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敬爱与萧红小说创作的内容、题材对比
2016-12-29陶格斯
◎陶格斯
姜敬爱与萧红小说创作的内容、题材对比
◎陶格斯
摘要:姜敬爱与萧红各自生活的时代、个人的一些经历和写作的道路都有很大的可比性,她们的小说都很真实地写出了民众的艰苦生活和悲惨命运,她们的人生经历都充满了坎坷,她们在题材的选择上大都以农工题材为主,本文主要从她们小说创作的内容、题材两方面进行对比。
关键词:姜敬爱萧红小说
姜敬爱和萧红都是现代文学史上很有影响力的作家,她们两人在个人生活经历、创作道路和命运结局等方面都非常相似,所以说两人有着很大的可比性。本文将从内容、题材两个方面入手,对姜敬爱和萧红的小说进行对比分析。
一、人民大众的艰苦生活
姜敬爱和萧红在小说创作的过程中都坚持一个原则,即真实。她们创作的小说较为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民众的悲惨生活,并对底层民众的这种遭遇感到不平。下文将以此为切入点,对两位作家的小说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
贫穷是姜敬爱和萧红小说的主要元素之一,这和她们生活的年代有很大的关系。20世纪30年代,朝中社会处于极度贫穷的状态,人们的生活根本就得不到保证,很多人都居住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在姜敬爱的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居住在地窖或者地下室中的人,这是当时朝中社会的真实写照。例如,《母与女》中美丽一家生活在地窖一般的房间中,进入房间中的人仿佛一下子回到了原始社会中。《人间问题》中的金明洙替主人收账,但却见到欠债人一家生活在黑乎乎的屋子里。《黑蛋》中的K老师生活在满是土味儿的地下室中。萧红的小说中也对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环境进行了描述。《看风筝》中刘成的父亲流落乡间,生活在草房里。姜敬爱和萧红创作的小说还有一个共同点,即在描述底层人们恶劣居住环境的同时还刻意描述了上层社会居住的环境,与之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从而更加突显出底层人民的悲惨遭遇。这某种程度上也可以体现出两位作家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对底层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
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朝鲜和中国,还有很多农民因为贫穷而遭受饥饿的煎熬。姜敬爱和萧红的小说中很真实地体现了这一点。在她们的小说中写到,农民们每天都辛辛苦苦地耕地,自己种的粮食自己一点也舍不得吃,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才狠下心来给孩子吃一点。还有的农民吃的都是变了味的,甚至是一些猪狗才吃的食物,根本让人难以下咽。在那种社会之中,生在好人家还能吃饱穿暖,生在穷困人家里只能遭受这种痛苦了,想到这种情况不免让人感到心酸。
姜敬爱的小说中很多穷人都因为没钱看不起病而死去。长篇小说《母与女》中这样写道:二子的妈妈因为家境贫穷,没日没夜地打零工赚钱从而导致患上了消化不良的疾病。看到妈妈病了,孩子半夜去找医生,穿过一片漆黑的松树林,但是医生却因为二子妈妈以前的医药费还没有还上而对此置之不理,导致二子的妈妈就这样死去了。就是因为没钱,这种小病也能使一个人痛苦死去。与姜敬爱一样,萧红的笔下同样也写出了主人公被疾病折磨的痛苦状况,在她的小说《清晨的马路上》中,小林的爸爸咳嗽了一辈子,只因为没钱去买药。其实小说里主人公的死只是当时那个年代穷苦农民的一个现实世界缩影,也表达了作者对人性冷漠的厌恶、反感而又无可奈何的感情思想。
二、题材的选择
由于男人和女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不同,这就使得一般女性的创作只写一些缠绵的爱情故事,以此来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和体会。但是姜敬爱与萧红却不同,她们都在回避像古时候女人那样写爱情题材,而更多的是写底层劳苦大众的艰苦生活。即使她们选择了爱情题材来写文章,一般也不只写爱情,也写出了男女交往过程中女性受到的不公平的待遇。
姜敬爱和萧红在一开始写作的时候都曾涉及过知识分子这一前沿性的题材,但她们都没有太过深入地进行描写,她们对知识分子所持的态度也不同,所以她们在写作时对知识分子描述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她们写作的主要题材还是底层的劳苦大众。
从题材选择上看,两位作家的小说都突出描写了农民工题材,尤其是那些底层劳动人们的贫困状况,并批判了人性的弱点。
姜敬爱与萧红的小说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不同之处主要是姜敬爱写作时注重有头有尾,将人物形象以故事的形式完整地描述出来,而萧红写作时一般采用散文式的写作风格。她们都是根据当时社会的现状和亲身经历进行小说创作的。在她们的小说中描绘了底层人民的艰苦生活,尤其是底层女性的艰苦生活,揭示了人情的冷漠,同时也写出了人们顽强的生命意识,这使她们小说主旨和立意在同代小说中高于其他作家的小说作品。
参考文献:
[1]刘艳萍.姜敬爱与萧红小说的叙事结构艺术[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8(03).
[2]梁旭.浅析萧红与姜敬爱小说的散文化倾向[J].学理论,2014(29).
[3]梁旭.论萧红和姜敬爱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以《生死场》和《人间问题》为例[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4(07).
(责任编辑王曦)
作者简介:(陶格斯,女,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2014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