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增硕士单位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的“1+3”模式
——以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为例

2016-12-31李武郭观七张国云湖南理工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数码世界 2016年6期
关键词:生源导师研究生

李武 郭观七 张国云湖南理工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新增硕士单位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的“1+3”模式
——以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为例

李武郭观七张国云
湖南理工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摘要:针对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现状,以培养载体(培养方案)的系统优化设计为基础,以培养主体(导师)、培养客体(学生)的自身优化及其与培养载体、培养条件的相互作用监测、调整、激励机制设计为主线,构建出研究生教育的“1+3”型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即“面向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课程学习与研究实践”的一套“双3+1”型培养方案与“目标生源吸引与选拔”、“导师队伍遴选与培训”、“资源配置 与过程监控”三套管理运行机制,已部分实施并产生良好效果。

关键字: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研究生教育 质量保障

2013年,国家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在北京联合召开第4次全国性的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颁布《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拉开了我国全面推进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序幕。该意见明确把统筹构建质量保障体系作为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服务需求、提高质量的两个重要着力点之一。今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又下发了《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构建了新时期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和监督体系的基本框架和总体部署,明确了以学位授予单位内部质量保证为主体和核心的建设内容和要求。在此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根据国家政策和时代需求,结合自身实际,重构和实施科学有效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成为各学位授予单位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重大问题。而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大多办学历史短,由专科学校或师范院校升格而成,地处偏远地区或非中心城市。与重点大学或研究生教育较发达的学校相比,它们学科建设底子薄,师资力量弱,科研水平低,工作条件差,社会认可度低。对它们而言,研究生教育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既面临招生计划少,生源不足且质量低的外部困境,又存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教学内容与方法本科化倾向严重,指导教师经验不足,培养条件相对落后,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等内部劣势。如何克服办学底子薄,内外资源少的弱势,不盲目照搬重点大学的经验,努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并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成为摆在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面前的一大难题。湖南理工学院作为2013年全国新增的30余所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也同样不可避免地在不同程度、不同方面存在上述问题。在工作重心从完成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验收转向独立开展研究生教育后,我们根据国家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服务需求、提高质量”的总体要求,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为总体目标,在深入分析学校实际的基础上,以培养载体(培养方案)的系统优化设计为基础,以培养主体(导师)、培养客体(学生)的自身优化及其与培养载体、培养条件的相互作用监测、调整、激励机制设计为主线,提出和构建了研究生教育“1+3”型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即“面向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课程学习与研究实践”的一套“双3+1”型培养方案与“目标生源吸引与选拔”、“导师队伍遴选与培训”、“资源配置与过程监控”三套管理运行机制。

1 面向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课程学习与研究实践的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是研究生培养机构为了使研究生培养工作符合培养目标,保证一定的规格和质量,为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制定的教学计划,一般包括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学习年限、课程设置、考核方式、学位论文工作、培养方式与方法及各培养单位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的其他内容(如教学实践、科研实践、学术活动等)。它是研究生培养的法规性文件和主要依据,对于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建立、能力水平提升、人格品质塑造等具有重要影响。要实现研究生掌握某门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能力的培养目标,课程学习与研究实践是两种主要方式。而且,国内外实践证两者的有机结合最能发挥效用,因为这不仅能体现研究生学习的“研究性”特征,提高课程学习的功效,而且有助于形成完整的科研训练体系,达到纯粹通过课题研究无法获得的培养效果。然而,现有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仍然存在诸如课程学习与研究实践孤立化,课程体系欠合理、教学内容本科化、教学方法单一化等问题,不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因此,我们强调培养方案遵循以下原则:一是面向能力培养,如研究方法课锻炼知识获取能力和科研基本方法,科研实践锻炼建模、计算、仿真能力,学术活动锻炼交流沟通能力,论文和项目报告撰写锻炼材料组织综合能力等;二是将课程学习与研究实践有机结合,一方面课程体系除了建立专业知识结构还要为研究实践服务,课程内容体现研究性、前沿性特点,另一方面课程学习须采用研究性模式和方法;三是满足培养单位教学实施、研究生个人发展和现代社会需求三方面需要。 据此,我们以一级学科为单位,提出和建立了 “双3+1”型培养方案,即总体采用“公共学位课、学科基础课、学科方向课”+“实践与创新平台”的 “3+1”构成模式,其中实践与创新平台亦由“教学实践、科研实践、学术活动”+“学位论文”组成。特别在学科基础课模块引入了“研究方法课”,包括文献检索、研究方法、科技论文写作等内容;学科方向课模块包括一级学科下各学科方向核心课、专业前沿讲座课、导师特色研究课、相关学科交叉课;实践与创新平台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中教学实践包括批改作业试卷、指导本科毕业设计等,科研实践包括协助导师查阅分析文献、撰写项目申请报告、参与导师科研或产学研项目、自主申报承担创新项目等,学术活动包括参加本学科和相关学科学术讲座、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他人学位论文开题和答辩会、公开汇报学习研究方案、进展和成果等。

