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小康目标下江西城乡居民收入翻番研究
2016-12-29曹光四张启良
■曹光四,张启良
全面小康目标下江西城乡居民收入翻番研究
■曹光四,张启良
本文在归纳“十二五”时期江西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基本特点的基础上,按照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对“十三五”时期居民收入增长面临的形势做了分析展望,对促进江西居民收入提前翻番、同步小康提出建议。
全面小康;居民收入;形势;建议
曹光四(1964-),江西瑞昌人,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张启良(1963-),江西萍乡人,江西省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江西南昌330036)
实现城乡居民收入翻番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十二五”时期,江西着力保持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加大收入分配改革力度,城乡居民收入有较快增加,并呈现五大亮点,为江西在“十三五”实现“提前翻番,同步小康”奠定了坚实基础。展望“十三五”,全省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将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因此,必须着力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做大江西经济发展蛋糕;必须进一步推动收入分配改革,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进一步缩小收入差距;必须多管齐下推动农村居民和贫困人口收入有更快增长。
一、“十二五”江西居民收入增长五大亮点
(一)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提速,实现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十五”以来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明显低于经济增长的状况有所改善。按可比增速比较,“十五”时期居民收入平均增速比经济增速低0.8个百分点,“十一五”时期低2.5个百分点;“十二五”时期低0.4个百分点。按名义增速比较,“十二五”时期全省居民收入增速比经济增速高0.3个百分点。
同时,GDP含金量持续提高,促进了经济发展成果的全民共享。GDP含金量是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的比重,这一指标反映了居民分享经济发展成果和政府重视民生的情况。“十二五”时期,江西GDP含金量不断上升,由2010年的47.3%提高至2015年的50.2%,在全国31个省(市、区)仅次于云南(52.5%)、甘肃(51.5%)、山西和安徽(分别为51.0%),居全国第四位。
(二)职工工资增长提速,为提高居民收入发挥了主要作用
“十二五”时期,全省多次出台机关事业单位工资调整改革政策,加大正常工资增长力度,陆续提高津补贴标准和绩效奖金,带动了机关事业单位及其离退休人员收入较快增长,为城镇居民增收注入了强劲动力。全省职工平均工资增长明显加快,由2010年的29092元增加到2015年的50932元,增长了75.1%;“十二五”时期年均增长11.9%,增速高于全国0.7个百分点。江西职工平均工资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百分比(江西职工平均工资÷全国职工平均工资×100%)由2010年的79.6%提高到2015年的82.1%,提高了2.5个百分点。全省职工平均工资在全国的排位从2010年的30位前移至25位(2014年)。
职工工资增长的提速为城乡居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全省城镇居民收入中,人均工资性收入从“十二五”初的11654元提高到16835元,增长了71.2%;在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中的比重一改长期下降的趋势,工资性收入在可支配收入中的比重从2013年最低的63.3%上升到2015年的63.5%。2015年,工资性收入对总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6.5%。“十二五”时期,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出现,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农民工工资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居民收入中工资性收入持续增长,到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4393元,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的占比从“十二五”初的30%左右提高到39.4%。
(三)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提速,城乡收入差距显著缩小
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明显提速,人均收入水平进入万元级阶段。“十二五”时期,各级政府着力统筹城乡发展,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继续加大了对“三农”的支持力度,逐步提高了多种农业补贴水平,实现了全省粮食生产“十三连丰”和其他农产品产量增长,保持农业、农村经济的持续平稳发展,农户家庭经营收入稳步增长。与此同时,“精准扶贫”助推了农民的增收。在“产业扶贫”、“搬迁扶贫”、“智力扶贫”等多种扶贫方式的作用下,贫困农户得到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都比往年有明显增加,得到的实惠也有相应的提高,有效地转化成了收入,促进农民增收效应明显。继2014年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跨过万元大关后,2015年进一步增加到11139元,比2010年增长(名义,下同)86.1%;“十二五”时期年均增速达到13.2%,分别比“十五”时期(9.0%)和“十一五”时期(12.2%)加快4.2个百分点和1.0个百分点。“十二五”时期,农村居民收入年均增速高于城镇2.1个百分点。
随着农村居民增收步伐的加快,推动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明显缩小。本世纪以来的第一个十年,江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总体呈现持续扩大的势头。城乡收入倍数先后在2003年和2009年达到2.81倍和2.76倍阶段性历史高点。从2010年起,全省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收入倍数由2.67倍缩小到2015年的2.38倍,是本世纪以来江西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一年;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5年为2.73倍),是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小的十大省份之一(在全国排第九位)。
(四)江西居民收入与全国差距缩小,收入水平排位前移
“十二五”时期,江西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0.0%,年均增速达到12.5%,高于全国(11.9%) 0.6个百分点。江西居民收入与全国的差距有所缩小,与全国平均水平的相对百分比(江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由2010年的80.4%提高到83.9%。其中:城镇居民由2010年的81.0%提高到84.9%,绝对差距由最大的低5072元缩小到低4695元;农村居民由2013年的96.7%提高到97.5%,绝对差距由最大的低372元缩小到低283元。2011~2015年,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江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排位从2011年的25位前移至15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排位从2011年的14位前移至12位。
(五)为实现全省居民收入“提前翻番”打下了坚实基础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监测的核心指标,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任务。到2015年,全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按2010年价计算为16558元,按照江西居民收入自身翻一番的目标,已经实现小康目标的80.7%;按照全国平均水平翻一番的目标(25000元,2010年价),已经实现小康目标的66.2%。《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十三五”经济发展年均8.5%的预期目标,如果“十三五”时期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到2018年全省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提前实现翻番;到2020年有望接近全国小康目标。可见,“十二五”时期江西居民收入增长的提速,为全省在“十三五”实现“提前翻番、同步小康”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十三五”城乡居民增收面临的形势
