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县域人口与经济集聚时空演变分析

2016-12-29蔡卓杰

地理空间信息 2016年1期
关键词:集中度县域人口

蔡卓杰,卢 远*,华 璀

(1.广西师范学院 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2.广西师范学院 国土与测绘科学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1)

广西县域人口与经济集聚时空演变分析

蔡卓杰1,卢 远1*,华 璀2

(1.广西师范学院 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2.广西师范学院 国土与测绘科学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1)

根据广西89个县域2000年、2010年的人口和GDP数据,计算各县域的人口地理集中度、经济地理集中度和二者的耦合指数,并采用GIS制图技术对广西89个县域的人口集聚和经济集聚的空间格局及2000~2010年空间格局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人口集聚与经济集聚空间格局整体上呈桂东南向桂西北递减的分布格局,但在桂西北和桂中局部有所偏差;人口地理集中度和经济地理集中度的相关性低,且在10 a的变化中有所减小;从10 a变化来看,广西人口与经济的耦合类型主要以经济滞后型和经济落后型为主,经济极化型和人口与经济协调型的县域减少。据此,提出了加快城市化进程、调整产业结构;发挥国家对广西“两区一带”的规划布局优势;合理招商引资,培育具有较强经济聚集能力的区域性经济增长极的政策建议。

人口地理集中度;经济地理集中度;耦合指数;时空演变

揭示广西人口与经济的聚集及耦合类型的分布规律,对广西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文主要研究广西2000~2010年10 a的人口、经济空间格局及演变。人口数据、GDP数据来源于2001~2011年的广西统计年鉴,人口数据为广西各县市年末人口总数;经济数据为各县的GDP数据。在发展的过程中,部分市县的行政区进行了调整,所以2000 年行政区的国土面积统一用2010年统计年鉴的国土面积,并把各个城市的市辖区合并为一个统计单元。行政边界图来源于广西第二次土地调查的行政底图。

1.2 研究方法

1)地理集中度。地理集中度是衡量某一要素在地域上集中程度的指标,既可以反映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又可以反映某一区域在同级区域和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人口地理集中度和经济地理集中度全面考虑了各县域人口总量、经济总量与区域国土面积的因素,是反映人口、经济空间格局的有效指标。

其中,Rpopi、RGDPi分别表示某时段i地区人口地理集中度和经济地理集中度;popi、GDPi、Si分别表示i地区的常住总人口、国内生产总值和国土面积。

2)人口与经济耦合指数。人口与经济耦合指数可以反映人口地理集中度和经济地理集中度存在的耦合特征,本文运用人口集中度与经济集中度的比值来衡量耦合关系,用I表示人口与经济耦合指数。

式中,Rpopi、RGDPi为人口地理集中度和经济地理集中度。

2 广西人口和经济的集聚格局分析

2.1 人口与经济集聚格局

2.1.1 人口地理集中度

人口地理集中度反映人口在整个区域的空间集聚的分布情况。根据式(1)计算广西各县市的人口地理集中度指数,并根据计算值结合ArcGIS中的几何间隔分类法把人口地理集中度分为5个等级,分类值依次为(0,0.676]、(0.676,0.848]、(0.848,1.310]、(1.310,2.553]、(2.553,5.869],结果如图1。由图1可知,① 从格局上看,广西的人口地理集中度呈东南高西北低的地理格局,从桂东南向桂西北呈现明显的梯度级递减。②从集聚程度上看,在桂东南地区人口高度集聚,其中玉林市、贵港市和北海市的集聚最为明显,3市总人口占广西总人口1/4,2000年人口超过百万的县域有5个,而广西人口超过百万的县域仅有9个;2010 年人口超过百万的县域有8个,广西人口超过百万的县域有16个。③从10 a的变化来看,高度集聚地区人口变化不大,五级集聚增加了1个县,四级集聚的县域个数不变,低集聚的地区有所变化,一级集聚从28个县域增加到31个县域,二级集聚从18个县域减少为15个县域。广西城市市区的人口集聚程度变化不大,集聚程度变化最大的是南宁市区,人口集中度指数由2000年三级集聚的1.088变为2010年四级集聚的1.844,人口数量从2000年137.5万变为2010年的258.2万。可知,广西的人口趋于向大城市集中,而偏远的桂西北、桂西南地区县域的人口集聚减弱。

