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世纪玉米生产形势和发展趋势

2016-12-29佟屏亚

种子科技 2016年7期
关键词:粮食面积玉米

佟屏亚

新世纪玉米生产形势和发展趋势

佟屏亚

从20世纪初至今的100多年间,玉米曾长期作为国人果腹的口粮,直至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发展和粮食丰收,玉米才逐步成为转化肉、奶、蛋的畜禽饲料。其间,遭遇宏观决策和育种方向的误导,发展玉米生产经历了曲折的道路。

“要吃肉奶蛋,全靠玉米换”,确立了玉米在主粮中的地位。新世纪初期,中国玉米生产遭遇了历史上少有的波折,种植面积急剧起伏,政府紧急采取措施大抓玉米生产,确立了玉米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玉米生产得以恢复并获得快速发展。2000年玉米面积为0.23亿hm2,总产量1.06亿t;2015年玉米面积达到0.38亿hm2,总产量2.25亿t(水稻0.302亿hm2,总产量2.08亿t;小麦0.322亿hm2,总产量1.30亿t)。玉米擢升为中国“谷物之王”。

1 新世纪初“粮改饲”的深刻教训

笔者一生从事玉米科研工作,亲历数次“粮改饲”种植业结构调整,每次调整都是指向玉米。记忆犹新的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粮食连年增产,出现了玉米“卖粮难”。玉米多了怎么办?在农业学术界盛行“种植业要从‘二元’结构向‘三元’结构转化”的观点。这是个深邃玄奥的文字命题,连农业界人士也要看文章后才明白是怎么回事。通俗地说,就是要把当时全国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种植“二元”结构,调整为粮食作物、饲料作物、经济作物种植“三元”结构,主要措施就是压缩玉米种植面积、扩种饲料作物。具体说就是改种青饲玉米、黑麦草、狼尾草、苜蓿等饲料作物。

“粮改饲”的最大误导在于,把玉米仅仅视为粮食作物,却未意识到玉米是转化肉、蛋、奶的重要饲料作物,在发展畜牧业中居于重要地位。这种观点引起农业学术界的激烈争论。1999年4月,国务院发布《农业部关于当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若干意见》文件,调整种植业从“二元”结构向“三元”结构转化。该文件立即成为全国“压缩玉米种植面积、扩种饲料作物”的动员令。

种植业从“二元”结构向“三元”结构转化,政策出发点是好的,但在科学概念和执行措施上有明显的误导。理想型的“三元”结构要依据社会经济发展、生产力水平以及不同生态条件,因地制宜地逐步实现,在执行中却试图一步到位、一蹴而就,出现了全国盲目地、趋同性地压缩玉米面积。蓦然回首,供作发展畜牧业的重要饲料作物——玉米,其种植面积在各省乃至全国呈现大幅度的下降。

2000年10月20日,中国农学会在湖北省荆州市召开“2000年学术年会”,与会基层代表群情激奋,揭露基层干部强迫命令“一刀切”推进“粮改饲”。笔者从聆听会议代表的发言中举出两例:吉林省梨树县指令大面积减少玉米面积扩种大白菜等蔬菜作物,一时间蔬菜数量大增,运输难、收储失时,大量白菜冻烂在地里;湖北省房县一位农妇在自留地种了几行鲜食玉米“以娱孩稚”,都开始吐丝灌苞了,却被基层干部强行铲掉。种植业结构调整的主体是农民,应该尊重农民意愿,仅靠政府一纸文件会把种植结构调整引向歧途。

21世纪之初,全国玉米生产大滑坡。玉米面积从1999年约0.259亿hm2骤降至2000年的0.23亿hm2,减少约287万hm2(11.0%);总产量从1.28亿t降至1.06亿t,减少2 200万t(17.2%),特别是主产区减幅更大,例如黑龙江省玉米面积从265.2万hm2减至180.1万hm2,减少32.0%;山东省玉米面积从276.8万hm2减至241.4万hm2,减少12.8%。玉米减产导致粮食总产量下降、畜禽饲料供应不足,并延续以后若干年。科技政策误导农业生产,国民付出巨大的行政成本和经济代价。

2 国务院紧急出台政策恢复玉米面积

玉米面积剧减虽然还有其他原因,但政策误导和行政干预是全国玉米面积趋同性骤降的主因,其负面效应持续影响以后五六年,以至新世纪初期出现了全国性玉米供应紧张的局面,最直接的影响是发展畜牧业的饲料。为此,国务院2003年3月紧急出台“三减免、三补贴”,即减免农业税、放开购销市场、提高收购价格等一系列直接的、有力的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特别是取消农业税(农业税俗称“公粮”,一般为常年产量的15.5%),意味着在我国沿袭2 000年之久传统税赋制度的终结。

