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云技术对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影响研究
2016-12-30朱玲玲
朱玲玲
审计与鉴证
大数据、云技术对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影响研究
朱玲玲
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审计监督全覆盖的要求之后,便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针对如何推进政府审计深化改革,逐步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引发了政府以及研究人员积极的思考和探讨。近期,“十三五”规划中对大数据战略的建议预示着在我国大数据时代即将全面到来。大数据和与之相关的云技术,给审计监督全覆盖带来新的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挑战。本文初步分析了在审计计划、审计执行以及审计完成后大数据和云技术对审计思维模式以及审计方法的影响,并针对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给出了相关建议。
审计监督全覆盖大数据云技术
一、审计监督全覆盖、大数据和云技术的内涵及特征
(一)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内涵及特征
围绕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反腐、改革、发展的主题,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指出:“凡是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都要进行审计,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又对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定义和要求进行了扩展和外延,提出:“凡是涉及管理、分配、使用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的部门、单位和个人,都要接受审计、配合审计,不留下监督盲区和死角”。
(二)大数据内涵及特征
2011年5月“大数据”一词首次出现在McKinsey&Company发布的《大数据: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下一个前沿领域》中。目前对大数据的定义尚未统一。本文采用“维基百科”对大数据作出的解释: “大数据是由巨型数据集组成,这些数据集大小常超出人类在可接受时间下的收集、使用、管理和处理能力”。应该注意的是,大数据不仅仅包括结构化的数据,更多的是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例如一些图片、视频还有网页等等。根据著名的“4V”理论,大数据具有Volum(数据量大)、Variety(数据多样性)、Velocity(数据流速大)和 Value(价值密度低)四大特征。
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大数据时代,互联网是政府施政的新平台。单纯依靠政府管理和保护数据的做法会使政府在面对大规模而复杂的数据时应接不暇、不堪重负。而通过电子政务系统,可以实现在线服务,做到权力运作有序、有效、“留痕”,促进政府与民众的沟通互联,提高政府应对各类事件和问题的智能化水平”。可见,大数据已经逐步深入政府管理和决策,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新的驱动力。
(三)云技术的内涵及特征
云技术是指在计算机网络服务范围内将硬件、软件、网络等系列资源集中统一起来,实现数据的计算、处理、储存和共享的一种托管技术,是基于云计算商业模式应用的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整合技术、管理平台技术、应用技术等的总称,可以组成资源池,按需索用,灵活便利。其中,在云技术中,云计算技术是重要支撑。最初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关于云计算的定义是: “云计算是一种按使用量付费的模式,这种模式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网络访问,进入可配置的计算资源共享池(资源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软件、服务等),这些资源能够被快速提供,只需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或与服务供应商进行很少的交互。”。可见,云计算可以将分散的资源集中起来,通过专门软件进行自我管理,无需人为参与。借助于虚拟化技术,用户可以在任意位置使用各种终端按需申请服务,免除很多限制和麻烦,专心于手上的业务。
二、相关文献回顾
目前,有关审计监督全覆盖以及大数据、云技术在审计中的应用都有相对丰富的研究,但结合大数据、云技术来探讨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内容还比较少。针对审计监督全覆盖部分,主要是一些政府机构人员对制度和政策的思考,或者是结合自身实践尝试制定一些具体的审计监督全覆盖实现路径;至于大数据、云技术对审计的影响则主要是从思路、计划、技术等角度展开讨论。
付中伟、黄翠竹(2015)将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实现机制进行了区分,分别从审计对象的横向、审计主客体的纵向、审计权力监督、大数据视角下的“全覆盖”以及审计整体威慑性等几个角度加以分析,试图创建多维度、全方位式的审计监督体系,探讨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具体实现路径,将审计监督全覆盖落实到实处。
