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盈余管理方式权衡研究

2016-12-29尹明李春艳

中国注册会计师 2016年5期
关键词:盈余管理层经营

尹明 李春艳

盈余管理方式权衡研究

尹明李春艳

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具有重要经济后果。已有研究表明,盈余管理行为会显著影响上市公司的融资成本、企业业绩、投资效率和交易成本等。现有研究主要关注盈余管理的两种方式——应计项目盈余管理(Accrual Earnings Management)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Real Activities Earnings Management),但鲜有文献考察盈余管理方式的权衡问题。针对不同盈余管理方式的使用范围、操作方式和经济后果,本文拟基于成本视角、序贯视角、难易程度视角三个维度探讨盈余管理方式的权衡问题。

一、应计项目盈余管理

应计项目又称应计未付项目,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和利润分配过程中已经计提而尚未以货币支付的各项目。Healy & Wahlen(1999)认为应计盈余管理是指管理层在编制财务报告时,有目的倾向地运用会计职业判断进行利润操纵,以影响利益相关者的决策。宁亚平(2004)认为应计盈余管理是指在不违反会计准则的情况下,将账面盈余在不同会计年度内进行调整和规划,从而实现某些依赖于盈余的目标。

(一)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的手段

基于权责发生制,经营支出的计提与发放不同,应计项目的支出具有滞后性,因此在财务报表中会产生相应科目,应计项目形成一种较大的资金来源,又是一种无利息负债。应计项目盈余管理体现出以下几种形式:

1.会计估计变更

会计准则,尤其是2006年新会计准则赋予了企业更多的“灵活性”,而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也体现出更加复杂化、多元化。应收账款与其他应收款的坏账计提、产品质量保证金的估计、存货跌价准备的计算等都为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提供了使用空间。在很多方面,准则允许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影响损益的科目进行会计估计,但管理层往往会运用这种“自由裁量权”来操纵盈余利润。

2.会计政策变更

相对于会计估计变更而言,会计政策变更的方法具有天然的劣势:一方面,企业变更会计政策必须在报表附注中进行披露,因此更容易被发现;另外,一贯性原则也制约了会计政策的变动,使得变更会计政策时效性差,因此此种方法缺乏灵活性。但同时,会计政策变更又具有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所无法比拟的特点,即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只能影响当期损益,并且在后期还会“倒转”;而会计政策变更能够对盈余产生长期影响,因此会计政策变适合于较长期间的盈余管理。使用会计政策变更进行盈余管理的管理层也面临一个问题,即需承担政策变更后多个经营年度的经济后果,不能因一时的盈余管理目的而造成后续财务问题的堆积。

3.政府补助调节盈亏

近些年,我国又出现了新的盈余管理方式,即政府补助。陈晓和李静(2001)通过分析上市公司利用地方政府的税率优惠、税收返还及财政补贴以提升业绩的现象发现,如果剔除补贴和地方税收优惠后,1999年有65家配股公司会丧失配股资格,占当年配股公司总数的44%,2000年则有116家公司的配股资格将受到影响,占当年配股公司比率高达62%。实务中存在这样一些企业,比如特殊军工行业或高新技术企业初始经营期间,它们本身经营业绩较低,但利用政府的优惠政策进行盈余管理操纵利润,得以持续经营。

(二)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的特点

1.容易受到关注和质疑

由于操纵应计盈余往往会采取与前期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在财务报表附注中需要进行相关披露,因此较容易受到关注和质疑。在审计过程中,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容易遭到审计人员的否定和不认可,存在被调整的可能性,这样盈余管理存在不能成行的风险。

2.可以改变盈余的时间分布

应计项目盈余管理仅改变盈余的时间分布,若剔除时间价值的影响因素,盈余总额不会变动。根据“应计项目倒转”这一铁的定律,盈余在各年度间此消彼长。例如,固定资产的折旧由“直线法”更改为“双倍余额递减法”,前期会计年度折旧金额较大,而后期会计年度折旧金额较小,但总折旧金额仍为固定资产原值减去残值的金额;又如,将有价证券的减值准备增加,当期损益减少,但当以后会计年度进行有价证券的处置时,所计入损益的盈余恰恰降低了往期计提过的减值准备金额,有价证券持有期间的损益一定,只是被分摊到了不同的会计期间。

3.往往发生在会计期间的期末

由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方法具有执行力较强,起效较快的“立竿见影”式的特点,因此往往管理当局并不急于实施此法,而是在当期财务业绩情况基本确定,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成果”仍未完全达到相关阈值等目的时,作为整个盈余管理计划的补充方法。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方法也应用于股东会、相关部门考核企业绩效时的管理当局的“应急”策略。

