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转型期的价值观冲突
2016-12-31朱金闯
朱金闯
(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上海 200444)
1 价值
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指的是外部自存的客观的世界对于作为主体的人的某种主观上需要的一定满足程度的关系范畴,指的是具有某种属性的客体对主体的作用,而且,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对其他各种价值现象的一般性的包括。
2 主导性价值观与主流价值观
价值观,是关于价值的一般的总体的观念和想法,而所谓的主导性价值观,说的是在某种社会中一直处于中心地位的、对社会上存在的其他价值观可以发挥引导作用的价值观。在社会主导性价值观庞杂的系统中,核心价值观是主导性价值观的中心,其在主导性价值观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对于其他价值观也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对整个社会价值观有指向性影响的核心价值观,其既不为某一个单独的个人所有,也不是某一个群体所独占,它是在社会中居于主流的群体的价值观核心,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和主导性价值观不同的是,顾名思义,主流价值观就是指为社会占多数的民众所持有的在某种程度上相近的价值观。显然,主流价值观受到的影响非常多,在中国,有古代传统文化的影响,有现代思潮的影响,还有西方各种意识形态的影响,所以,在某种程度上,相较于主导性价值观,主流价值观较容易受时代潮流所左右。因此,这就需要努力让民众接受主导性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既能融合传统文化,又能避免其他意识形态的影响,让民众自觉认同社会主义立场。
3 我国社会转型期价值观的基本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前进。所谓社会转型,是指社会形态从一种转变到另外一种,例如从传统社会转向资本主义社会,这是一种社会形态的根本性逆转,这两种社会形态,无论在哪一个国家,其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都有非常明显的区别,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制度,除此之外,还有一种逐渐变化的形态,也就是说,其社会形态的变化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通过一步一步的变革来实现的,或者也可以说,其社会变革的速度与社会发展的速度是同步适应的。从我国社会的现实来看,虽然其变化是缓慢的,但是其变革却是非常深入而全面的,如从传统进入现代,从农业走向工业,从封闭走向开放交流等等,这种种变化,是以前从未料想也从未遇到过的,与社会转型相对应,社会价值观也在不停的变化中。而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将呈现新旧多元并存的格局。
4 转型期价值观摩擦的原因分析
转型社会所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新旧社会形态的摩擦,在新社会形态尚未完全形成,旧社会形态依然强大的情况下,整个社会结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都将面临长期的磨合问题。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社会各个方面都有了一个长足的发展,特别是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然而由于社会转型的需要,我国对经济、政治、文化结构进行了一些调整,这就使得不同人群的部分利益所在不是完全一致的,从而使得不同群体的人的利益摩擦越来越表面化,而这些体现在人的观念中就是价值观的摩擦不断。例如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问题就较为典型,集体主义以集体的利益为优先考量,因此,如果以集体主义作为标准,就不可避免的会牺牲部分个人的利益,同样,反过来,如果以个人主义作为标准,个人做事的唯一原则就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如果人人都以此为形式原则,不仅会严重损害集体利益,更有可能危及整个社会的存在,因此,价值观的摩擦是很有可能会引发社会问题的。
5 价值观摩擦的处理原则
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价值观摩擦需要得到控制,不能任由其发展甚至对主导性价值观形成冲击,因此,在处理价值观摩擦的过程中,应当遵循一些原则,一方面使得主导性价值观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另一方面,也要把各种价值观的摩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因此,为避免社会转型期价值观摩擦所可能引发的社会问题,有必要解决好价值观摩擦问题,为此,可以采用以下几个原则。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尽可能达成各种价值观的互补。例如,在近两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社会主导性价值观一直都是儒家意识形态价值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其他的价值观不能存在,当然,实际上,也不太可能,所以虽然中国从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走向汉朝的独尊儒术,但与此同时,虽然独尊儒术,在汉朝初年,仍然是以黄老无为理念治国的,而且在此之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道教都是以儒家意识形态的补结构而存在的,除此之外,佛教的传入和发展也可以说明这一点。回到当代,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也可以是互补的,如果以集体主义为主导性价值观,那么个人主义也可以作为集体主义主导性价值观的补结构之一,也就是既尊重集体利益也不能忽视个体利益,最好能做到兼顾集体利益和个体利益。
其次,有必要尊重民众自由选择的权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多元价值观的存在。在价值观摩擦的过程中,没必要通过某种强制性方法迫使民众认可或不认可一种价值观,可行的方法是,通过构建某种价值观体系,该价值观体系本身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或比其他价值观有更强的说服力,而使得民众自主选择此种价值观,这时,由于是自己主动做出的选择,在接受之后也更易于产生认同。
再次,应该确立合理的价值评判标准。评判活动本身在某种程度上比较容易产生一定的主观性,就像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所以,有必要确立一套科学合理的价值评判标准,这个标准不属于某一个人或某一个群体,所以必须是社会历史的标准,也就是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必须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和完善,只有建立这样一种标准,才能从根本上确立主导性价值观的主导地位。
6 转型期主导性价值观的构建
在改革开放和建设现代化中国的过程中,有必要准确认识各种价值观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同时也要建构主导性价值观。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需要一种以理性和人文为核心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无论是在自然科学还是在经济领域,理性都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现代的人类社会,真正是一个理性的社会,与理性相对应,人文也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在一个社会中,理性和人文的关注点是不同的,理性较为关注近期以及自身的利益,容易忽视长远以及集体的利益,而人文则倾向于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提供另一种思路,这就相当于一种互补结构,理性是主导,人文是补充。同时,由于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的发展水平距离世界水准还有相当大的一段距离,为求发展,中国于三十多年前决定对外开放,从此加入全球性的合作与竞争,但是,中国直到现在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在面对国际竞争时处于不利局面,尤其要面对已经工业化数百年之久的西方先进国家,因此,有必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集中力量,努力发展,尽快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所以,当前,有必要建立一种以理性和人文为中心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1] 陈新汉.论人生价值[M].北京:山东社会科学,2010,(11):16.
[2] 黄晓琼,张思军.简析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的形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5):212.
[3] 杨学功.略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念的基本特征[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1,(2):18.
[4] 陈宇.论社会转型期的价值冲突[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12):67.
[5] 吴家华,翟文忠,中国社会转型中的价值矛盾与价值冲突[J].求实,2002,(2):36.
[6] 卢桂平.社会转型时期主导价值观的确立及其基本原则[J].南京师大学报,1998,(4):37.
[7] 陈章龙.论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冲突[J].南京师大学报,2004,(9):5.
[8] 姜锡润,王曼.论社会转型时期价值冲突的根源与价值观重建[J].武汉大学学报,2005,(3):150.
[9] 许斗斗.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念作用的可能与现实[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3):12.
[10]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12):120.
[11] 张军.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念的失范与引导[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0,(2):68.
[12]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