徐薇(2015)指出境外国有资产审计空白是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需要考虑的一大问题,缺少了对该部分资产的审计,国家审计实现全覆盖等于是空谈。她提出通过建立三个基础数据库(境外审计人力资源储备库、中央企业境外资产情况数据库、国际财经法律法规数据库)、逐步设立境外国有资产审计试点、探索境外国有资产委托审计等手段拟定审计 “走出去”战略,真正实现国有资产的审计全覆盖。
陈建军、张兵(2015)提出,做好数据式审计与现场审计、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以及社会审计、全面审计与突出重点等“五个相结合”,能够有效促进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目标。
秦荣生(2013)介绍了云计算的定义、特征以及商业模式,结合云计算对资产的确认、收入的分类、成本的计量、会计凭证的合法性以及云会计应用等产生的影响,具体分析了云计算环境下内控评审、平台建设、信息安全和实施审计程序等面临的挑战和应对措施。
牛艳芳(2014)以审计业务流程为主线,结合云技术和审计业务,分析了云审计思维模式的变革、基本业务流程的实现步骤以及整个过程对审计风险产生的影响。
韩强(2015)通过分析大数据背景下审计工作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创新审计技术和方式、审计工具现代化以及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应对办法。还指出了大数据云技术背景下数据式审计的三个发展趋势: 一是应用统计学的思想和方法开展审计数据分析; 二是应用大数据处理技术使审计分析从查询验证型向挖掘型发展; 三是利用大数据分析思维促使审计分析从因果性关系分析向相关性关系分析转变。
三、大数据、云技术对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影响
在大数据和云技术背景下,海量数据、极速运算、信息共享以及深度挖掘等可以提高人们的洞察力和决策力,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贯穿整个审计流程,无论是审计思维模式、审计手段方法都会受到影响。充分利用好大数据和云技术的明显优势,能够有效促进审计监督全覆盖这一目标的尽快实现。
(一)大数据和云技术给审计监督全覆盖带来的机遇
1.审计计划阶段。在审计计划阶段,可以获取并分析政府各部门单位的数据库信息系统中资料信息,结合国家经济发展方向、党委政府政策、民意社情、专家研讨结论等,全面梳理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对象和项目。按照预算单位的风险类型特征以及专项资金项目的用途和重要程度分层次、分类别编制并完善审计项目库,合理分配审计资源,将重点集中在高风险项目和领域;查列并持续更新各部门领导干部的职位权限和工龄清单,除实施离任审计外,还要及时对在任领导定期进行任中审计,严厉防止和打击贪污侵占、严重浪费、效益低下等违纪违法行为;利用云存储以及云计算等技术,集中汇总计划审计监督的项目及信息,使所有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都在审计监督之下,不留盲区和死角。
2.审计执行阶段。在审计执行的过程中,大数据通过改善审计思维模式到审计技术手段,促进实际意义上的审计监督全覆盖。
首先,大数据促进审计模式由阶段性向持续性转变。由于信息技术水平的限制,传统的审计基本都是事后审计或者周期性审计。这种相对滞后的审计模式影响了审计工作的及时性,严重削弱了审计可以达到的预防效果和监督效果;而在大数据技术背景下,审计主体可以通过被审计单位的管理信息系统持续采集相关数据信息,并同步开展风险评估,调整审计计划等活动,实时动态掌握被审计单位的风险和异动,实现对审计对象的全面持续的监督全覆盖,促使审计模式由阶段性向持续性转变,这对于那些对时效性要求较高的政府部门和机构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大数据促使审计方式由抽样审计向总体审计转变。出于成本和效益的考虑,传统的审计方式下,审计人员对具有审计相关性的总体中低于百分之百的项目实施审计程序,并将由此得到的审计结论由样本推测到总体,即所谓的抽样审计。这种由局部推测整体的做法无法准确而全面地获知被审计单位的情况。借助大数据的海量信息和云技术,审计人员能够快速便捷地收集所有需要的信息,再通过云计算技术加工处理生成有效的审计证据,作为出具合理恰当的审计意见的依据。在总体审计模式下,对被审计单位的所有信息进行审计可以完全规避审计抽样风险,降低审计风险。
再者,大数据和云技术促进现场审计向远程审计的形式转变。审计需求和审计资源的不匹配是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面临的最显著的冲突。在传统审计中,审计人员常常不得不亲自前往被审计单位获取并查看库存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账簿和原始凭证等审计证据,同样,开展现金监盘以及存货盘点等活动更是需要耗费大量的审计资源和精力。而在大数据和云技术背景下,各种数字、图片、网页等数据信息依托云储存技术,为审计人员提供互联网共享模式的在线服务。审计人员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通过自己的服务端远程访问被审计单位的数据库系统,极大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远程审计在政府审计的财政、社保、税收等方面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3.审计后期阶段。审计工作完成后,大数据和云技术还可以增强审计的效果。首先,不同于依赖因果关系的传统审计思维,大数据背景下,审计更注重不同数据之间的相关关系。审计人员通过对多维度、多形式甚至是不同领域的海量数据的分析和整理,挖掘出政府财务以及资金项目中一些内在联系和共同发展趋势,并反馈给政府机构,改善其内部管理和控制水平。另外,通过数据之间的相关关系也可以发现一些容易被忽略但存在风险的审计项目,加入并不断完善审计项目库,逐步实现审计监督对象的全覆盖。最后,利用云共享平台,加大审计结果以及奖惩的公开力度和广度,以一带十,惩一儆百,增强审计的威慑力。规范政府资金和项目的管理和运作,从源头上减少违法违纪行为,进一步达到审计监督全覆盖的目的。
