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民网络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反思与优化研究

2016-12-30赵战军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6年1期
关键词:公共政策优化

赵战军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人文社科系,郑州 450015)



公民网络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反思与优化研究

赵战军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人文社科系,郑州 450015)

[摘 要]如今网络平台的兴起,网络参与的开放性、平等性、快捷性都让公共政策的制定机制发生了转变,通过网络平台参与到政府日常管理当中,公民直接成为了政府管理日常事务的主体之一。网络拥有这透明性、公开性、及时性的特征让公民监督功能发挥到了极致,这也让政府管理工作在更加开放、透明的环境下展开,让民众对政府管理工作有了更多的信任与期待。本文通过对公民网络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究公民网络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公民网络;公共政策;优化

1 公民网络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重要性分析

1.1提高了政府管理的效率

以往政府管理的体系与结构呈外在金字塔模式,上层管理人员的人数少于基层人员,但从管理权力的分配上看都是倒金字塔结构,这类直接的垂直控制,直接表现出的问题就是人浮于事、政令不畅。如今网络平台兴起,网络参与的开放性、平等性、快捷性都让公共政策的制定机制发生了转变,“众多主体参与某一政府组织进行管理时,该主体将能得出最全面和最可观的结论,这将最有利于政府改进其活动,并且这样的评价过程可以节约成本。”从这个方面来看,通过对网络民众的意见梳理得出有效的意见数据,这不仅能提高政府办事效率,还是优化政府行政事务的处理模式,因为网络参与有着及时性特点,这从根本上降低了传统政府对管理信息收集、分析整理的时间与精力,提高效率的同时也降低了信息管理的相关费用开支。

1.2改善了政府管理主体与民众的关系

通过网络平台参与到政府日常管理当中,公民直接成为了政府管理日常事务的主体之一。网络平台中公民能更加参与到公共政策的决定,及时了解政府工作的具体状况和流程,“只有真实地了解,才能有中肯的意见。”通过网络提意见的过程也能强化民众的自我主人翁认识。民众通过网络参与政府活动,这改变了以往的基层沟通难得问题,而沟通从单向化、被动化走向了双向化、主动化,通过网络沟通建立基本的信任关系,增进网络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融合,能改善政府管理主体与民众的关系。

2 公民网络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问题

2.1网络参与主体的分层化严重

作为一个能让所有民众参与的公众网络平台,这种参与本身是无差别的、无门槛的,但网络参与的具体情况是并非所有公民都有平等的能力与机会参与到政府管理中。大多数被排除在参与主体之外的原因就是数字技术知识的分化,根据2014年我国网络信息中心报告的数据比较发现,从职业角度分层来看,超过25%的网民群体是中学生群体,而政府工作人员及领导干部的人数占比为0.5%,较上一年度还下降了0.2%;一般企业职工所占比例为10%左右,自由职业者、个体户所占比例为20%,而农业劳动者与务工人员只占到了3.5%与5.5%。从具体的城市与农村结构比例来看,城镇网民人数也大大超过农村地区,因为技术方面与网络知识方面的分层,真正能参与到政府管理的网络民众存在严重的分层。

2.2参与行为的不理性化

网络参与的非市民化、公开化让网民具体参与行为出现非理性化趋势,而网络参与是希望民众理智地表明态度与观点,这对公共管理过程施加的影响才是有效、有序的。网络民众在参与过程中最容易发生无序性、非理性化倾向,网络发言虽有自由,但自由意见也必须有序发表,无序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只会淹没真正的利益诉求的表达,这让公共政策的决策失去有效依据,这主要是因为无序化的干扰让政府将来的管理工作难以找寻有效的调整方向。

2.3网络信息无序化导致盲目决策

任何决策的做出过程都是依赖真实有效的关键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各类型言论与意见充斥着网络,公民参与的意见虽然真实但也存在不稳定性,这让信息选择和决策过程更为复杂。政府管理中因为信息源头的拓展,信息流量不断增加,网络信息的无序化也为政府进行有效的信息选择带来了负担。首先,大量信息可能分解主流意识。网络平台的公开化让以前单一的意见产生了分化,这让多元价值观的竞争更为明显,虽然有些情况是真实的,但代表的只是少数,更有甚者信息失真也让网民对整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产生疑问。其次,大量信息充斥网络,公共管理决策者容易产生“布里丹毛驴效应”,政府决策关系到民众生活所以决策过程需要采集有效的信息,但因为网络信息的极度膨胀,也让决策出现盲目与迟缓现象。

