布了境外央行类机构进入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外汇市场的业务流程。从这两个业务流程来看,此次开放的“尺度”不可谓不大,尤其体现在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交易品种,并且资金汇出“无需经相关管理部门批准”。其实,早在2015年7月,央行就发文取消对境外央行类机构投资国内银行间债市的额度限制,并实行准入备案制。这一次的发文是将业务流程进一步明确和细化。
这是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中一个重要事件,有利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尽管开放的力度比较大,但主要是针对境外央行类机构,资金相对稳定、安全,且规模有限,因此对境内债券市场短期影响有限。
如此大幅度的开放,是否会带来跨境资金的大进大出,尤其是在我国跨境资金流动加剧的情况下,相应的风险是否可控?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全球金融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谭小芬认为,首先,开放主要是针对境外央行类机构,与商业性金融机构“快进快出”的逐利资本不一样,央行类的资产主要是外汇储备的投资,最看重的是流动性和安全性,从本国贸易的规模和投资结构的角度来配置,主要是长期投资,因此,对我国的债券市场会有一定影响,但影响是可控的。
此外,国际上,央行之间也可以借助G20等平台进行交流,最开始投资中国境内债券市场的主要是和中国贸易往来比较多的国家,比如东盟等一些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对话机制、交流平台来防止资金的大进大出。
谭小芬也表示,央行配置外币资产,更看重的是该货币在世界储备货币体系里的地位,就像中国的外汇储备配置最多的是美元资产一样。如果按照这种逻辑,现在人民币在跨境支付、贸易结算方面在世界的排名领先,但在储备货币体系里地位还不是很高。因此,外国央行会投资我国的债券市场,但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开始量不会特别大,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央行可以如此大幅度放开的原因。
根据德意志银行的预测,今年境外资产配置型投资者投资银行间债市的规模约在3000亿元人民币。在未来五年,境外投资占国内债券市场份额有望增至8%~10%,即大约有8万亿至10万亿元人民币的潜在资本流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