此外,还实行更直接、更有力的种粮补贴措施,如种粮综合补贴、粮食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特别是从2007年起国家实施粮食临储收购政策,在当时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这项政策对于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起到重要作用,全国玉米种植面积逐年增加,2005年恢复到1999年水平,2010年达到约0.325亿hm2,2015年攀升至0.38亿hm2。

新世纪玉米快速发展得益于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惠农政策,中国粮食“十二连增”被誉为世界粮食生产史上的奇迹。每年国务院“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农业部长的新闻发布会,都要向全国人民高调宣布“粮食N连增”,粮食自给率稳定在98%左右,充分体现了“粮食增产,国泰民安”的政策效应。

应当指出,新世纪以来玉米面积快速增加还有另一个原因——玉米替代大豆。中国为加入世贸组织,在农产品贸易领域关税配额制度方面作出了诸多让步,特别是大豆进口配额制度被废止,没有进口数量限制,关税降至3%。和美洲国家生产的大豆相比,国产大豆凸显出产量低、成本高、含油量低的劣势,使廉价的转基因大豆倾销中国,2000年进口大豆1 042万t,2010年进口5 480万t,2015年进口再增至8 169万t,以致中国大豆种植面积从2005年的约959万hm2断崖式下跌至2015年的650.4万hm2。黑龙江省过去玉米种植区集中在第一和第二积温带,然后逐渐向北推移替代大豆,第三、第四积温带乃至第五积温带都种上玉米了。据统计资料显示,黑龙江省玉米面积从2000年180.1万hm2快速攀升,2010年约达436.9万hm2,2015年再增至746.7万hm2,占全国玉米种植面积的1/5。全国玉米主产区种植面积重新排行:黑龙江>吉林>河北>山东>河南>内蒙古>辽宁。中国玉米产区的演变与发展,是政治、经济、科技和自然条件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3 新世纪玉米增产的主要技术措施

玉米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增加应采取如下主要技术措施。

3.1 高产品种

新世纪的15年中,有4个玉米品种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一是农大108(黄C×178),由中国农业大学许启凤育成,高产稳产、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可春播、可夏播,2002年种植面积273.2万hm2,遍及18个省区,密度4 000~4 500株/667 m2,产量550~600 kg/667 m2。至2015年种植面积保持在21.3万hm2。

二是郑单958(郑58×昌7-2),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堵纯信和荥阳县良种场张发林共同育成。郑单958以耐密、高产、广适优势,迅速从黄淮海地区扩展到东北地区,2010年种植面积达430.5万hm2。该品种有明显的制种优势,产量400~500 kg/667 m2,高产地块可达600 kg/667 m2。

三是掖单13(掖478×丹340),由山东省莱州市农业科学院李登海育成,株型紧凑,适宜密植,被农业部确定为“八五”和“九五”期间重点推广品种,种植面积最多年份达226.5万hm2,首创国内夏玉米产量1096kg/667m2的高产纪录。

四是浚单20(9058×浚92-8),由河南省浚县农业科学研究所程相文团队育成,株型紧凑、果穗均称、稳产性好,主要在黄淮海夏玉米区种植,2010年种植面积攀升至309.3万hm2。

特别指出,有两个外企品种快速扩展。一是先玉335(PH6WC×PH4CV),由铁岭先锋种子研究有限公司育成。先玉335表现高产、稳产、早熟、脱水快,适宜机械收获。2010年全国种植面积204.2万hm2,2015年达到270.7万hm2。二是德美亚系列品种,由KWS公司育成,植株矮健,适宜密植;品质好、脱水快,适宜机收,在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第四积温带种植。2014年德美亚1号种植面积达82万hm2,德美亚2号为15.07万hm2,德美亚3号为20.1万hm2。

3.2 覆膜技术

塑料薄膜在中国农业上应用广泛,但发展最快、面积最大、应用最广、效果最好的要算是覆膜玉米了。在东北、西北地区以及西南高寒冷凉地区,玉米覆膜栽培面积约1 333万hm2,在海拔1 200~3 000 m地区增产显著。例如,黑龙江省从南向北积温逐渐减少,在第四、第五积温带只有70~80 d的生长季,种玉米产量很低或不能成熟,发展玉米覆膜栽培,使玉米种植地区大幅向北推移。又如高寒冷凉的青藏高原,气温偏低、生长季短,仅能采用覆膜栽培玉米。2014年青海玉米种植面积2.7万hm2,西藏0.42万hm2,产量达到460~600kg/667m2。特别是覆膜栽培延长了玉米生长季节,使玉米杂交制种地区大举西迁。西北地区的甘肃、新疆、宁夏玉米制种面积占全国制种面积的3/4以上,制种产量提高1/3,个别品种可增产1倍。