展望“十三五”时期,居民收入能否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将受到以下多个方面的因素的影响。
一是目前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居民收入增速长期高于经济增速面临挑战。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6年上半年的数据显示:全国GDP增速为6.7%,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86元,同比名义增长8.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从数值上看,今年以来,居民收入已经连续两个季度跑“输”GDP。
二是随着工业去产能力度的加大,在短期内对就业将产生一定的影响。当前由于受到去产能政策的影响,传统制造业用工需求明显下降,且短期内无法被新型产业用工需求的增长所弥补,造成失业人数总量增加。今年上半年,全国城市调查失业率有所上升,至5.2%,比2015年高了0.1个百分点。
三是农民增收面临不少制约。由于国内外农产品价格的倒挂,在目前情况下,大宗农产品价格的提升几乎没有多少可能性,农民在农业上的增收可能会进入一个艰难的时期。长期以来外出农民工就业主要集中在建筑业、制造加工业两大领域,目前这两个领域都处在调整时期,外出农民工的数量增长可能陷入停滞。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是农民收入的最基本来源,而这两块现在都面临着很大的压力。
四是农村贫困人口脱贫难度大。“十二五”全省扶贫脱贫取得重大进展,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438万人下降到2015年末的204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2.6%下降到5.7%。展望“十三五”,全省农村贫困人口的数量仍然不小,脱贫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到2015年末,全省已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的人数农村仍多达169万人,城镇达92万多人。到目前为止尚未脱贫的人口主要集中在缺劳动力、患有重大疾病的家庭,尤其是因病致贫现象非常突出,全省因病致贫的户数占总贫困户数的比例达44.4%。在未来不到5年的时间里,江西要实现这些扶贫对象“两不愁、三保障”,在现行扶贫标准下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并成为全国扶贫攻坚的样板区,是全省上下必须面对的一次重大考验与一场攻坚战。
三、实现城乡居民收入提前翻番的建议
(一)着力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做大江西经济发展蛋糕
“十三五”时期,居民收入要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实现“提前翻番”,必须保持全省宏观经济的稳定,坚持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为人民群众生活改善打下更为雄厚的基础。首先,要充分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以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为契机,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新一轮新型城镇化进程;围绕养老、医疗、教育、环境保护等民生项目扩大投资;围绕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用好用足国家部委的各项对口支持政策,加快老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快原中央苏区全面小康步伐;围绕江西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加强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废渣处理项目建设;以推进农业现代化为契机,加快农村水利、科技、交通、互联网信息等农村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打通农村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其次,要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十三五”时期,随着新经济的深入持续发展,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将层出不穷,许多消费增长点将应运而生,如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家政、健康消费;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信息消费;向往自然、注重体验的旅游休闲消费;城市停车及新能源汽车充电的绿色消费;棚户区改造和农村危房改造的住房消费;以提升居民文化素养、建设美好精神家园为目标而不断扩大的教育、文化、体育方面的消费等等;要因势利导让新的消费增长点释放出巨大的消费潜力。第三,要充分发挥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通过把江西经济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搭好“一带一路”顺风车,努力消化过剩产能,着力优化出口结构,推动出口的新一轮较快增长。
总之,确保“十三五”时期保持8.5%以上的经济增长,实现全省经济总量到2020年在全国经济总量中的份额有较明显上升,是促进和保证我省居民收入提前翻番的经济基础。
(二)进一步推动收入分配改革,提高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进一步缩小收入差距
“十三五”时期,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处理好政府、企业、居民三者分配关系,以当前正在进行的供给侧改革为契机,着力推动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要全面落实“营改增”改革政策,实现政府减税、企业让利,提高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适当提高收入个税起征点,减轻工薪阶层负担,增加居民收入;建立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工资与经济发展和物价挂钩的工资增长机制,建立企业职工收入与企业经营绩效挂钩的工资增长机制,根据经济发展和物价的变化相应调整最低工资标准。考虑未来几年人口增长的因素,要适当调整GDP分配结构,使居民收入实际增速达到或超过经济增速,使居民收入在GDP分配中所占的比重有所提高。同时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收入分配调控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橄榄形”分配格局。
(三)多管齐下,推动农村居民和贫困人口收入更快增长
农村居民尤其是贫困人口收入偏低,是江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要下力气推动农村居民和贫困人口收入的更快增长。一是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和农民工市民化步伐,通过逐步减少农村人口的总数量,提高农村人均资源占比,通过家庭经营规模化、集约化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二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上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三是要着力开辟新渠道,促进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更快增长。2015年,在江西全体居民收入中,财产净收入在全部可支配收入中的比重为7.2%(其中农村居民仅为1.7%),显著低于工资性收入(55.9%)、经营净收入(18.1%)和转移性收入(18.9%)的占比;可见财产性收入是江西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一块短板。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市场运行机制,拓展居民金融投资渠道;要深化金融体系改革,加快金融产品创新,更多地推出适合普通投资者的理财产品;要加快农村综合改革步伐,推动农村要素市场的开放与流动,通过农村宅基地、建设用地的置换,促进农村要素流动,让农民获得长期甚至永久的财产性收益。四是集中力量打好脱贫攻坚战,按照《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要求,用活用足中央支持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的特殊政策,推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等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
[1]曹光四,张启良.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变化的新视点[J].金融与经济,2015,(2).
[2]江西省统计局.江西统计年鉴(2016)表1-8、表9-7、表9-12[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
[3]国家统计局.2016年上半年GDP增长6.7% [EB/OL].新华网,2016-07-15.
F127
A
1006-169X(2016)12-005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