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

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是指管理当局为了满足某一盈余阈值而实施的背离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行为,这种行为将有损于企业价值(Roychowdhury,2006)。

(一)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手段

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手段:(1)企业债转股;(2)关联方交易;(3)销售操控;(4)生产操控;(5)费用操控;(6)证券投资、固定资产的购入及清理方式等。其中(3)(4)(5)项是实务中常见的主要手段。

1.企业债转股

作为融资和再融资的两种形式,债务(或债券)融资与股权(或股票)融资对于企业持续经营和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债务融资,特别是长期债务融资所带来的长期、固定、巨额的利息支出往往成为企业扩大规模、生产经营时的负担,同时大额的费用化利息支出即使在税后也会大幅降低财务报告盈余水平和现金流量,这样巨额贷款便成为“鸡肋”,成为管理当局内心的隐忧。债转股能够让企业立即减压,将全部精力投入与生产经营中。债转股的经典案例是1999年国企天津钢管公司(大无缝)债转股,优化资本结构、降低财务风险,挽救了老牌亏损企业,提高了企业盈利水平。

2.关联方交易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披露,严格限定了关联方交易的范围及内容,为了防止管理层利用关联方交易进行盈余管理,并列举了十项关联方交易行为。然而,准则的严格规定不但未起到相应规范作用,反而令企业利用制度的漏洞,管理层操纵利润。现实中,管理层以不在准则规定的十项行为中就无需披露为由,通过关联方交易的非关联化来实现关联企业之间的利益输送,人为提高上市公司的利润水平、进行税务筹划,甚至使盈余符合资本市场的阈值要求,获得市场利益。

3.销售操控

销售操控指企业为了提高当期盈余水平,实行与经营策略不符的促销方式,如降价或者放宽信用条件,以增加当期销售收入。然而,从短期来看,销售需求是一定的,当期销售透支下,期购买需求会导致下一会计期间市场冷淡;而降低信用门槛,必然也会促进销售业绩,但同时应收款项坏账损失比率也将增加,在后期盈余不能转化为现金流,成为“空头支票”。国美和苏宁就是采用了销售操控的经营管理方式,造成销售业绩呈现明显的淡旺季。

4.生产操控

按照变动成本法,产品成本由两部分构成——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同一会计期间内,当期生产的产品按一定的分配方法分担固定成本。当管理层面临调高盈余的压力时,可以通过提高产量来降低当期销售成本,但这样会造成存货积压,销售压力增大,经营风险提高。企业经营违背市场规律,不仅占用了大量资金,使得资金利用效率低下,而且为企业后期经营埋下了定时炸弹。

5.费用操控

企业费用支出中一部分为酌量性费用。可以将酌量性费用定义为完全可以根据管理当局的意志来决定的费用支出,如研发费用,广告及业务宣传费,业务招待费,维修经费等。这些费用通常对当期生产能力影响较小,却会间接影响未来的经营水平及发展能力。为了调高盈余,管理当局往往为追求短期利润,逆向选择,降低酌量性费用,以调增当期利润,但却损失了未来的公司价值。

6.有价证券、固定资产等资产增加与处置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长期资产减值不得转回,这极大地制约了应计项目盈余操纵行为,于是管理层另辟蹊径,将已计提减值准备的长期资产进行终止确认,同时将已计提的减值转销,将持有有价证券或固定资产期间的盈余分摊在多个会计期间,使得计提减值准备的会计期间盈余降低,而处置资产的会计期间盈余增加,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又如,准则规定在持有期间,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不计入当期损益,而是计入所有者权益,当最终处置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时,原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公允价值变动可以转出并计入当期损益。管理者出于盈余管理的目的,为了操纵利润,则可能进行不利于企业经营发展的逆向选择,改变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处置时间,以延后或提早释放留存在所有者权益中的利得或损失。再如,通过加快申请税收返还、税收减免的步伐,将纳税中被占用资金收回;努力拖延拒付应付账款以占用现金流等方式,操纵企业盈余。

(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特点

1.执行阻力小,不易被察觉

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活动变更会计估计和政策需遵守相关会计准则规定不同,实行真实项目盈余管理镶嵌在企业正常经营管理活动中,往往仅需根据企业自身经营情况做出决策,而不会受到会计准则的制约。由于管理层具有掌握一手内部信息的天然优势,使得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在执行之时较为便捷。除非深谙盈余管理动机的管理当局内部意见反对,否则不会受到外部质疑。