图1 人口地理集中度分布图(审图号:GS(2008)1400号)

2.1.2 经济地理集中度

经济地理集中度反映一个地区经济水平的集中程度。根据式(2)计算广西各个县域的经济地理集中度指数,运用ArcGIS中的几何间隔分类法分为5个等级,级别越高,经济地理集中度越高,反之越低,结果如图2。从图2可知,①从格局上看,广西经济地理集中度主要以湘桂铁路、南昆铁路、黔桂铁路沿线和北部湾经济区分布格局。②从聚集的程度上来看,经济高度集聚在城市市区,经济主要集聚的城市有柳州市区、桂林市区、北海市区、玉林市区;经济低集聚地区主要分布在桂西北、桂西南的县域。③从10 a变化来看,低集聚的县域有所增加,高集聚的县域反而减少,2000~2010年的经济地理集中度整体减小,但市区的经济地理集中度有所增加,尤其是柳州市市区、南宁市市区、防城港市区,其中南宁市区的经济地理集中度增加了128.8%,增幅最大。可以看出,广西经济逐渐向城市区域集聚,县域经济发展缓慢,经济差距逐渐增大。

图2 经济地理集中度分布图(审图号:GS(2008)1400号)

2.2 人口与经济的空间耦合分析

2.2.1 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耦合特征

从宏观上看,广西人口地理集中度和经济地理集中度有一定的关联性和偏差性。关联性体现在人口地理集中度与经济地理集中度具有较强集聚的是柳州市区、桂林市区、玉林市玉州区、北海市区以及桂东南地区的县域;偏差性体现在桂西北部分县域,如百色市右江区、河池市金城江区和南丹县。从2000年和2010年的人口地理集中度和经济地理集中度偏差值来看,人口地理集中度的高值与低值之比为分别为31倍和27倍,经济地理集中度高值与低值之比分别为212倍和215倍。说明广西县域人口地理集中度差异减小,而经济地理集中度的差异扩大,10 a中广西县域的贫富差距变大。为了说明广西人口与经济地理集中度的相关性关系,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分别对2000 年和2010年的人口地理集中度和经济地理集中度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和相关系数分别为:y=2.451x-1.399、R2=0.657和 y= 2.419x-1.364、R2= 0.592,相关系数分别为0.811和0.769,散点图和回归方程如图3。由于R2000>R2010,说明2000年的人口与经济地理集中度的相关性比2010年的相关性强,2000年人口与经济的协调性耦合程度高,而2010年人口与经济的协调性耦合程度低。

图3 人口与经济地理集中度相关性图

2.2.2 人口与经济空间耦合类型

为了进一步说明广西人口地理集中度和经济地理集中度的空间耦合特征,引入人口与空间耦合指数来计算人口与经济空间耦合类型。通过式(3)计算广西人口与经济的耦合指数,并运用ArcGIS中的几何间隔分类法,把广西人口与经济耦合分为5类:经济极化型、经济超前型、经济人口协调型、经济滞后型和经济落后型,结果如图4所示。

