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性金融资产”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应用
——微信支持下
2016-12-31邹勇燕谢红越
邹勇燕 谢红越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7)
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是为了达到教与学的目标,综合考虑传统教学与E-learning 的优势,根据学习内容和学习者特点以及教学目标,对所有教学要素进行优化选择和组合,以提高学习质量的一种教学思想。混合式学习有效的将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学习资源、学习环境等进行混合。目前,国内普遍将多媒体、世界大学城、网络平台等与课堂教学进行混合,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随着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各种信息平台层出不穷,微信作为一种即时通讯软件,自问世以来正悄悄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尤其受到了广大的青少年学生的追捧。
1 利用微信平台进行混合式教学的意义
(1)微信是基于智能手机开发的一个软件平台,学生普遍使用。利用智能手机中的微信平台进行教学,能有效的解决时下大学生“低头族”的问题,巧变玩具为教具。
(2)微信平台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地位。突破了时间及空间的限制,可以将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进行深度融合,有助于推进高职教育信息化教学改革。
(3)微信平台能让师生之间的交流变得即时,交流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有助于培养师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的能力。
2 基于微信的混合式学习的特点
2.1 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深度融合
由于微信的强大的功能,因此具有了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学习和交互的特征。学生可以利用课后的业余时间随时、随地的彼此之间进行资源及信息的共享、交流。这种非正式的学习可以与传统课堂的正式学习及利用微信平台的正式学习进行有效的深度融合。
2.2 系统学习、碎片化学习相结合
微信可以将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进行碎片化,充分迎合和学生喜欢学习短小精悍的内容的特征,知识内容的碎片化需要结合知识的系统、完整,紧紧围绕学习目标来完成教学。
2.3 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相融合
教师可以利用微信平台下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强大的网络交互功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鼓励发扬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合作及创新能力,有效的提升学习效果。
3 微信支持下的混合式学习设计原则
3.1 目的性原则
将微信应用于高职课堂,目的是能进一步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够为课堂教学目标而服务,因此以微信作为平台进行混合式教学的所有内容都必须服务于教学目标。
3.2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教师应从传统的主体地位中退出,继而以主导地位替代。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着教师的传授,而是变成整个教学设计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互结合,充分体现着混合式教学重视教师和学生的地位的原则。
3.3 混合式教学各要素优化组合原则
微信支持下的混合式学习需要考虑学生、教师、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平台等各要素。如何选择教学资源上传,如何利用微信平台传递教学内容,以什么形式组织教学,学生以什么方式参与教学,如何进行教学的评价与反馈等都要综合考虑,实现最优组合。
4 微信支持下的混合式课程资源设计
4.1 微课程设计
针对混合式教学设计的课程资源应该具备的教学内容碎片化、学生利用该资源有兴趣主动学习、师生互动便利、教学评价多元化等特征,应针对教学内容录制相应的微课程,微课程的设计包括教学内容的呈现、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评价的设计三个部分。教学内容的呈现主要以微视频的方式进行推送,6分钟以内的短小精悍的微视频成为了课程资源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每个微视频都应设计微介绍、微课件、微习题三个部分。微视频具有时间短、容量小、易于传播等优点,非常适合学生移动学习活动的开展。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所需的课程资源,随时随地的进行学习。
4.2 形式多样的课程作业设计
