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食不光有舌尖 还要有脑子

2016-12-29康荦王娜

北京青年周刊 2016年47期
关键词:店长中餐连锁

康荦+王娜

作为中国最早做美食脱口秀的主持人,诙谐、幽默是那威留给大家最深的印象,从旅游卫视的《那小嘴》到北京电视台的《食全食美》,在那个网络还没有如此发达的年代,那威在电视上侃侃而谈,为大家推荐了一批又一批的美食。很多观众在品味美食、鉴赏美食的同时,也记住了这位外表肥肥的,看起来憨憨厚厚却嘴皮子利索的主持人,并认定他就是美食家。那威却说:“我是内地最早做美食鉴赏秀的主持人,但我其实不是美食家,也不做饭。我的爱好就是说。”不过做美食节目的经历,使得他对美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认识,在涉足影视、主持、餐饮等行业之后,那威回归自己的“老本行”美食领域,创办了脱口秀《餐语餐谋》,通过深度对话中国餐饮行业领军人物的形式,跟大家畅谈中国餐饮的发展问题。《餐语餐谋》缘起于那威发现自己的餐馆经营上总会遇上这样那样的问题,于是他开始思索,那威觉得,中国餐饮应该加入“资本运营”,走入“资本市场”。

Q&A Q=《北京青年》周刊 A=那威

真正的美食都是单一的

Q:你是内地最早做美食鉴赏秀的主持人,谈一下你对“美食”的理解?

A: 其实美食之所以好吃,就在于它是陌生的。你像日本人特别喜欢吃松茸,但它在法国什么都不是,这就是“远香近臭”,所以美食是需要寻找、需要等待、需要隔阂的,那样这个味道才会有记忆。

Q:你说过美食都是单一的,能解释一下你对“单一”的理解吗?

A:我所说的单一指的是做唯一的店,在定点的城市、定点的街道,因为其中涉及传承和味道保持问题,这才是美食真正的味道和诱惑所在。有一种说法“餐饮是为了让各个地区的人都能吃到这样的东西”。我认为这个概念是不对的,其实美食归属于那个时间、那个地点、那个温度、那个人,而且美食不是永恒的。像川菜好吃的原因就在于咸汤寡水,人们翻山越岭好不容易到达四川,都很累,吃点东西是为了补充体力。撒点盐,又能有一种提香的感觉,你自然会觉得好吃,而不是以辣为主。

Q:现在很多美食都是跨地域传播,像我们在广州依然可以吃到烤鸭,对这种现象你怎么看?

A: 对于这种现象,我是比较反对的。因为我认为美食有狭窄的地域性,这样人们才能享受到不同的味道。我觉得美食不一定要大众化,比如现在很多人根本吃不出“孔乙己吃茴香豆”的那个感觉,因为现在的茴香豆都是油炸后工业化储存,而且大家也没有孔乙己当时那种心情,所以吃不出那个味道。美食是需要心情、需要味道的,不然就和吃饭没差别了。

Q:那你都是如何发现美食的呢?

A:美食是需要介绍,需要人口口相传的,但传播的人一定自己吃过。现在大家都互联网搜索后,直接去热搜第一家店,去了后感觉又和预想的不一样。

Q:你觉得问题出在哪里?

A:其实最大的问题就是量多了,人太多。过去卖烤鸭,每天最多能卖100只,现在都按千只卖,这样就变成了工业化生产,这种模式下鸭子的成长也是工业化的成长。以前做臭桂鱼,就真的是等它臭了之后才做,现在都是人工把它弄臭,这样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做餐饮只能维持一个温饱

Q:你说现在的美食都是工业化生产,这是什么意思呢?

A:现在开餐厅的人就是为了赚钱,厨师靠不上,就工业化、标准化生产,所以现在很多餐厅就陷入了矛盾圈,既想赚钱,又想快速赚钱,却失去了对餐饮本身的研究。实际上,基本都是心理变态的人才能把餐厅做好,如果他觉得这个汤不好就会倒掉,选葱一定是选向阳的、最好的。现在开餐厅的人却是该倒的都不倒,还有把九块鱼拼在一起当成松鼠桂鱼来卖的。而且现在会做饭的年轻人越来越少,生产食材的地方也越来越少,都变成了工业化生产,一万棵葱直接运走,根本没工夫挑。

Q:如果按照你说的汤不好就倒掉,那做餐厅还能赚钱吗?

A: 做餐饮只能维持一个温饱,它本身是不挣钱的。只是在旧社会做餐饮比较光鲜:来吃饭的都是有钱人,而且又都在热闹的场所,那个时候吃又是一件奢侈品,做餐饮的人能每天都从事和奢侈品有关的工作,感觉特别有面子。

以前各个地方的美食都是为生存而开,但发展到一定程度大家就变得招摇了,只不过过去的馆子是在一个店上招摇,后来就成为了所谓的名牌,像得月楼、萃华楼、全聚德等,只是他们都是以一种食品为主的名店牌子。

现在很多餐饮企业发展起来以后,就不断地扩充,他的想法特简单:一家店挣5万,一百家店就可以挣500万。但是他并没有考虑到食材、气候和温度的适应问题,厨师的问题等等。

Q:你提到以前的人和现在的人对餐饮有不一样的理解,中西方也有差异吧?