从图4可知,①2000年经济极化型的区域有南宁市区、柳州市区、桂林市区、北海市区、东兴市和凭祥市;②经济超前型主要分布在黔桂铁路沿线的柳江县、鹿寨县、宜州市、金城江区、南丹县,桂东北地区的临川县、全州县、兴安县、永福县、平乐县、荔浦县、恭城县、贺州市八步区、钟山县,北部湾经济区的合浦县、防城港市区、上思县、崇左江州区以百色市右江区、田阳县和玉林市玉州区;③经济与人口协调型主要分布在经济超前型的周边,共有28个县域;④经济滞后型分布在南宁市的隆安县、上林县、宾阳县、横县,河池市的天峨县、罗城县、巴马县,百色市的德保县、田林县、西林县,玉林市的博白县、兴业县,梧州市的藤县、岑溪市,来宾市的金秀县、忻城县以及崇左市的大新县和贵港市市区;⑤经济落后型分布在南宁市的马山县,柳州市的融水县、三江县、都安县,贵港市的平南县、桂平市,百色市的靖西县、那坡县、凌云县、乐业县、隆林县,河池市的凤山县、东兰县和崇左市的天等县。

图4 人口与经济空间耦合分布图(审图号:GS(2008)1400号)

经济极化型地区是广西的核心城市区,集政治、工业、旅游、贸易出口的重点城市区;经济超前型主要分布在黔桂铁路沿线,G65高速桂林至贺州段沿线,G72高速桂林至全州段沿线的县域,这些地区矿产、有色金属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经济滞后型主要分布在广西人口较多的县域,人口多,底子薄,经济发展受到制约;经济落后型主要分布在桂西南、桂西北的喀斯特石山区,土地贫瘠,交通不便,经济生产受到限制。

2010年的人口与经济耦合类型的空间格局与2000 年的基本一致,但耦合类型有所转变。①2010年的经济极化型由2000年的7个县域变为6个县域,东兴市、凭祥市由2000年经济极化型转为经济超前型,百色市右江区、防城港市区由2000年的经济超前型转为经济极化型;②经济超前型的县域个数不变,但县域有所改变,鹿寨县、临桂县、龙胜县、梧州市区、天峨县、田东县、来宾市兴宾区、扶绥县由2000年的经济与人口协调型变为经济超前型,全州县、平乐县、恭城县、合浦县、田阳县、贺州市八步区、钟山县由2000年的经济超前型转变为人口与经济协调型,经济超前型主要分布于湘桂铁路来宾市至兴安县段沿线,桂西资源富集区的黔桂走廊(河池)、右江河谷、南(宁)崇(左)经济带;③人口与经济协调型的县域有所减少,由2000年的28个县域变为2010年的22个县域,阳朔县、灌阳县、资源县、苍梧县、蒙山县、平果县、象州县、合山市、宁明县、龙州县的人口与经济耦合类型不变,岑溪市、贵港市市区、德保县、大新县的人口与经济耦合类型由经济滞后型变为经济与人口协调型;④经济滞后型的县域增加,北流市、昭平县、浦北县、容县、陆川县、富川县、武宣县从2000年人口与经济协调型变为经济滞后型,宜州市的人口与经济耦合类型变化最大,从2000年的经济超前型变为经济滞后型,靖西县和隆林县的耦合类型从经济落后型变为经济滞后型;⑤经济落后型由2000年的14个县域增加到2010年的20个县域,灵山县、环江县、大化县从2000年的人口与经济协调型变为经济落后型,上林县、博白县、西林县、罗城县、巴马县由2000年的经济滞后型变为经济落后型。可以看出,除了广西的重点城市区、桂西资源富集区的三大经济带和北部湾经济区的人口与经济耦合指数有所增加外,其他县域的人口与经济耦合指数普遍减小,这说明广西经济的发展落后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程度不高。

3 结 语

广西人口地理集中度和经济地理集中度整体上呈桂东南向桂西北递减的分布格局;但有所偏差,人口地理集中度呈梯度递减的格局比较明显,经济地理集中度主要以城市区向周边地区递减的分布格局。人口地理集中度和经济地理集中度都有向城市聚集的趋势,尤其是向重点城市区集聚态势明显。从相关分析中得出广西2000年人口与经济的协调耦合程度比2010年高,由于2010年经济地理集中度往城市区域倾斜,城市的经济发展迅速,县城的经济发展滞缓。人口地理集中度和经济地理集中有一定的关联性和偏差性,关联性主要体现在城市区和桂东南地区,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比较强;偏差性主要体现在桂西北、桂西南地区,人口地理集中度出现低集聚而经济地理集中度出现高集聚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国家对桂西资源富集区经济带优惠政策的实施。

