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育种逻辑之与企业家对话

2016-12-29石雷

种子科技 2016年7期
关键词:种业改革企业

石雷

育种逻辑之与企业家对话

石雷

回顾历史,比较世界几十年来玉米育种的演变趋势,寻找根源,我们或许能得到一些启示。我国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的原因不在技术本身,而在于不同历史条件和生产方式下形成的思维方式,约束了育种者的研发行为和管理方式。

1 逻辑

中国传统文化以象形文字和简约灵活的语言结构为基础,历来重视四书五经、诗词歌赋,充分施展了形象思维的艺术魅力,孕育了浪漫主义情怀,却压缩了古代文人的思想空间。传统文化具有稳定社会结构的功能,却是阻碍近代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发展的内生障碍。

非洲国家和美洲印第安至今经济不发达,但创造的音乐、绘画、雕塑、建筑等民间艺术瑰宝给世人留下深刻印象。我国西南地区传承至今的少数民族文化令人赞叹称奇。人们经常被中国古典文化中的书法、绘画、诗词、音乐、服饰和建筑艺术所折服,但在灿烂文化背后隐含的思维方式,却是近代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落伍的原因之一。由于缺少数理化研究,传统文化在教育和日常生活领域都缺少逻辑思维训练。

近代科学和机械知识传入中国不过二三百年的时间,尚不足以改变传统形象思维和塑造科学世界观。笔者认为这是中国近代出不了大科学家和虽有发明却创造不出科学理论的文化背景。水不到,渠不成。多数发展中国家也大体如此。

逻辑要求理论和概念不能自相矛盾,须言行一致、符合情理。育种界的许多现象并不符合逻辑,却也畅通无阻,因为我们有一套“特色思维方式”。植物育种需遵循逻辑思维。遗传和育种的书本知识不难理解,但思维方式却是历史文化熏陶出来的。在育种科学中能够穿针引线、贯穿通盘,建立逻辑关系的主要工具便是数量遗传学,分子育种的基础也是数量遗传学方法。而国内农业教育缺失的恰恰是数学类课程。在建立逻辑思维和接受普世价值观之前,凭着落后文化不可能引领世界科学发展与文明进步的方向。

2 沟壑

不同思维方式阻隔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我们试图扭转玉米育种的理论、方向和技术路线,以挽救玉米育种和种子产业。年轻人和企业转型比较快,但许多体制内专家不理解。除利益驱动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思维方式的差距。年轻人接受笔者的理论,仍需加深理解,并落实到种质改良和创新,在这个过程里,要克服传统思维方式的强力束缚。

育种界流传了一些想当然的“理论”,其实没有科学依据,却支配了大多数育种者。例如高秆、大穗、晚熟、稀植长期误导育种方向和种业技术;对高产的片面追求导致“超级”、“零缺陷”,反而延误了农业经济;杂种优势与产量增益的关系被扭曲,这几年又拼凑出荒谬的“强优势”育种项目;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的关系被颠倒,使生物技术裹足不前,而国家却被“忽悠着”削弱了对常规育种的投入,延误了种业健康发展;部分专家以各种借口反对增加试验密度、缩短生育期和降低籽粒含水量,反对抗逆育种的不着调议论仍然有市场;更有鼓吹“走猫步”和“狗熊掰棒子”必要论者,断定中国永远不能施行pipeline育种……这些扭曲的信条,实则是局部经验被形象思维泛化以后强加给育种者的带着“成功者”光环的谬论,本质上是利益驱动。

上述种种,不但经不起学术推敲,稍作逻辑分析便露出破绽,但在国内育种界却也受到追捧。虽然有历史背景,但根源却是传统思维方式隐含着局限性。

形象思维不是中国特有,而是发展中国家的普遍现象。这是在人类文明和科学知识尚不发达阶段的历史印迹。但与计划经济体制混合,就促成技术倒退。按照“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逻辑,只接受先进技术而不接受先进文化,把自己孤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历史教训,不但激发不出人的创造潜能,还滞缓了产业技术进步。

3 压力

没有压力就找不到方向。修订《种子法》激化了企业之间在品种和品种研发领域的激烈竞争。特别是玉米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的市场化改革及压缩玉米生产面积,给玉米种业叠加压力,诱发了品种替换效应。随着供给侧改革和机械化推进,品种替换将没有倒退余地。企业必须调整育种方向和改变育种的技术路线与种质基础,还必须改革育种管理。育种者须明白,面对的压力来自农民利益驱动的市场需求变化,这是产业升级换代的驱动力,不能因为过去的利益而牵制住了对未来的判断。