2.创造利润增量,承担经济后果

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方式相比,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方式在原有经营利润的基础上创造盈余增量(或减量),所增加(或减少)的利润金额不会有所反弹。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方式会对企业原有经营管理策略和步伐产生冲击,打乱生产经营节奏,增加企业经营风险。从这个角度看,管理层在决策是否采取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方式时,如果没有全面考量,权衡长期利益,避免短视和逆向选择,则会损害企业的长期发展和利益。

3.经常发生在期初或期间

由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需结合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因此对盈余水平不能立即产生实际影响,见效时间需要因企业经营及财务周期而定。如果企业管理层决定采用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方式,则往往在会计年度的初期或中期实施,为财务信息对盈余管理活动留出反应时间,以实现操纵利润的目的。

三、应计项目盈余管理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权衡

盈余管理行为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普遍存在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作为盈余管理的不同方式,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各有特点,迥然不同。从管理层的角度,如何在不损害企业价值的基础上实现盈余管理目标;从投资者和外部利益相关者角度,在分析财务报告时又如何根据不同盈余管理方式的特点来进行甄别;从审计和政策制定者角度,在不同盈余管理活动存在的情况下如何保证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呢?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需合理评价并权衡两种盈余管理方式。本文从以下视角进行分析:

(一)基于成本视角

任何经济活动都存在成本,管理层对于调节盈余水平的活动也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首先,应计项目盈余管理调节企业应计项目的方式一般是在账面处理和相关文件层面实施,主要涉及管理层和财务部门,因此操作成本较低;其次,由于“应计项目倒转”,应计项目在盈余管理之后的会计期间实现时,利润水平会回归实际损益金额,曾经操纵利润的变动数也成为“过眼云烟”,管理层会发现企业真实的绩效水平“平平淡淡才是真”。此时,管理层可能面对新的盈余管理问题,如果选择“拆了东墙补西墙”来继续“滚雪球”,那么将增加盈余管理后盈余水平与真实盈余水平的差异,使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的风险增大。然而,如果针对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的这一特点适当运用,则会获得很好的盈余管理效果。比如,上市公司通过“洗大澡”,调整应计项目,在前期压低利润,而在后期利用“倒转效应”使当期利润增加,以应对资本市场退市机制,这样即使盈余过度“倒转”金额很大也不必担心相应风险,因为企业不会因当期盈余水平过高而承担后果。黄河科技1995年度亏损9432万元,1996年亏损23422万元,每股亏损达到2.10元,公司被ST。若1997年继续亏损,公司股票将被摘牌。1997年,黄河科技果然扭亏为盈,当年获利583万元。1997年的以前年度损益调整6529万元,主要系划转以前年度资产重组中多计的费用等。

第一,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是通过企业真实的经营活动,“切实”改变企业利润,而不只停留在账面处理方面,这势必会造成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应计项目的“操作成本”高,需要包括财务部门等多部门的配合,如果采用债转股、企业合并等方式则需企业、政府、社会的共同推动。第二,由于管理层对于企业真实活动拥有完全信息优势,因此将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合理化较为便捷,面对股东和内外审计的质疑具有主动权,而且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行为一旦实施后,审计和核查对于盈余管理活动调节的利润水平并无影响,因此成功率较高。第三,虽然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对于利润的调节额不会像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活动一样在后期“反弹”,但却会造成后期生产经营活动及状态偏离原状态,甚至增加企业经营风险,对长期企业价值不利,因此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风险成本”高。

因此,管理层在选择盈余管理方式时,应计项目盈余管理适用于短期盈余管理目的,即使以后会计期间利润回转也可以承担,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则应结合企业整体经营活动计划做出合理筹划,并预防抵消在后期发生的盈余管理“副作用”。投资者及外部利益相关者在分析企业财务报告时,应注重看报表附注中对会计估计、会计政策变更的相关内容,提防企业进行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活动;在分析企业经营管理情况时,应结合经济环境、法律政策、同行业表现进行比较,甄别出企业经营管理的异常行为,察觉管理层进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意图,以及此盈余管理活动对企业未来经营活动是否增加风险。政策制定者需要在会计准则中对会计估计、会计政策变更及常见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事项的适用范围做出适当规定,尽量缩小企业管理当局盈余管理的空间。

