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宁转型启示录:广积粮,缓称王
2016-12-29李北辰微信公众号李北辰
李北辰/微信公众号:李北辰
苏宁转型启示录:广积粮,缓称王
李北辰/微信公众号:李北辰
在一些决策者眼中,转型不过是觅得一处开关,轻摁一下,即可蜕变成互联网时代的新玩家。
然而,常识告诉我们,没有这种开关,转型更多时候是在沼泽中的迷惘前行。
与近两年才将“互联网思维”视为“想象中的武器”的企业不同,早在2009年——在苏宁业绩最好的年份,它的“互联网恐惧症”即提前到来。
无论是2013年之前的“+互联网”,还是之后的“互联网+”,苏宁转型之路确实堪称样本。
读完《苏宁为什么赢》一书的最大感觉即是:转型不是几个高管在会议上头脑一热高歌“要不咱们转型吧”就能成功,它更多是在每个关键转折点做出正确决策后自然形成的产物,甚至是摸着石头过河。
当然,如果内部变化可以快于外部变化,无疑能拥有转型的先机,这也是苏宁多年来的策略。
2008年,苏宁第一次系统提出了所谓“沃尔玛+亚马逊”的模式——在那一年,淘宝网成为亚洲最大网上零售商圈,京东则完成了3C产品的全线搭建。
于是2009年成为苏宁互联网革新的启动之年。伴随着电脑和智能手机等硬件的迅猛发展,张近东预感到了人们的消费习惯即将被重新教育,互联网作为基础设施将重新改变传统商业,于是这家仍在光环之下的巨头开始完成不少评论者眼中“拽着自己头发离开地球”的转型,全面拥抱互联网。
在“苏美争霸”时期,当国美正忙于对外收购永乐电器和大中电器,却把配送业务外包给专业物流公司时,张近东就主要做了两件事——实施信息化和夯实物流基础。
当然,转型带来的副作用,譬如前期投入超过利润,承担资本市场的巨大压力,当年也让苏宁遭到了不少质疑声,最具代表性的即是:苏宁对服务、物流、信息化改造的巨大投入,以及完全自建是否值得?
时代从来都是这样,只要你还在成长,并相信转型并非一劳永逸,真正成功前总会遭到质疑,然而只有那些真正的实践者才知道,罗马城从来不是一天建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