为了充分体现研究性特点,考虑到教学内容、目标不同,研究生规模小等因素,设计各模块教学模式。

2 目标生源吸引与选拔

与研究生教育较发达的单位或重点大学相比,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最大的弱势在于社会知名度和认可度低,而且大多处于非中心城市甚至偏远地区,根本难以引起广大考生的注意,更谈不上吸引力。为了克服上述困境,努力增加硕士研究生生源数量,改善生源地域、学缘结构,提高生源质量,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湖南理工学院近年来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稳步提升,人才培养示范作用逐步显现,在湖南省甚至全国同层次本科院校中产生了一定影响。比如,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近年来发展迅速,陆续获得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湖南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等教学科研平台,在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系列成果,为吸引生源起到了积极作用。我们在分析近几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录取形势基础上,结合上述实际,通过准确定位目标、加强招生宣传、优化入学考试、提供优惠政策等措施,在生源吸引与选拔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2.1准确定位目标

将目标生源分为四类,一是本校考生(他们对学校情况熟悉和习惯,有的已跟随部分导师提前进行学习和研究等);二是本省非省会城市所在地的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考生(利用我校在省内同层次高校中的影响,岳阳在省内的区位优势);三是人口较多、高等教育相对落后地区的二本院校考生(如河南省、西北地区地方高校);四是第一志愿落榜需调剂考生。

2.2加强招生宣传

一是网络宣传,在学校和各招生学院主页建立研究生教育专栏,公布招生简章、优惠政策、专业目录、导师信息、培养方案等内容,同时将上述主 要资料电子版发至著名考研论坛等;二是熟人宣传, 由学校、各职能部门相关领导、各硕士研究生导师 将招生宣传材料电子版发给自己的相应学术同仁,请求帮助宣传;三是实地宣传,由各招生学院主要负责人带队,组织学术骨干到目标生源单位进行专题宣讲,争取第一志愿报考及调剂报考考生;四是紧密关注调剂动态,积极争取调剂生源,并为其提供咨询与服务。

2.3优化入学考试

一是按一级学科招生和考生,初试、复试科目均选择本专业及相关专业核心课程,考题严格避免偏、难;二为扩大生源本科专业适应面,拓宽考试科目可选范围(如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初试自命题科目设置为信号与系统、电路分析、程序设计基础三门课程任选一门,复试科目设置为数字信号处理、电子线路、计算机网络、C语言程序设计四门课程任选一门,便于电子、电气、计算机、自动化类等相关专业本科生报考);三是尽可能提前公布复试细则,在录取时向第一志愿考生倾斜,并充分注重有特长考生(如取得研究成果、竞赛获奖、相关技能证书、数学分数高、有较多相关研究或工程经历者)。

2.4提供优惠政策

研究制定了一系列力度较大的优惠政策,并在招生简章中面向社会公布。一是经济奖助,包括新生奖学金(第一志愿录取考生、初试分数较高者,可达5000-15000元)、国家助学金(8000元/年)、学费奖学金(第一年全免,后两年普惠面大、数额高)、 专项奖学金、三助津贴等;二是培养条件,包括研究生创新基金、企业合作培养、国外学习交流、科 研成果奖励等;三是毕业去向,一定比例毕业生择优留校工作。

上述措施对优质生源的吸引和选拔作用明显, 以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2014年录取情况为例,外校 考生比率为2/3,初试总分300分(高于国家A区复试 基本分数线15)以上考生比率达1/3,生源分布较广,生源质量较高。

3 导师队伍遴选与培训

在硕士研究生导师遴选上,不唯职称、学历和资历,主要考察道德品质、学术水平、承担科研项目和经费情况,优先聘用对学生认真负责、研究内容与学科内涵结合紧密、发表了高质量学术论文、承担了重要科研项目的导师;同时,为兼顾部分研究生提升工程实践能力的需要,对少数产学研合作经验丰富和经费充足者也予以充分考虑。如此,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有一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刚入职博士、三位只有本科学历但产学研合作成果丰富且经费较多的教师均被遴选为硕士生导师,而两位近年既无论文发表又未承担科研项目的教授被拒之门外,在全校产生良好反响。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负有对研究生进行学科前沿引导、科研方法指导和学术规范教导的责任,对导师进行恰当的培训对于提高其指导能力,从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新增硕士单位及新增导师尤其如此。因此,我们对所有硕士生导师、研究生教育领导及管理人员组织了多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培训。

4 资源配置与过程监控

主要着眼于培养主体、培养客体、培养载体、培养条件的相互作用关系监测、调整、激励,从招生指标分配、培养过程监控、学生评价激励、导师评价激励等方面构建资源配置与过程监控机制。

