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作休耕来了,各层面需有效应对
2016-12-29
轮作休耕来了,各层面需有效应对
就像人需要睡眠、汽车需要保养一样,农田也需要休耕。否则,持续的“连轴转”会最终耗尽地力,而地力耗尽则意味着作物绝收,其后果不堪设想。中国南方很多地区一年四季不间断地耕作,导致土地的抗虫、抗病能力明显下降,应如何从技术层面来解决土地过度使用的问题?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就这一问题进行了解答。
通过轮作休耕来提升耕地质量
土地是庄稼之母,是重要的农业要素。地之不存,毛将焉附?我国人口众多,用有限的耕地养活了十几亿的中国人,土地的贡献很大。保护耕地有两条基本原则:第一条是严格地保护数量。习近平总书记讲,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第二条是不断地提升耕地质量。
“在我国农业生产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我们有能力、有机会更多地关注土地问题”,韩长赋表示。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可以通过科技、改善投入品、调结构等措施来缓解土地生产承载的压力;另一方面,要对土地质量下降或者土地污染进行治理。根据点位调查,尽管目前我国重度污染的土地仅占1%左右,但也要很好地进行治理。具体来说,可以通过控制投入品、治理污染土壤及耕地轮作休耕3种措施来缓解土地的压力。
哪里休耕?哪里轮作?国家会给咱补贴!
农业部在《2016年种植业工作要点》中确定,轮作重点在玉米非优势产区,休耕重点在河北地下水漏斗区和南方重金属污染区,先行试点、积累经验、逐步推开。
轮作以粮豆轮作、粮油轮作、粮饲轮作、水旱轮作为主。休耕试点在地下水漏斗区以季节性休耕为主,重点推行“一季休耕、一季雨养”;在重金属污染区推行连年休耕(3年)、隔年休耕和季节休耕。
对于休耕轮作试点区域,将实行补助政策,补助标准是“确保农民收入不减少、生活有保障”。这两年,中央农业政策开始“纠偏”。让过于紧绷的资源休养生息;实现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农业政策的指导方针之一。除开展休耕轮作试点,退耕还林还草规模也将继续扩大。
近期,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国土部等七部委还共同出台了《关于扩大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规模的通知》,明确对符合条件的25°以上陡坡耕地、严重沙化耕地和重要水源地的15~25°坡耕地等处,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据相关部门人士透露,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规模将超过266.7万hm2。
“镰刀弯”是试点,这个地方玉米要少种了
2015年12月26日,在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工作会上,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表示,我国5年内拟调减玉米种植面积333.3万hm2。
余欣荣介绍,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方式取得新进展,但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小麦产需基本平衡,稻谷平衡有余,玉米出现阶段性供大于求,大豆缺口逐年扩大。“粮食作物要巩固提升优势区,适当调减非优势区”,余欣荣介绍。重点是调减东北冷凉区、北方农牧交错区、西北风沙干旱区及西南石漠化区等“镰刀弯”地区的玉米种植面积。到2020年,共调减333.3万hm2,其中2016年力争调减66.7万hm2。调减出的耕地将根据市场需求和农牧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发展青贮玉米、饲草、杂粮杂豆等作物。
“镰刀弯”地区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和畜牧业发展优势区,生态环境脆弱,玉米产量低而不稳。
轮作:你方唱罢我登场;休耕:劳逸结合
轮荒是一种古老的比较原始的农业生产耕作类型。没有固定的耕地,农民便毁林毁草,到处开荒;种地不施肥,种三五年之后,表土流失了,肥力衰退便丢弃撂荒,只能另择土开垦。这种不合理的耕作制度,使地表林草植被种源破坏殆尽,无法恢复,在湿润坡地容易引起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如我国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与自古以来盛行的轮荒耕作制度有密切关系。如今,这种耕作制度主要存在于热带雨林中的低地丘陵地区。
轮作则是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在季节间或年间轮换种植不同的作物或复种组合的一种种植方式,是用地、养地相结合的一种生物学措施。长期以来,中国旱地多采用以禾谷类为主或禾谷类作物、经济作物与豆类作物的轮换,或与绿肥作物的轮换,有的水稻田实行与旱作物轮换种植的水旱轮作。
休耕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种一年作物,第二年停一年,第三年再种。间作套种是指在一块地上按照一定的行、株距和占地的宽窄比例种植几种庄稼。用一句话概括,轮荒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轮作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休耕是“劳逸结合”,间作套种则是“同呼吸、共命运”。
轮作休耕不是减少耕地,也并非废耕、弃耕
轮作休耕不是减少耕地,也并非废耕、弃耕,要从“藏粮于地”的角度出发,稳妥地、有计划地统筹推进。实行土地休耕制度试点后,部分耕地退出耕种范围,势必造成当年粮食生产增长减缓。因此,必须健全完备的中央及地方粮食储备体系。
当然,无论长期过度透支地力还是把休耕等同于弃耕,症结都在于未能认识到轮作休耕与粮食安全的统一关系。休耕的目的是恢复地力以提高土地质量,进而提高单产。而重视粮食安全不等于追求现实的粮食产量增加,而是保护粮食生产能力。
说到底,轮作休耕在我国仍是新生事物,试点地区应在遵循保护粮食产能和保护农民收入的前提下,稳妥探索具体实现途径。由于制度性规定尚未出台,土地休耕的政策原则、对象条件、面积比例、期限和补偿标准等问题亟待探索。
总之,我国国情特殊,耕地轮作休耕制度也较为复杂,既要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又要让土地适当休养生息;既要考虑劳动投入,还要保证农民收入;既要平衡各类农产品供给,还要找准不同区域耕地的症结所在。因此,必须严守耕地红线,科学有序地开展轮作休耕试点;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以农业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为基础,真正实现“藏粮于地”,促进生产生态协调发展。
(来源:农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