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提“容错纠错”:中共全面从严治党下的“宽”
2016-12-30
上周闭幕的中共十八届六中全会提出,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宽容干部在工作中特别是改革创新中的失误。这是中共中央首次明确提出“建立容错纠错机制”。
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和它所产生的中央委员会是中共最高领导机关。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
此前,今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曾在政府层面首次提及“容错纠错机制”。
中共党内分析人士说,以研究部署全面从严治党为专题的此次中央全会,首次明确提出“建立容错纠错机制”,旨在鼓励党员干部今后要“时不我待”地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
中共中央党校党建部党的学说史教研室主任吴辉表示,这是“严下的宽”,是中央要求党员干部全面领会全会精神,正确理解全面从严治党的部署,勇于担当、敢于作为、积极创新,绝不能出现畏首畏尾、庸懒无为、消极懈怠、逡巡不前的思想和工作状态。
在汉语语境中,“失误”不同于“错误”,是指主观意愿和出发点、落脚点良好,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因为没有现成的成功经验可循,或者知识能力尚有欠缺,而“无意”出现的过失。
吴辉说,这主要是一种在遵照落实中央决策部署过程中出现的“探索性工作失误”,而不是指偏离中央决策部署擅作主张或者违纪违规违法的“乱作为性错误”。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共确定了总任务、总布局、总目标,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全面从严治党”从而成为了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鲜明主题。六中全会提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在此期间,“全面从严治党”促使党内政治生活状况总体向好,但是,在一些党员干部中也出现了畏首畏尾、庸懒无为、消极懈怠、逡巡不前的状况。
“一些党员干部‘畏惧改革突破,‘畏惧开拓创新,害怕工作出错,害怕承担责任,不作为、慢作为、等待观望的现象有所抬头。”吴辉说。
他表示,此次中央全会首次明确“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就是针对上述现象和问题而提出的一个解决方案。
今年2月,习近平主持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指出,要引导干部树立与全面深化改革相适应的思想作风和担当精神,既鼓励创新、表扬先进,也允许试错、宽容失败,最大限度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全社会形成想改革、敢改革、善改革的良好风尚。
今年中国两会召开前夕,中共中央纪委机关报刊发《为敢于担当者担当》一文,提出鼓励干部“啃硬骨头”,如果为此出现失误或差错,引起“心怀叵测”人的诬陷,组织上要坚定保护,不让“领头羊”成“替罪羊”。
不久,“容错纠错机制”的提法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报告说,“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给改革创新者撑腰鼓劲,让广大干部愿干事、敢干事、能干成事”。
此后,一些地方党委、政府,加大力度进行“容错纠错机制”的试点。
此次召开的中共中央全会进一步将“建立容错纠错机制”上升为全党的主张。全会同时对党的各级组织提出要求,强调“党的各级组织要旗帜鲜明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为敢于负责的干部负责”。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说,“容错纠错”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要准确判定是“探索性失误”还是“乱作为”、“滥作为”。
他说,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格局中提出“建立容错纠错机制”,是中国共产党制度建设科学化的又一个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