高职教学目标除了传授知识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团队协作的精神、严谨的职业素养等。我们应根据课程的特征设计出形式多样的作业,具体而言,包括学生课堂作业的提交、线下视频的提交、实训作品的展现等方式,通过多种途径作业的布置,使得学生在掌握课程知识点和技能知识点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4.3 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传统的评价方式基本通过教师评价进行,比较单一。微信与课堂教学的混合可以通过“课前作业提交+课堂任务完成+课堂随堂微信测试+课后实训作品提交”等评价方式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课堂参与和课前准备相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对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与职业素养进行综合评定,重点评价学生态度、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等方面。在进行评价时采用教师评价与小组互评相结合方式完成。
5 混合式教学的平台设计
5.1 建立班级微信群
班级微信群里提供了语音、图片、文字等功能,突破了传统的仅仅利用文字进行交流的缺陷,可以随时、随地与学生进行即时交流,评价及反馈教学情况。
5.2 创建班课
在云平台下,创建班级课程。教师在蓝墨云平台下创建财务会计班课。创建完成后,系统会自动生成二维码,并发送邀请码到创建者手机。教师将生成的二维码发送给学生,学生扫码后下载APP后输入邀请码即可成为班课成员。
5.3 资源设计与信息发布
教师可以随时将教学资源上传到班课。资料的类型包括课件、视频、素材、作业、案例、参考等,上传时可以根据需要通过手机或者PC上传。
5.4 设置学习板块
在班课群里面,设置学生签到、投票问卷、讨论答疑、头脑风暴、测试题、作业任务等板块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全面的即时监控。以便于教师随时掌握学生学习进度、学习效果等。
6 微信支持下的“交易性金融资产”混合式教学设计
6.1 课前发布任务(20%)
在该平台下利用班课的通知栏中提出让学生自学:《企业会计准则22号-金融资产的确认与计量》(4个经验值)交易性金融资产PPT(5个经验值),要求学生下载英大证券交易软件。教师让学生理解什么是交易性金融资产,在实际工作中交易性金融资产会发生一些什么情况。教师通过登录班课可以通过看到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包括学习进度如何、是否有学习笔记、对资源的学习情况如何等,完成情况不同,每个学生的经验值就不同,对学生进行课堂考核占20%。
6.2 上课进行手势签到(10%)
教师在授课现场设置一个签到的手势,签到时间设置为6秒,及时统计出勤率。
6.3 课堂小测试(20%)
教师课前已经在班课中设置了5道测试题,在签到结束后马上开始测试,用来检查学生课前利用手机进行自学的具体情况。测试时间为6分钟。5道测试题分别为:第一题,下列哪些是交易性金融资产?第二题,取得交易性金融资产时,按下列哪个价值入账?第三题,取得交易性金融资产时产生的交易费用计入下列哪个科目?第四题,A公司1月10日以6元/股购入的方正科技股票在6月30日公允价值上涨至7元,6月30日应如何编制记账凭证?第五题,如何判断下列项目哪些不是交易性金融资产?在正式授课前,要求学生进入到该平台进行测试,时间一到,系统自动关闭。教师通过测试行为即时判断5道测试题中正确率较高的为正确率较低的分别是那道题,然后针对正确率较低的题目进行深入分析和讲解。
6.4 课中在证券交易所软件中体验真实情境
学生按组打开手机里下载的英大证券独立交易软件,进入上海家化行情,体验股票的真实行情,之后按照教师提供的账号和密码进入找到已经购买的上海家化股票,找出目前上海家化的交易价,并确定目前上海家化是盈利或亏损,生动直观的向学生展示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核算内容。
6.5 课中播放微视频
学生打开手机观看教师上传的7分钟“交易性金融资产”微视频,微视频生动直观的呈现了某公司在证券交易所购买股票后股票价值如何计量及持有该股票三个月后为何要出售及出售该股票获取了多少投资收益的整个过程。通过该微视频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特征及从取得股票到出售的整个账务处理过程。
6.6 课中知识的提升(40%)
要求全班同学分成10组,每组5人,完成教师在手机上设置的业务处理题,业务题共5组,学生可以随意选择其中一组,业务题教师设置为乱序,可以有效的杜绝学生抄袭。学生完成后可以互评提交的结果,在互评过程中可以取长补短,学习进一步深入。完成情况占考核的。
6.7 课后学生在班级微信群中进行进一步提升学习、自测与答疑(10%)
课后学生对于如果还有不懂或者需要重新学习的地方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登录该平台进行重复学习,另外,教师可以通过在问卷网设置测试题,生成二维码,课后发到班级微信群,让学生随时随地在微信群里进行知识点的自测,自评。学生对该堂课的知识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在班课的讨论答疑板块或者班级微信群里进行语音或文字提问,教师可以随时通过语音进行答疑解惑。
高职学生学习基础比较差,习惯直观性较强的学习方式,利用手机进行授课,教学资源丰富、形式多样、短小精悍、易于理解,将复杂的知识碎片化、简单化,不懂之处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的重复进行学习,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们学习的兴趣,提升了我们的耳、眼、手、脑的参与能力,学生这种学习方式参与度几乎达到了百分之百,而且将我们和老师之间的互动交流进行了全面的提升。低头族继续在低头,但是却是在低头利用手机进行学习。因而提升了班级整体的学习效果。
[1] 张立新.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