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晚抽薹大白菜新品种冬春17号的选育
2016-12-30万文鹏张传玲胡齐益张万萍邓代信李伟祖贵东
万文鹏,张传玲,胡齐益,张万萍,邓代信,李伟,祖贵东
(1.贵州大学农学院,贵阳,550025;2.贵阳市农委;3.威宁县果蔬站)
极晚抽薹大白菜新品种冬春17号的选育
万文鹏1,张传玲2,胡齐益1,张万萍1,邓代信1,李伟1,祖贵东3
(1.贵州大学农学院,贵阳,550025;2.贵阳市农委;3.威宁县果蔬站)
冬春17号是以优CMS1-8-1为母本,自交系优1-7-3为父本配置的极晚抽薹大白菜一代杂种。植株半直立,株型紧凑,株高43 cm,开展度52 cm,叶球中桩合抱,特紧实,单球质量2.5 kg左右,品质优;抗逆性强,特别耐湿抗寒,抗多种病害。在贵州作越冬栽培生长期可延长至145 d以上仍未熟抽薹。丰产稳产,一般每667 m2净菜产量5 000 kg左右,是冬春季节栽培的专用品种。
大白菜;冬春17号;极晚抽薹
云贵高原地区大白菜冬春栽培历史悠久,但20世纪70年代前都是使用晚抽薹的农家品种,针对这些品种存在的缺点,不断改良,先后选育和推广了黄点心2号、优质1号、冬春号系列等品种。但随着推广区域和面积的迅速扩大及良种繁育技术的滞后,大白菜良种供不应求。为丰富大白菜品种,解决晚抽薹大白菜育种难的问题,选育了冬春17号。
1 选育过程
冬春17号的母本是以1993年从法国引进的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FU27为不育源母本,多亲杂交和轮回选择等方法育成的特优选系优1-8-1为父本,通过杂交后连续多代回交转育成的大白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即优CMS1-8-1。其不育株率和不育度皆为100%,不育性很稳定,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点,配合力强,株型中等紧凑、半直立,外叶深绿,叶表起皱,叶片较厚,叶帮青绿,叶球中桩、绿白色,合抱特紧实,单球质量约2.5 kg,抗逆性强,耐湿抗寒,冬性极强,为绿体春化型,抽薹极晚,生活力强,繁种产量高,总体特征特性近于本地长期栽培的名优品种优质1号。
冬春17号的父本是以多亲杂交和轮回选择之后,再按不同的具体形态目标划分集团进行多代混选,最后选优株连续多代自交而成优的自交系1-7-3。该自交系株型中小,近直立,很紧凑,外叶黄绿色,叶片较薄,叶表较平展,叶帮白色,叶球合抱舒心,单球质量约2.0 kg,特别抗寒,很耐阴湿,抗病性强,高抗黑胫病,冬性极强,抽薹极晚,且为绿体春化类型,总体特征特性近于本地长期栽培的冬春1-7号、迟白2号,属典型的耐阴湿生态型。
2006年配置组合,2007-2008年进行越冬栽培品种比较试验,因增产优势极显著,所以2009年开始扩繁种子进行示范栽培,至2012年种子扩繁量猛增,随后示范区域扩大到省外多地;2013-2014年,参加贵州省大白菜越冬栽培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2015年通过了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黔审菜2015002号。
2 选育结果
2.1 丰产性
①品种比较试验 2007-2008年在贵阳蔬菜科技示范中心进行,以贵州越冬栽培主栽培品种之一的迟白2号为对照,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小区面积15 m2,四周设保护行,10月中旬育苗,11月下旬定植,高畦栽培,株行距35 cm×38 cm,翌年3月20日前后采收。结果表明,冬春17号生长势、抗逆性、抗病性、晚抽薹性均明显强于对照;叶球紧实度、单球质量、商品外观等也优于对照;2 a平均净菜产量5 683.8 kg/667 m2,比对照增产33.25%。
②区域试验 2013-2014年参加贵州省大白菜越冬栽培区域试验,对照品种迟白2号,各试点按统一要求,均采用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小区面积8~15 m2,四周设保护行;全部采用晚秋播种育苗,按当地习惯进行越冬栽培管理,翌年春季收获。表1结果表明,冬春17号2 a多点的区试均表现增产,2013年平均产量4 419.6 kg/667 m2,比对照增产30.2%;2014年平均产量4 578.6 kg/667 m2,比对照增产34.8%;2 a平均产量4 499.6 kg/667 m2,比对照平均增产32.52%。