(二)大数据和云技术背景下审计监督全覆盖面临的挑战
1.要求审计人员迅速转变思维并具备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面对事态的发展和新事物的到来,能够及时迅速地做出应变才能把握住机遇,引领潮流。政府审计人员由于其身份和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对外界的刺激并不敏感,常常跟不上大数据和云技术的变革,缺乏足够的数据分析处理能力以及计算机操作技巧。
2.数据安全性风险增大。大数据环境下,由于缺乏经验,数据的传输格式和内容等并不规范,加大了审计人员对原始数据的处理成本。另外,云技术在方便数据的储存和传送的同时,往往也让数据拥有者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对数据的管理权和控制权。在目前云服务对大数据的安全性控制力度薄弱的环境下,增加了审计的固有风险。
3.平台搭建跟不上。在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的进程中,要充分发挥大数据和云技术的优势必须依托强大的数据库信息系统和云共享平台。目前政府各部门和机构信息系统基本处于封闭状态,彼此之间未能实现数据共享。同时,由于云技术在我国乃至世界的开发应用时间很短,有能力在云平台进行研发的用户极其有限,相关平台的搭建和完善还远无法满足需求。
4.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不完善。在我国,大数据和云技术尚处于初步阶段,有关的管理监督机制不够成熟,信息系统和平台的安全性问题得不到保障。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并未体现大数据和云技术有关的内容,具体业务的执行缺乏原则性的指引。
四、大数据和云技术在审计监督全覆盖中应用的建议
大数据和云技术是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产物,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对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重大影响。为了及时抓住机遇,充分发挥大数据和云技术在审计应用中的优势,有效促进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实现,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一是加大对信息技术的投入,努力搭建“三平台”,即:审计信息资源平台 、数据分析应用平台、审计项目管理平台。通过这些平台归集分析政府部门和单位的各类数据信息、历史审计资料,汇总所有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管理中的审计疑点和重点,合理支配调用审计资源,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效果。二是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如何有效发挥科技进步的效用,人才是关键。国家应该着重提高审计人员的思维广度和业务水平,除了精通传统的审计执业技能之外,还应该具备数据挖掘分析、计算机操作以及信息技术应用等能力,并保持对外界事物发展变化一定的敏感度。同时,政府审计还可以利用外部审计资源,从社会引进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领域高端人才和审计实务界的精英,打造高水平专业团队。三是加强信息化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建设。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作为大数据和云技术在审计领域的法律支撑;注重数据规范性和安全性问题,严厉打击并制裁非法篡改信息,恶意攻击数据软件系统的行为;制定大数据和云技术环境下的政府审计准则,指引信息化审计的系统流程和具体业务的实施,为审计监督全覆盖营造一个安全、规范、高效的环境。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裴俊红,张青,范义敏. 审计全覆盖实现路径浅议.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1)
2.毛麾民. 浅谈云计算及其发展.技术与市场.2011(10)
3.付忠伟,黄翠竹,张百平,马丽娟. 审计“全覆盖”的工作机制探析.审计研究.2015(3)
4.徐薇. 国家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实现路径研究.审计研究.2015(4)
5.陈建军,张斌. 浙江省审计科研所. 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要做好五个结合.中国审计报.2014.04.23
6.秦荣生. 云计算的发展及其对会计、审计的挑战.当代财经.2013(1)
7.牛艳芳,薛岩,孟祥雨. 云计算环境下的审计业务模式变革研究.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4(4)
8.韩强.大数据背景下开展数据式审计的思考.郑州师范教育.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