广西的人口与经济分布不协调的主要原因是经济集聚的同时并未引起人口的相应集聚,导致了地区间的人口与经济差异,为了减小这种不协调性,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使之达到协同发展。①加快城市化进程,调整产业结构,吸引更多人口,经济在城市区域的集聚程度高于人口的集聚,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培育人口密集型经济产业,让更多的人口融入城市化进程;②发挥国家对广西“两区一带”的规划布局优势,推动区域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从人口与经济的耦合类型来看,西江经济带和桂西资源富集区的人口集聚明显落后于经济集聚,经济发展滞后,要充分利用国家对西江经济带和桂西资源富集区的规划布局,加快产业发展,提高人民经济收入;③在广西“两区一带”规划布局的基础上,结合广西特色,合理招商引资,创建产业园区,尤其是桂东南人口密集型区域,要发挥人口优势,提高经济集聚能力,培育具有较强经济聚集能力的区域性经济增长极。

[1] 郭文炯,安祥生,王尚义.山西省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4(4)∶454-458

[2] 刘娜,石培基,李博.甘肃省人口经济空间分异与关联研究[J].干旱区地理,2014,37(1)∶179-187

[3] 魏峰,江永红.安徽省人口空间分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J].西北人口,2013(2)∶79-84

[4] 叶舒静.广东地区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0

[5] 颜佳伟.浙江省人口-经济分布关联性的多尺度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3

[6] 田艳争,赵春雨,苗恩标,等.安徽省人口与经济分布的不平衡性探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5(3)∶265-269

[7] 肖艳秋,杨德刚,唐宏,等.塔里木河流域人口-经济分布不均衡特征分析[J].干旱区地理,2012,35(2)∶309-317

[8] 朱子明,祁新华.基于Moran'I的闽南三角洲空间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9(12)∶1 978-1 980

[9] 周艳,涂建军,卢德彬,等.重庆市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关系及其变化研究[J].经济地理,2011(11)∶1 782-1 785

[10] 钟业喜,陆玉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人口与经济空间耦合研究[J].经济地理,2011(2)∶195-200

[11] 刘训美,苏维词,管冬杰.三峡库区重庆段人口与经济空间耦合分布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5)∶37-43

[12] 孙平军,丁四保,修春亮.北京市人口-经济-空间城市耦合协调性分析[J].城市规划,2012(36)∶38-45

P208

B

1672-4623(2016)01-0013-04

10.3969/j.issn.1672-4623.2016.01.004人口和经济之间的关系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轴心问题[1]。人口和经济的关系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人口增长与经济的关系和人口区域分布与经济的关系两个基本方面。地区人口的分布和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经济的发展对人口分布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而人口分布的合理与否也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人口与经济的空间变化是区域差异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反映区域差异的两个重要指标[2],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3]。当人口增长的数量和速度或人口分布的动态演变适应地区经济发展时,就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反之,则可能会阻碍经济发展[4]。探讨地区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对于一个地区的人口政策、调整人口和生产力布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5]。目前,有关人口分布和经济分布的空间关系的研究成果很多[6-12]。本文主要研究广西2000~2010年的人口与经济的空间格局及演变,

蔡卓杰,硕士,研究方向为遥感与GIS应用。

2014-12-15。

项目来源: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资助项目(210168);广西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4GXNSFAA118293)。(*为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集中度县域人口
《世界人口日》
京津冀县域人口集中度分析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新广告商:广告业周期性在弱化,而集中度在提升 精读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保险公司资本结构、业务集中度与再保险需求研究
煤炭行业未来在提高集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