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德育教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
2016-12-30王小清
王小清
【摘 要】小学体育教学应以“育人”的目标出发,坚持站在“育人”的角度备课,将“思想品德”的内容寓于整个体育教学之中,提高学生自身心理素质,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培养独立的从事科学体育锻炼的能力,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体育教学;渗透;德育;以学生为本
体育教育具有特殊的精神作用,它不仅能使小学生强体魄、长知识、增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发展。德育渗透,就是要在“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前提下,把德育本身的目标与体育学科教材所含的德育因素,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德育内容在潜移默化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在这新的教育时期,将德育教育渗透到体育课课堂教学中去,是广大体育工作者们普遍关注并努力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之一。现在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结合课堂常规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利用各个教学主要环节,进行课堂常规教育,使课堂教学规范化、制度化,通过课堂常规的建立和贯彻,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和安全教育,逐步养成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和一些优良的思想品质。
课的开始要对学生进行动员,提出本次课的目的、要求和注意事项,结束时要进行讲评总结。通过动员,对他们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通过竞赛和游戏,培养他们集体主义精神和果断、机智、勇敢、顽强的优良思想品质;通过队列队形的练习,可以培养他们组织纪律性和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提高他们反映速度、动作准确和协调一致的能力;值日生借、还体育器材和整理场地,可以培养他们热爱集体、热爱公益劳动和爱护公物的良好品质。这样,将思想教育同体育教学中的组织与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又能增强思想教育的效果。
二、借题发挥,寓德育教育于体育活动课教学之中
在一次为提高耐久能力而设计的“围绕自然地形跑活动课”中,学生刚出发,就有一位女同学被拌倒,摔破了裤子,擦破了皮。但这位同学,不顾伤痛,不畏挫折,坚持一拐一拐跑完全程。到终点时,我带头鼓起掌来,在热烈的掌声中,有几个班干部跑上扶住那位同学。这时我发现那几个经常小伤、小痛就请假的同学慢慢地低下头。结束时,我表扬这位女同学的不怕苦,不怕累,勇往直前的精神,同时也表扬那几个关心别人,乐于助人的好干部。并鼓励大家,以这些同学为榜样,努力进取。从此这个班起了巨大的变化,小伤、小痛就请假的不见了,同学之间关系密切了,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了,并在后来校运会上取得十分可喜的成绩。
在选项活动课中,经常出现体育器材回收不齐的现象,屡次教育都无效。有一次,我在集合时发现厕所边,还有一只丢在那里的篮球,还有三位同学正在厕所边洗手。我突然想到这是进行爱护公物教育的好时机,于是对大家说:“那边还有篮球,大家都忘掉带回来,现在还有三位同学在那里,看看他们会不会发现。”经一说,大家都瞪大眼睛瞧着。第一位同学看也不看就跑过来了,第二位看了一下球,却无动于衷,第三位一看球到球,就弯腰拾起跑了过来。全班同学报以一阵热烈的掌声,课后,我布置思考题是:“今后的体育课在爱护公物这方面中,你将如何行动?”从此丢三拉四的现象不见了,同学热爱劳动,爱护公物,在文明活动月中,自发组织起来,走出校门帮市体委打扫了卫生。受到市体委领导的好评,为班级集体为学校增添了荣誉、光彩。
三、捕捉教育契机,做好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教育契机是指在教育过程中事物发展或某一事物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关键、枢纽,决定性的环节。通过这几年的体育教学工作,我发现如果善于捕捉教育契机、抓住机会,来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教育学生,那么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契机一:新学期伊始,学生内心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愿望,希望在新的学期中通过努力,赢得体育老师的好感。特别是换教师的学生,思想上认为换了老师,不管该学生以前成绩多么差、思想多么落后,他都会萌发出一种“一切从头开始”的向上心理,时时会提醒自己不要犯原来的错误,一定要认真上体育课,对自己的体育学习充满了希望和信心,决定努力改变自我。体育老师要掌握学生的这种心理,为我所用,适时的给予学生鼓励,培养其努力拼搏,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契机二:学生在参加某项体育考试后,成绩不够理想,对于那些本身就很努力练习的学生,如果再加批评,效果只会适得其反,弄不好还会造成厌学情绪。对于该种情况,表扬其优点,如果能够得到当众表扬,他的学习热情将会高涨,自信心也就更足。
教育契机无处不在,只要我们体育教师注意观察,善于分析问题,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总之,只要我们体育教师(不管专职的也好,兼职的也好)勤于动脑、肯于钻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着力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有机渗透于教学过程中,定能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参考文献:
[1]《中国学校体育》,2002年4月刊.
[2]《体育心理学》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一版.
[3]《教育科学》,2001年2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