3.3 单粒播种

单粒播种的种子经过精选和分级,要求种子发芽率在95%以上,粒型、粒重一致,按确定的行距和株距,播种1.5~2.0 kg/667 m2,“一穴一粒、一籽一苗”,用种量大幅度减少。节省种子,分布均匀,出苗整齐、株匀苗壮,通风透光良好。由于单粒播种无需间苗和定苗,减少了田间作业,防止了对田间喷施苗前除草剂药层的破坏,保证了除草剂的药效。高质量种子和单粒播种配套技术简化了种植工序,受到农民欢迎,在部分地区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栽培技术。单粒播种如同开启玉米生产现代化的“一把钥匙”,引发了玉米种植方式、栽培技术、种子加工以及育种方向的一系列产业技术变革。

3.4 机械作业

我国玉米全程机械化作业一直进展缓慢,2010年玉米机耕面积占83.5%,机播面积占72.5%,而机收面积仅占16.9%,成为制约玉米生产发展的“瓶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城镇化加速和土地流转,使玉米全程机械化作业进程提速。据农业部资料,2014年全国玉米机收面积0.21亿hm2,占56%以上,机收面积增幅连续5年超过6个百分点,每年新增机收面积超过约267万hm2。

目前全国玉米收获有3种基本方式:一是人工收获果穗晾晒后再脱粒;二是机械收获果穗后再晾晒、脱粒;三是机械直接收获籽粒。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这3种收获方式将同时并存。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及土地流转进程,玉米机收果穗和机收籽粒面积将会占主导地位。

4 玉米高库存再启“粮改饲”新政

粮食丰收,国泰民安。国家为粮食安全付出巨大的政策性投入,农民为玉米增产增收付出艰辛的劳作。截至2015年底,玉米的政策性库存已达2.5亿t,每年付出利息和仓储费用约500亿元,其中存储时间长达3年的玉米有7 000万t,呈现高产量、高库存、高成本、高补贴、高进口的“五高”态势。借用粮食行业比较流行的一句话:“即使全国农民一年不种玉米,仅靠释放这些库存也不会出现粮食供应紧张的局面”。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粮改饲”压缩玉米种植面积,到2015年9月降低玉米临储价格,再到2016年3月宣布玉米“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仅仅1年的时间,玉米这个国家长期呵护的“主粮”跳崖式地一下子沦为粮食市场的滞销品。

2015年11月,农业部发布《关于“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计划2016年压缩玉米面积66.7万hm2,2020年调减玉米333.3万hm2。2016年4月28日,农业部发布《关于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主旨是稳定水稻、小麦等口粮品种,调减库存压力大的玉米。“粮改饲”的目标是逐步建立粮经饲三元结构,发展优质苜蓿、饲用燕麦、黑麦草和饲用油菜等优质饲草饲料。具体到玉米,将扩大青贮玉米1 667万hm2、鲜食玉米100万hm2,还有高赖氨酸玉米、高油玉米和甜糯玉米。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上述玉米品名不具有植物分类学意义,而是依据用途和成分命名的,没有严格的科学标准和鉴别标识,让农业科技界人士如坠五里雾中,更让种粮农民彷徨无措,全国玉米面积很可能出现雪崩式的下滑。

对主粮玉米高库存是顺势疏导呢?还是断源截流呢?应当谨记历史的沉重教训,正确地对待玉米高库存和处理去库存。

首先,政府要树立农民种粮丰收实为国泰民安作出贡献的敬畏,不能把政策性高库存的损失转嫁给农民。要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维护农民利益。

二是,粮食战略储备要增加公开性和透明性,通过社会招标和竞争完成,由政府操作逐步转变为企业托管和政府监管,提高运行效率,降低运行成本。

三是,彻底摒弃“N连增”浮夸作风,改变对待玉米“少了喊、多了砍”的决策思维,关注农业的稳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农民收入增长以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是,建立透明和强化执行粮食储备预警系统,并逐步建立粮食收储数量与价格之间的联动机制;要从全国、全世界角度理性看待玉米生产问题,建立国内相应的快速反应和调控机制,以及应对国际市场投机资本的侵袭。

特别警惕有一种借玉米去库存之机“釜底抽薪”的认识,主张玉米以及小麦、水稻主粮价格完全归由市场调节,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并从国际市场进口廉价的转基因玉米和其他粮食。有专家严正指出:“在转基因跨国公司全球节节败退的时刻,国内外转基因利益集团联手,乘机在中国布局既不增产又有安全隐患的转基因主粮作物,亡国之举也!”中国是一个有14亿人口的大国,如果中国人依靠从国际市场抢购粮食,将造成世界性粮食恐慌和价格暴涨。民以食为天,国人的食物主权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猜你喜欢

粮食面积玉米
珍惜粮食
怎样围面积最大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最大的面积
收玉米啦!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巧用面积法解几何题
我的玉米送给你
我的粮食梦
巧用面积求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