A:对,是不一样的。国外餐厅的发展靠的是厨师,厨师有名,店就有名。再比如,外国人爱吃简餐,中国人又不拒绝,但中餐是中国人爱吃,外国人拒绝,这其中还涉及文化输出的问题。现在的中国餐饮没有魅力,只有味而已。因为现在中国的很多餐饮是繁殖体系,不是传承体系,它最大的问题就是别的血液不能进来。过去农民的想法很简单,那威好,就生小那威,小那威再生一万个小小那威光宗耀祖,这叫繁殖,不是传承,技术上的传承才是真正的传承。

把中餐企业化推广

Q:在你看来,中国的餐饮该如何发展?

A:其实餐饮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多,可做的事情也特别多。比如你是一家小作坊的二代,你可以不去继承父母做菜的手艺,但你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美食鉴赏家、电视节目的美食顾问,或者是食材选择家。再者你英语好,你可以把中国成千上万的菜谱翻译成英文,出一个中国标准菜谱字典。

我创办了一档新的节目叫《餐语餐谋》,我是顾问。我们提出了一个“餐厅资本运营”的概念,打算把餐饮进行企业化推广,让餐饮走入资本市场。以前的餐饮都是传统行业,他们的样子是资本的,但管理依然是作坊式。他们的想法就是开连锁店或加盟店,这种运营模式会出现有的店赚钱,有的店不赚钱的状况,使得餐饮企业陷入一个特别尴尬的境界。

Q:具体解释一下餐厅资本运营。

A:现在餐厅采购食物一般都是在供应商那里买,我们会建议他收购一个生产原材料的工厂,把它变成自己的基地。首先赚自己体系内部的钱,等到大家相信你的品质时,也会来买你的原材料。这样你就在餐厅的基础上分化出了新的企业。这才叫做完整的产业链,而不是一味开连锁。再者说,餐厅那么多员工肯定是要交流的,有交流就会有企业文化,如果能够有人专门做这个,同样可以在解决完自身后对外服务,实现一箭双雕,或者说一箭多雕。

Q:最开始是怎么想到这些的呢?

A:因为我开餐厅的时候就只想着一家一家地开,后来我发现我永远把最好的店长放在最坏的餐厅,最笨的店长放在最好的餐厅,这样就导致最好的餐厅让最笨的店长给弄坏了,然后最坏的餐厅把最好的店长弄走了,但我又不能把笨的店长放在差的餐厅,这就是痛苦。

原因就在于餐厅永远在卖菜这一单一链上赚钱,菜卖不出去就会亏钱。开连锁最大的问题就是五家店只要有两家店做不好,就会影响整体效益,影响整体名声。所以做餐厅的人一定要改变观念,可以开连锁,但一定是跨界连锁、跨界发展。

中国没有国际性企业的原因就在于大家不敢做自己不熟悉的事,不敢把不熟悉的事交给不熟悉的人,这也是国有企业发展中最大的问题。其实资本式是可以发展起来的,也可以让美食餐厅的老板成为资本人士。

Q:现在的餐厅企业对这个理念的接受程度是什么样的?

A:一般回馈的都是企业性行为做餐饮的,就是它本身已经有连锁,有企业了。

Q:那做这个是不是要有基础,要自己先有一个品牌存在?

A:不是,《餐语餐谋》也要帮别人把店做起来。现在我说的是理念问题,大家有一个误解是:它是让你用现有盈利的钱买它,其实你的钱还是你的钱,升值的钱才是真的收入。《餐语餐谋》难在大家对它不理解,认为它是在忽悠,实际上它是在传道,告诉你美食不是开连锁,而是要做好唯一性,把这个做好之后,才有链接出的资本。

Q:《餐语餐谋》中提到的,在中国有先例吗?

A:没有人做过。但是国外有,像麦当劳的房地产做得就特别好,它的店都是自己买的,没有店租,还能升值。

Q:有一种说法是西餐容易做成连锁是因为它步骤特别简单,容易规范化,中餐更为复杂,很难标准化。

A:是,中餐做不了连锁店,只能提出中央厨房概念,而且是可移动式。中餐讲究就近取材,那种坐飞机拿原材料的都是为了招待尊贵的客人,为了得瑟才做的事。像我们满族以前做鲍鱼炖土豆,炖完后我们都把鲍鱼丢掉,只吃土豆,因为鲍鱼是从很远的地方运过来的,不新鲜,只要把味道吸出来就行,所以远方的食材只能提味。

Q:你说的想要推广到国外去是什么?

A:美食梦工厂。有些做法在中国合适,在海外做不了,像有钱人在海外买矿做不了一样,但是开餐厅合适,我们有优秀的团队帮他做,所以餐饮还有一个暗示,就是分享,希望大家都来。不一定是咱们自己开餐馆,也可以是帮他们策划开餐馆,帮他收购。比如某著名的牛排馆,我们可以把它收购。其实还是一个商品,但是我一直强调为美食而做餐厅,不是为餐厅而做美食。

Q:把经验都说出来,不怕同行成为竞争对手吗?

A:不会,因为他们没有储备这种人才。他们储备的就是服务员、店长、采购等,不会储备培训师和公关运营商。中国现在做的都是买卖,想的是怎么少花钱买,多花钱卖,而不是做企业,《餐语餐谋》的目的是要把买卖做成企业,而做企业是需要踏实的心态的。

猜你喜欢

店长中餐连锁
海外中餐繁荣基地齐聚扬州,共商海外中餐发展
以食为“桥”推动中餐文化走向世界
《我啊,走自己的路》迟来的感同身受
专注零售连锁空间打造
库里受伤的连锁效应
布拉格Burrito Loco连锁快餐店
一图自测:优秀店长VS普通店长
河中餐厅
猴店长的烦恼
有壹手——重新定义快修连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