试举一例。1年前,有两个品种在东北市场炒得火热,曾经卖到130元/袋,但2016年销售业绩和利润率下滑,来年可能进入平均利润期。经销商抱怨这两个品种虽然高产,但晚熟、轴粗、脱水慢;田间表现穗大整齐,但收获后卖粮时分量上不去,米质差更掉价,这类品种容易出现卖粮难问题。在黄淮海地区也有类似例子。尽管生产转型和品种替换是个缓慢过程,可能需要很长时间,但育种者必须顺应市场变化,敢于面对挑战,才能抢占市场先机。

前些年,笔者曾告诫企业调整育种方向,现如今用不着耳提面命,市场潮流就迫使那些逆流品种退出。育种者和企业突然发现9成以上的审定品种都成了垃圾,他们立刻意识到过去几年错过了市场竞争的最有利时机。现在,尽管育种理论和方向已经明确,但科技人员对育种技术路线还需加深理解和落实到种质创新,并通过育种管理予以保障,仍有许多公司举棋不定。等大家都想明白了,市场“蛋糕”早就被瓜分殆尽。

2016年是市场最艰难的一年。优质企业的生产经营处于微利状态,种业已转为买方市场。种业原本就是披着黄马褂的“鸡肋”,现在变成空架子。未来能够存活的企业,很可能是依靠研发实力和正确的经营定位,从一地“碎骨头渣子”中趟过来。尽管伤痕累累,毕竟奠定了竞争实力。

另一个压力是玉米价格回归市场,农民尚有国家补贴作后盾,而种子生产成本却降不下来。这压缩了企业的盈利空间。中国种业如果不在薄利市场经历一场伤筋动骨的大厮杀,不可能走向成熟。既要改革生产经营,也要改革育种研发管理,这是种业必修课!

土地流转价格居高不下,规模化生产经营和产业竞争力都受到抑制。如此产业环境下,产品竞争愈发激烈。品种必须适应机械化,这是铁律。现在恰逢品种审定制度改革,市场上一下子释放出很多品种(“井喷”),这是因为许多企业对老办法培育的新品种估价过高,使得种业很难实现高位放水,却继续筑高库存“堤坝”,种子产业将继续微利经营。某些企业为了洼地自救,必须面对负利润经营。同时,企业要正确估价自己手中的品种,及早谋划下一步棋局。

品种“井喷”是暂时的,但多数企业却熬不到出头那一天。这使原本就创新活力不足的东北市场雪上加霜。管理部门既要指导种业应对去库存和去产能,还要保护资金链。如果不能赶在“溃坝”之前抢先去掉库存,或完成资本整合与开发新产品,企业将会面临很惨的境地。种子管理部门正在改革新品种试验和审定管理方法,但速度与压力不匹配!改革的障碍对管理部门和科研机构无关紧要,对企业却是致命的。

现在种业去库存压力大。有实力、有抱负的企业对当前种业困局应乐见其成,只是要做好自身防范,控制好生产节奏和保障资金安全!

玉米育种面临的已经不再是理论和技术障碍,也不是资源(资金、人才和种质)约束,而是必须改革研发管理。基于经验的随机育种正让位于产品线的设计育种,这是企业必须做到,也只有企业能够做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这意味着科研机构只有施行科企合作,才能防止边缘化。

现在孟山都的状况不好受,但一直在寻求转型,迎接新挑战,尤其在资源整合方面,起个大早,却赶了晚集;先正达结构失衡,回旋余地小;先锋公司的常规育种实力雄厚、种质基础丰富,竞争力依然强大。这些企业都在重新布局。国内企业要学习跨国公司的战略思维和主动改革的自我创新机制,提升企业的战略规划与竞争能力。

中国种业发展,不宜走“种业+农化”的路径,应探索“粮食+种业+资本”的发展思路。在中国政治词汇中,“粮食”又弱又敏感。在这种背景下,种业的战略地位被人为抬高,种业定位与粮食安全绑在一起,这表明国家重视种业发展。接下来产业政策与发展战略则依靠管理部门和企业的共同努力,推动产业升级换代。科研机构在种业发展中的作用下降,需要重新定位,改革机制,才能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