表1 冬春17号区域试验产量结果
表2 冬春17号生产试验产量结果
③生产试验 因参加区域试验前,已在省内外多地进行大面积生产试验示范,故生产试验只选在最有代表性的威宁、贵阳和独山进行。冬春17号和迟白2号各占地面积222 m2,相邻种植,田间管理按当地习惯进行。表2结果表明,冬春17号平均净菜产量5 128.6 kg/667 m2,比对照迟白 2号增产29.4%,和以往的试验示范结果一致。
2.2 晚抽薹性
以贵阳地区为例,大白菜越冬栽培要经历11月至翌年3月的低温冷凉期,各月平均温度分别为11.0、7.3、4.8、7.6、11.4℃,存在很大的先期抽薹风险。区试期间在贵阳做了以下试验观察。
2013-2014年,将引进的12个国内外晚抽薹品种如京春黄、京春娃2号、强势、春夏王等和冬春17号、迟白2号,于10月28日播种育苗,12月8日定植,翌年2月18日观察。结果表明(表3),引进品种全部未熟抽薹,而迟白2号3月15日后陆续抽薹,冬春17号到3月20日后才开始陆续抽薹。
2014年1月21日,将上述引进品种和冬春17号同时播种在小拱棚内,夜间加盖双层塑料薄膜,2月6日起揭膜,以使绿体状态的秧苗接受低温春化考验,3月12日将京春黄、强势和冬春17号定植于露地,4月初观察,结果发现引进品种全部现蕾,随后陆续未熟抽薹,而冬春17号4月20日叶球内才出现较短花薹,比引进品种抽薹期约晚15 d。分析原因,一是绿体状态更有利于冬春17号更快通过春化阶段,二是冬春17号的花芽和花薹分化更缓慢。
2015年,播种育苗与2013-2014年度相同,不同的是:于12月22日将京春黄和冬春17号定植在塑料大棚内,并加盖地膜。结果发现,京春黄提前于1月下旬未熟抽薹,而冬春17号延后于3月中旬开始抽薹,此时京春黄已结荚累累。分析原因主要是京春黄定植前已通过春化阶段,而冬春17号因棚内温度偏高延缓了春化过程,使二者抽薹相差时间加大到40 d以上。
另外,多次将冬春17号及亲本萌动种子放在2~3℃的培养箱内春化处理30~70 d后,再播种在气温15℃以上的试验地,使其正常生长,结果无一株抽薹开花,这说明其为绿化春化类型。
2.3 抗病性
2014年,区试主持单位委托贵州大学农学院对参试品种进行了田间抗病性鉴定。结果(表4)表明,冬春17号对黑胫病表现高抗,对黑斑病表现感病,对霜霉病表现抗病。田间未发生病毒病、软腐病等。
3 特征特性
生长期越冬栽培约150 d,春季栽培约70 d。株型紧凑,半直立,株高约43 cm,开展度52 cm左右,外叶绿色,倒长卵形,叶帮较小、较薄,白绿色,长筒形,叶球中桩,合抱。叶球紧实,单球质量约2.5 kg,品质优。晚抽薹性极强,越冬栽培比京春黄、强势等春白菜品种迟抽薹30 d左右,比迟白2号晚抽薹5~ 7 d。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特抗寒,很耐阴湿,抗多种病害,高抗黑胫病。高产稳产,在贵州越冬栽培,一般667 m2产量约4 500 kg,高者达5 000 kg以上。
4 栽培要点
越冬栽培,宜10月至11月上旬露地育苗,也可小拱棚育苗,出苗后及时分次间苗,以利培育壮苗,幼苗6片真叶时,视天气情况,在11月小阳春时节定植。宜适当密植,株行距约37 cm×37 cm;缓苗后的水肥管理以促为主,严冬时为防冻害,应适当控制肥水。开春后应及时加大肥水管理以促进快速生长,中后期天气转暖,病虫害常较严重,应加强防治;3月中下旬,可陆续收获上市。春季栽培,宜于1月底至2月中旬拱棚育苗,幼苗6片叶时,及时定植,株行距37 cm×37 cm,田间水肥管理一促到底,使其快速生长和结球,注意病虫害防治,4月中下旬陆续收获。
表3 不同品种抽薹早晚比较
表4 大白菜病情指数及抗病性检测结果
5 讨论
大白菜被公认是种子春化类型,在长期的晚抽薹大白菜育种过程中,为解决繁种难的问题及加代繁殖,曾用黄点心2号、优质1号、冬春号系列品种等进行多次萌动种子春化处理,结果无一成功。而用其绿体状态的秧苗进行春化处理很容易成功。对冬春17号及其亲本进行同样的处理,也证明其为绿体春化类型。因此认为以黄点心2号为代表的极晚抽薹大白菜系列品种皆为绿体春化类型。
