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照强度对太阳能电池性能影响实验研究
2016-12-31籍远明陈国强青岛科技大学数理学院
籍远明 陈国强青岛科技大学数理学院
光照强度对太阳能电池性能影响实验研究
籍远明陈国强
青岛科技大学数理学院
摘要:文章利用太阳能电池基本特性实验仪,研究光照强度对太阳能电池输出特性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太阳能电池的开路电压和短路电流随光照强度变大而增大,光照强度变小,最大输出功率变小,而最佳负载电阻变大。
关键字:太阳能电池 光照强度 开路电压 短路电流
1 引言
太阳能是一种绿色、无污染、可再生清洁能源,太阳能电池是利用光生伏打效应,将光能转化为电能的半导体装置。在当前世界能源短缺和环境保护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太阳能电池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1-2]。描述太阳能电池性能的主要参数有:开路电压、短路电流、填充因子、光电转 换效率、最大功率、最大工作电压、最大工作电流等。一般来说,光照强度和工作温度是影响太阳能 电池输出功率的主要因素[3-4],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开展光照强度对太阳能电池性能参数影 响研究和分析。
2 实验方法
本实验中使用的仪器为株洲菲特仪器公司研制 的太阳能电池基本特性实验仪,将太阳能电池接入电路,光源采用输出光谱接近太阳光谱的碘钨灯, 室内模拟太阳光,选择厂家提供的专用太阳能电池 电阻模板为负载。
3 实验数据与分析
3.1入射光角度变化对开路电压和短路电流影响
首先把光源与太阳能电池保持一定距离,并且 二者处于正对位置,然后将太阳能电池分别转动15°、30°、45°、60°、75°、90°,测量不同位置时太阳能电池的开路电压和短路电流。
实验结果表明,当入射光源与太阳能电池之间的夹角增大时,太阳能电池开路电压和短路电流数值逐步变小,即太阳能电池的开路电压和短路电流 随光照强度变大而增大,在0°~45°范围变化幅度小, 大于45°后变化幅度较大。
3.2一定入射角度情况下,光照强度对开路电压和短路电流影响
将光源与太阳能电池之间距离保持不变,把入 射光源强度增加一倍,然后将太阳能电池由正对位置开始,分别转动15°、30°、45°、60°、75°、90°,测量不同位置时的太阳能电池的开路电压和短路电流。
从实验数据看出,在入射光源与太阳能电池之间保持一定夹角不变的情况下,入射光源强度增加一倍,太阳能电池的开路电压和短路电流也随之增大;当入射光源与太阳能电池之间夹角由小变大的过程中,太阳能电池的开路电压和短路电流数值则逐步变小,通过比较发现,相同条件下,短路电流的变化幅度大于开路电压,即光照强度对短路电流的影响度大于开路电压参数。
3.3不同负载下,太阳能电池的输出特性
首先将入射光源与太阳能电池之间距离保持不变,然后调节二者之间为正对位置,分别测量不 同负载情况下,太阳能电池的输出电压U和输出电流I。其次,将太阳能电池由正对位置开始,分别转 动30°和60°,再测量不同角度、不同负载时,太阳能电池的输出电压U和输出电流I。
实验结果表明,在保持入射光源与太阳能电池夹角一定的情况下,随着负载电阻的增加,太阳能电池输出电压逐步增大,而输出电流则逐渐变小,当入射光源与太阳能电池夹角由小变大的过程中,相同负载下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均变小。当入 射光垂直于太阳能电池板时,最大输出功率为 411.536W,最佳负载电阻Rmp为510Ω,填充因子为 0.7;当入射光与太阳能电池板成30°夹角时,最大 输出功率为256.956W,最佳负载电阻Rmp为1000Ω, 填充因子为0.66;当入射光与太阳能电池板成60°夹角时,最大输出功率为96.968W,最佳负载电阻 Rmp为2400Ω,填充因子为0.60,即随着入射光源与太阳能电池夹角的增大,最大输出功率变小,而最佳负载电阻变大。
4 结论
本文通过光照强度对太阳能电池输出特性测试实研究和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① 当入射光源与太阳能电池之间的夹角逐步增大时,太阳能电池开路电压和短路电流数值逐步变小;
② 在入射光源与太阳能电池之间保持一定夹角不变的情况下,入射光源强度增加一倍,太阳能电池的开路电压和短路电流也随之增大,短路电流的 变化幅度大于开路电压;
③ 保持入射光源与太阳能电池夹角一定的情况 下,随着负载电阻的增加,太阳能电池输出电压逐步增大,而输出电流则逐渐变小,随着入射光源与 太阳能夹角的增大,最大输出功率变小,而最佳负载电阻变大。
参考文献
[1]袁银梅.几种硅基太阳能电池输出特性的测试与分析[J].节能技术,2011,29(4):367-371
[2]涂佳佳,谢代梁.不同负载对太阳能电池输出功率的影响[J].中国计量学院学报,2012,23(3): 295-298
[3]秦岭.太阳能电池基本参数的影响因素分析与研究[J].价值工程,2012,32:33-35 [4]Buecher K. Site dependence of the energy collection of PV modules[J].Solar Energy Materials and Solar Cells,1997,47:8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