4 方向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最近30年,公共研究被削弱,成为种业发展的瓶颈。科技体制改革应促进育种成熟技术向产业流动,鼓励科研机构的育种人才到企业去搞育种。这是创新驱动和市场经济条件下育种成熟技术的必然归宿。

技术流动困难还有另一方面原因,即企业的技术需求浮躁和承接能力不足。最近,跨国公司削弱了基础研究。但他们需要的基础性知识和积累通常来自公益性科研机构,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企业的不足。这在产业发展初期尤为重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公益性科研机构的成熟技术应当向企业转移,然后寻求更高层次的基础研究。问题是在种业改革与发展过程中,怎么驾驭这套系统。

个别话语权很重的人士加上不合理的评价体系,阻碍了农业科技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没人能够引导和驾驭公益性研发系统。对此,种企须绕开障碍,认清投资方向,并善于利用外部资源为己所用。企业要相信自主创新并非高不可攀,理论方向和技术路线都已经没有障碍,人才倒是个问题,但必须改革育种研发的管理方式。

引进欧美种质将促进我国玉米育种转型和升级换代,但需要监视大斑病和甘蔗花叶病毒病的流行动态,采取有针对性的育种措施予以防控。在东北地区可能会发生较严重的穗腐病。该病已经从南方扩散到黄淮海,现正蔓延到东北地区。不同地区穗腐病流行的原因可能不一样,这需要植物病理学和遗传学综合研究予以证实。

商业育种pipeline的管理特点是细化分工与整合资源。商业育种不依赖目测选择,而是基于配合力的数据育种。既然机收籽粒被公认是商业育种方向,那么缩短生育期、增加种植密度、降低收获时的含水量,就是育种研发的重点内容与技术环节。测试团队的地位会越来越重要。

缺少合作与分享机制,这对基础研究的影响比较小,但对企业则是严重制约,要求企业必须改革育种研发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几年后,许多公司将被淘汰出局,但有两类公司很抢眼:一类是先锋或Holden式的研发型企业。在实践中,这类企业对一个国家的种业发展至关重要。尽管目前这类企业的生存发展很艰难,但有很强的市场需求。这类公司不需要很多,有几家靠谱的大企业加上一批小型的专业公司便足够。另一类是区域服务型企业,即服务商。这类企业很多,体量都不大,却是种业链条中不可或缺的基础环节,例如基地型公司、销售型公司和测试服务公司等。这类服务商将与研发型企业合作,在服务中保持竞争力。优秀的经销商正在扩充职能,变为研发型企业的外包测试团队。服务型企业还会开展新品种的栽培技术、农药及化肥等方面的研发与推广。

各地区和各产业发展不均衡,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会有一批细化分工和区域化的中小型企业存在。由于资金不足、创新能力弱、市场地位不稳固,他们将越来越依赖上述两类公司。在西南地区,这类中小型企业将会长期存在,并成为当地抗衡跨国公司的重要力量。这些是基础种子公司长期存在的市场基础。

今后,只要有少数企业能够冷静地面对市场需求和种业形势的变化,进行自我改革与创新,这将是中国种业的幸事和未来希望。

企业的演变将彻底改变中国种业面貌。未来商务型公司会越来越专业化,而技术公司则会扩大商业领域,产生新的商业模式。我国种业越来越走向多元化市场,企业是否具备育繁推一体化的条件与形式,已经变得越来越不重要。

公益性机构的基础性研究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而其他专家须放下身段,以商业逻辑重新审势品种选育。农业部种子管理部门主张的玉米品种选育计划,应瞄准未来的市场需求和商业逻辑设计研发任务与组织团队,不宜按照科研系统的方式管理商业育种,否则,内在矛盾将制约企业研发的实际效果。

过去20年,越来越多的科技人员陷入新的脱离实际状态。这是体制内青年科技人员面临的新挑战,更是管理部门面临的政策抉择。

建议企业和管理部门都在历史大维度、国际大格局和最近几十年全球商业育种大趋势下作理性的分析和比较,纵向认识中国的育种经验和横向比较,相信对商业育种会有更多的启示!

猜你喜欢

种业改革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种业名企展示
改革创新(二)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