(二)基于序贯视角

由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立即见效”的特点,往往被用于会计期间末期;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见效”周期需要根据不同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而定,因而往往会被用于会计期间初期,甚至在上一财务期间。例如,世纪星源在1997年年度报告中列报3年以上未设定担保的应收款项1.66亿元暂列入“待处理财产损失”,该金额却于1998年全部转销。

因此,如果企业管理层一整套的盈余管理“组合拳”为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方式“打头阵”,并配合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方式在期中全面出击,而在期末以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方式做补充,则会保证实现盈余管理目标。例如,当盈余水平高于预期盈余水平时,年初管理层在不影响企业绩效的前提下缩减业务招待费、一般办公费的预算;改变各期生产计划,增加产量以降低单位产品分摊的固定成本,降低当期销售成本。在年末,冲回减值准备、 处置固定资产、有价证券等增加利润。

当进行企业价值评估分析财务报告信息时,了解管理当局实行盈余管理的时间规律,有助于报表使用者和审计师对于盈余管理的识别,降低管理层盈余管理后财务信息质量降低而产生的负面影响。

(三)基于难易程度视角

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活动需承担内外部审计、审查的风险,由于会计准则对会计估计、会计政策变更的规定较为严格,加之监管方、投资者、审计师、报表使用者对企业披露的会计政策变更和会计估计十分关注,管理当局实施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存在很多的限制和顾虑;对于不遵守会计规范、会计原则和企业实际情况的会计估计或者会计处理,有可能被监管方建议调整并冲销,而使得管理层无法达到盈余管理的目标,功亏一篑。如1997年,重庆渝钛白借款费用8064万元,应计入财务费用,但被资本化处理,因此,被会计师出具否定审计意见,这也是中国审计师出具的首例否定意见审计报告。

相对而言,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与企业具体的生产经营情况息息相关,由于不同市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经营情况的差异化,外界对于企业的了解并不深入,因此管理层利用天然的内部资源优势操控利润便“得心应手”了。深圳世纪星源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以其拥有的在建楼宇乐华大厦的部分产权,账面净值3061万元,抵所欠建设银行深圳分行债务1.66亿元债务,由此产生1.36亿元债务重组收益。后该公司又以1.66亿元的价格向建设银行购回上述同一资产,并列作固定资产。在企业实施盈余管理活动之时,外界并不能洞察其本质,而在实施之后,除非掌握财务信息的资深审计师,也并不容易看出这两项经济活动的联系。而面对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之后的财务数据,审计师也只能确认并认可。

四、研究结论

盈余管理所出具的财务报告是介于真实性和欺诈性之间的报告,它是一种控制活动,而不是造假。本文认为,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时存在道德风险,如果突破会计准则的限制,过度操纵利润则已经偏离了盈余管理的界限,与盈余舞弊、会计欺诈无异。

盈余管理并不应一味否定,如果采用适当的盈余管理方式,盈余管理有可能成为促进企业良性发展,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完善市场机制的有效方式。而盈余管理对于会计信息真实可靠性的影响,基于实际经营情况的限制,管理当局不可能无限期采取“正面”盈余管理手段,因此,盈余管理对于短期财务报告信息质量的影响是有限的;从宏观来看,盈余管理所影响的会计信息变更是暂时性的。

作为盈余管理的两种方式——应计项目和真实活动,使用范围、操作方式、经济后果均具有各自的特点。本文以资本市场中普遍存在的盈余管理现象为切入点,分析了盈余管理的手段及其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成本视角、序贯视角、难易程度视角的三维度空间的盈余管理方式权衡方法。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 Healy, P. M.,and J. M.Wahlen. A Review of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Literatur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Standards Setting[J]. Accounting Horizons, 1999,13(4):365-383.

2. Roychowdhury S. Earnings management through real activities manipulation[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6,42(3):335~370.

3. Zang A H. Evidence on the Trade-Off between Real Activities Manipulation and Accrual-Based Earnings Management[J]. The Accounting Review, 2012,87(2):675-703.

4. 陈晓,李静. 地方政府财政行为在提升上市公司业绩中的作用探析.会计研究.2001(12)

5. 宁亚平. 盈余管理的定义及其意义研究.会计研究.2004(9)

猜你喜欢

盈余管理层经营
园林一角与位置经营
机构投资者与管理层共同持股存在联合效应吗?——基于企业创新的视角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这样经营让人羡慕的婚姻
关于经常项目盈余的思考
核安全文化对管理层的要求
变争夺战为经营战
黄磊 爱需要好好经营
论管理层收购的立法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