在大白菜晚抽薹的遗传基础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是强冬性多基因控制,且多认为早抽薹和晚抽薹材料杂交,其F1代为中间偏早,即早抽薹偏显性。长期的晚抽薹育种实践说明,晚抽薹性状虽为多基因控制,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多基因,而是不同作用的多方面,如控制春化作用、花芽分化、花茎分化启动早晚与快慢的,这3个方面是整个发育过程中的3个连接阶段,它们共同作用直接决定抽薹早晚,显然,抽薹早晚也是复合性状,初步分析,至少由3个方面的主效基因控制。大白菜极晚抽薹品种可作反季节栽培以防止未熟抽薹,但不利于其繁种。经多年研究,选育出冬春17号,解决了这一难题。
[1]刘宜生.中国大白菜[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342-359.
[2]万文鹏,张传玲,张渭.晚抽薹大白菜系列品种的选育[J].长江蔬菜,2000(1):36-38.
[3]赵大芹,彭剑涛,文林宏,等.抗寒耐抽薹大白菜新品种黔白8号的选育[J].中国蔬菜,2014(1):54-56.
[4]Wan W P,Zhang W,Lai J.Study of heredity breeding and relevant selection methods of strong Winterness Chinese cabbage[J].Acta Horti,1995,402:233-242.
Breeding of Dongchun No.17 with Extremely Late Bolting Time,a New Chinese Cabbage Cultivar
WAN Wenpeng1,ZHANG Chuanling2,HU Qiyi1,ZHANG Wanping1, DENG Daixin1,LI Wei1,ZU Guidong3
(1.College of Agriculture,Guizhou University,Guiyang 550025;2.Guiyang Agriculture Committee; 3.Weining Fruit and Vegetable Station in Guizhou)
Dongchun No.17,a Chinese cabbage cultivar with extremely late bolting time,is an F1hybrid breeding by excellent CMS 1-8-8 as a female parent and inbred line 1-7-3 as a male parent.The plant is half up-right and compact type.The king-pile of ball is encircled tightly with plant high 54 cm,canopy 45.5 cm and 2.3 kg around per ball.It is better in quality and strong in stress resistance,especially in humidity tolerance,cold resistance and many diseases resistance.The growing period can be prolonged above 145 days under overwintering cultivation in Guizhou.It also has high and stable yield with net production around 5 000 kg/667 m2,and it is suitable for cultivation in spring and winter.
Chinese cabbage;Dongchun No.17;Extremely late bolting
S634.1
A
1001-3547(2016)22-0046-03
10.3865/j.issn.1001-3547.2016.22.017
万文鹏,通信作者,男,教授,长期从事蔬菜遗传育种研究,电话:15885018108,0851-85937588
2016-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