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与策略
2016-12-30何彬瑞
◎何彬瑞
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与策略
◎何彬瑞
汉语言文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和智慧的结晶,经过五千年的发展和沉淀具有深刻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汉语言的文学形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本文将着重分析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产生的影响,并探究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发展的策略。
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
网络语言是网络信息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的一种新的语言表达形式,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网络语言的应用范围和应用人群越来越广泛,网络语言的特点是简明扼要、方便交流、节省时间、容易理解等,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自由性和互动性。网络语言的兴起逐渐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对汉语言文学有一定的影响和冲击,为了汉语言的传承与发展,我们要正确的使用网络语言,以下是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影响的分析:
网络环境下阅读汉语言文学作品更加便利。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电子阅览室、移动图书馆、数字资源库的开发与建设越来越普遍,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作品的阅读也变得更加方便,一方面网络的信息化、数字化、系统化的发展模式丰富了人们的阅读方式,传统阅读模式中以书刊、报纸、杂志等纸质书籍为主要阅读方式,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当代人们阅读的方式可以通过电脑、手机、平板等电子设备进行,人们阅读的时间、地点、方式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进行选择,灵活多变的阅读方式既能节省时间,又提高了阅读效率。另一方面,传统阅读方式中,很多国外的文学作品大众人群很难接触到,而现在人们可以在互联网上阅读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
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的积极影响。网络语言是网友在聊天、吐槽、评论、留言等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网络语言之所以越来越受欢迎是因为其表达方式能够生动形象、诙谐幽默、言简意赅的表达人们内心的想法和情感。网络语言的使用人群大部分是青年人,青年人与网络接触频繁,且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是网络语言的重要传播和发明者。网络语言的表现形式多样化,通过数字、谐音、缩略词、拼音等形式赋予原有词汇新的内涵和意义,应用于不同语言环境和场合,打破了传统语言结构的组织形式,语言交流上更富有生动性和趣味性,使得语言文化交流得到了迅速发展。如网络语言“脑洞大开”,脑洞是脑补的衍生词,脑洞越大越需要脑补,指头脑中对某些未发生的情节进行想象,也有充分发挥想象力和补充新知识的意思。再如,近几年一直比较流行的网络语言“囧”,在网络上的应用非常广泛,在现实生活中还将其应用到电影作品中,如《一路囧途》、《泰囧》、《港囧》等一系列的囧类题材电影,生动、形象的将人的无奈、尴尬、窘迫表达出来,“囧”字因外形与人的表情很像,还产生了很多网络表情包,不同语言环境下的“囧”字具有不同含义。随着网络语言的发展和迅速流行,汉语言文学教育中也加强了对网络语言的应用,尤其是在作文题材中教师会适当的引入当下流行的网络语言,使教学形式多样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的将网络语言发挥在汉语言文学中,加强汉语言文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的消极影响。网络语言在丰富汉语言文学的同时,也带了一些消极影响。首先,网络语言是在网络环境中形成的,对词汇的创新打破了汉语言文学的标准和规范,甚至一部分网络语言歪曲了汉语言原本的涵义,一些网络语言为了追求新奇,会故意用错别字、谐音字代替,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汉语言文学有着严重的负面影响。同时,也不利于青少年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长期大量的使用和接触网络语言会养成语言表达不准确、不规范的坏习惯。
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发展的策略
网络语言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对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有利也有弊,所以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全面、客观、正确的对待网络语言的应用。首先网络语言也有一定的可取之处,要正确的区分网络语言的利弊,加强网络语言的正确和适当使用,避免因模仿网络用语,改变汉语言文学的规范,尤其是在青少年文化基础学习过程中,更要规范青少年不同场合的语言表达形式,谨慎使用网络语言,以便将二者混淆。其次,摒弃网络语言中负面的、落后的、不规范、低俗的网络用语,避免将网络语言的负面影响带入到生活交流中,随着网络文化的公开性和互动性,人们应该具备分清网络语言使用利弊的慧眼。将这两种方法有效的结合起来,发挥网络语言在汉语言文学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和丰富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实现语言文化的良性循环,同时,加强和扩大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力度,优化学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体系,净化汉语语言环境。
综上所述,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网络语言的形成和传播提供了必要的发展环境,网络语言的创新为汉语言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极大的丰富了汉语言文学表现形式和表达内容上的生动性和多样性,推动汉语言文学走向国际化,与此同时对汉语言文学也起到了一定的冲击作用,打破了汉语言文学的使用规范,所以,必须清晰的认识网络文化对汉语言文学的影响,充分发挥网络语言的积极作用,促进汉语言文学的蓬勃发展。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