3 公民网络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优化

3.1发展电子政府,加强网络参与互动

我国当今电子政府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我们也需要认识到电子政府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例如,在前年央视新闻中出现的山西大同市政府网站上,政府文件基本查询不到,且基本的政府信息工作公开的年报也不能查询。政府对自身管理工作信息的采集与发布也要及时有效,对于民众所提出的问题要及时反馈。针对需要践行的新政策,政府要在政策出台前做好相关网络引导,特别的是决策前听证会的开展。及时查阅网络的电子信箱,网络平台发现的问题不能只停留在网络,还需要在日常政府的管理工作中得到有效解决。

3.2加强公民网络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意识

作为民众参与政府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之一,网络与其他媒介的区别就是其具有及时、自由、开放、匿名等特点,因为没有真实身份的限制,民众通过网络平台表达的意见也更加真实。如今网络舆论也成为一股新兴的力量,这也让网络阵地受到了极大关注,其他主流媒体也受到网络舆论趋势影响。政府很多部门管理也体现除了政府对网络舆情的关注,例如,“青岛天价大虾”“孙志刚事件”等,民众通过网络平台表达意见与不满,引发各界关注。政府鼓励大众通过网络参与的同时,也希望民众的意见向更深层次发展,民众应从自身真正的利益诉求出发,为管理者与决策者提出有效的建议与意见。

3.3普及网络参与的道德规范与法律

社会中其实存在着一种规范秩序,它是预先决定的,并不取决于个人;它是所有社会成员对社会的一致理解,通过内化(主要是社会成员的社会化)过程,使成员共享这种规范秩序;当社会成员按照规定的规则行事,就可以避免“失范”或“战争”,产生了社会中稳定的事实秩序。这种道德规范能深化到网络参与当中,因为网络参与过程具有匿名特征,这可能导致网络舆情发展的非理性化,网络言论的产生的不良效果需要责任人承担,如果直接将网络责任弱化甚至去掉,将导致网络环境不断恶化,过激言论与恶语相向很难形成有效的意见,更有可能激化矛盾,所以民众网络参与时应遵守相应的道德规范与法律法规,具有相应的责任意识,将自己言论作为推进政府工作有效改善的工具。

3.4有效疏导非理性舆论,促进媒体自我管理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媒体在推进我国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媒体发展本身带有一定的营利性,自身知名度的维持与经济利益的诱导,让不良网络媒体采用煽动性标题、误导性报道等方式吸引读者,赚取高点击率。目前,我国网络媒体发展中出现的这些违背道德的行为,不仅激化了社会矛盾,而且违背和谐社会建设的初衷,需要政府通过网络平台有效疏导非理性舆论,引导网络媒体加强自身管理,明确网络媒体的职责就是维护稳定和谐的网络言论环境,必须坚持网络开放性、党性、内容真实性的原则,网络媒体才能发挥积极作用,推动政府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主要参考文献

[1]胡志英,黄宁,夏建刚.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的影响探讨[J].商业时代,2012(5).

[2]赵玥,许亮.我国“微博问政”的现状、问题及解决策略[J].理论视野,2011(12).

[3]李少文,秦前红.论微博问政的规范化[J].河南社会科学,2011(4).

[4]尹作敬.论中国共产党的经济成就及经验启示[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1(5).

[收稿日期]2015-11-24

[中图分类号]D63;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2-0222-02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2.170

猜你喜欢

公共政策优化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优化思考
一道优化题的几何解法
由“形”启“数”优化运算——以2021年解析几何高考题为例
社会转型时期的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
城市设计中的公共政策偏好理解行为选择
公共政策不能如此势利
公共政策主导 携手抗击慢病
中国目前开展公共政策绩效审计工作的几个难点
浅谈公共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及其对策
基于低碳物流的公路运输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