4.1招生指标分配

由于是新增硕士单位,硕士招生指标少(首届 招生指标每个一级学科15人),少于硕士生导师数。为了鼓励各授权学科积极性,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学校先试行招生指标按一级学科平均分配,再紧密跟踪考试成绩、复试、调剂情况并据此进行微调。积累经验后,拟以科学研究为导向,实施“重点保 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即先保证重点导师、重点项目;再向培养质量高、成果水平高、项目级别高、生源质量高的学科倾斜;最后兼顾学科导师、成果、经费等规模。对每个一级学科而言,由于招生指标数少于导师数,我们提出并实施了“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分配原则:一是总指标按学科方向分配;二是先根据导师规模配置各方向基数,再根据各方向研究实力、科研任务等适度增额;三是由方向带头人主持各方向内部协商。另外,师生双向选择时,既充分考虑学生报考或者复试时所提供的研究方向意向,又扎实做好引导和解释说明(比如,有些学生可能不了解学科及导师实际,或者有从众心理,或者不能正确评估自身优势和发展规划等)。

4.2培养过程监控

在遴选了水平较高的导师队伍、选拔了素质优良的学生、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后,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另一个关键是对培养全过程进行有效监控。一方面,监控内容分为课程教学、科研实践、学术活动、学位论文等;另一方面,监控对象包括学生和导师。

4.3学生评价激励

导师、学院、研究生三方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综合考虑研究生道德品质、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学位论文等方面情况,对研究生进行评价和激励。道德品质由研究生互评和导师评价结合;课程学习以课程成绩为依据;科学研究由导师评价和学院评价结合;学位论文主要考察学术论文、专利、获奖、外校专家盲审意见等。再将上述四方面评价成绩综合,得出对每位研究生的总评价结果,作为评定各类奖学金、助学金、奖励荣誉,甚至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等的主要依据。

4.4导师评价激励

导师是研究生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已有研究表明导师的学术指导、生活心理关怀、研究经费资助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形成与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导师良好的治学态度、道德修养也会对研究生造成不可估量的潜在影响。然而,我国高校对研究生导师的评价内容大多以导师本人的学术水平和业绩为主,而对研究生的指导和培养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彰显,很不利于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因此,我们以研究生培养质量和研究生满意度为导向,同时考虑导师个人教学科研业绩,对研究生导师进行综合评价。每个一级指标的评价值均采用百分制,再按其权重加权求和,得出对每位导师的最终评价结果,作为招生指标分配,培养条件,职称、项目、人才计划、评优评先等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

5 结束语

总之,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创新型国家战略实施的新时期,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日渐成为政府、学校、导师、研究生及社会公众的共同关切,思考、研究、构建、实施行之有效的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成为相关各方的共同使命。我们借着国家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全面铺开的东风,结合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自身实际,面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提出和构建了一套具有特色的“1+3”型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初步实施后在招生录取、招生指标分配及师生互选、导师遴选与培训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其余方面有待我们在后续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和完善。 另外,如何针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要求和特点,构建相应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也是我们正着手研究的重要主题。

参考文献

[1]王柯敏.当前开展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需要做好的几项工作[J].学位与研究教育,2013,(1):1-5.

[2]黄宝印,徐维清,张艳,等.加快建立健全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J].学位与研究教育,2014,(3):1-9.

[3]朱明珠.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研究生培养问题初探[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14(4): 34-36.

[4]周彬,王子成.浅谈研究生培养方案与培养计划的有效性[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4):23-27.

[5]章丽萍,金玺,顾建民.研究生课程建设:从理念到方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3,(7):66-70.

[6]袁祖望.加强硕士生科研训练是保证培养质量的关键[J].江苏高教,2003,(4):65-67.

[7]罗尧成.论研究生课程学习与科研训练整合的三个维度——基于30位新进校博士青年教师的调查启迪[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1):57-61.

[8]姚利民,朱黎旻.研究生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3,34(11):55-59.

[9]陈闻,邢晓阳.硕士研究生课程质量保障需要处理好的五个关系[J].江苏高教,2009,(3):54-56.

[10]东海,王瑞.全国部分新建理工类本科院校第六次研讨会在我校隆重召开[EB/OL].(2013-11-14) http://www.hnist.cn/html/ news/2013/1114/10050.html.

[11]湖南理工学院研究生处.湖南理工学院2014年硕士学位研究生(学术型)招生简章[EB/OL]. (2013-09-13)http:// xk.hnist.cn/show.asp?id=430.

[12]李建军.硕士研究生导师培训需求调查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6):87-89.

[13]刘越男.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江苏高教,2014,(2):121-122.

[14]朱红,李文利,左祖晶.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其影响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1, 32(2):74-82.

[15]国兆亮,王楠.关于研究生导师评价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2,(1):56-58.

猜你喜欢

生源导师研究生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V eraW an g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跨省生源调控
爱情导师
和谐秘诀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