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策略研究

2016-12-29王晓军

金融经济 2016年24期
关键词:供给院校区域

王晓军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商学院,湖南 娄底 417000)

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策略研究

王晓军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商学院,湖南 娄底 417000)

立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探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地方本科院校构筑区域核心竞争力实现转型发展的现实选择。地方本科院校作为区域高素质人才、科技创新、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的重要供给主体,其供给侧改革就是要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改革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供给的精准性;对接当地产业产品开展科技创新,提高科研供给的有效性;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开展社会服务,提高服务供给的引领性。

地方本科院校;区域经济发展;供给侧改革

一、问题的提出

高等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国内外众多研究成果表明: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丹尼森指出受教育程度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1],高等教育可以为区域经济建设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高校的知识溢出会对区域内高层次的创新活动产生积极影响,并促使企业增加创新活动,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2][3];高校的研发活动可以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创建和产业的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和地区就业产生积极作用[4][5];高校师生通过消费可以带动周边商业、文化娱乐、房地产、旅游、饮食业等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并相应增加就业[6]。地方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大结果,其区域性特点决定了地方本科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实际需要开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通过服务地方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然而,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急速推进的过程中,办学模式趋同、专业设置不合理、人才培养质量不高、服务经济社会意识不强、科技成果少、与地方产业融合性差等[7],越来越成为制约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和自身发展的重要障碍。究其原因,既有来自政府的管理体制机制不畅等因素,也有来自企业和社会的支持不足等因素,更有地方本科院校自身的办学理念、服务意识和能力等方面的问题[8]。2015年11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出台《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从指导思想、基本思路、主要任务、配套政策和推进机制等四个层面,为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改革指明了方向和实现路径。因此,地方本科院校立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充分考虑结合当地地缘(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优势)和产业优势(特点)[9],切实转变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人才供给、科技研发和社会服务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是响应国家政策的需要,更是地方本科院校构筑区域核心竞争力的现实选择。

二、地方本科院校在区域经济中的供给主体地位

自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1次会议和亚太经合组织APEC 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两次强调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后,供给侧改革成为我国各界普遍关注的热词。从教育的供给侧来看,政府、教育管理者、从事教育研究的学者、教师和学校共同组成教育的供给方,他们为需求方——学生,提供教育资源。其中,学校包括其教师和学者,是供给侧的重要主体和实施方,而政府和教育管理者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上拥有话语权。地方本科院校作为当地高等教育的主要供给方,在高素质人才培养、科技研发与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着供给主体作用,同时,其供给结构和供给行为受到政府的管理和约束。

(一)地方本科院校是区域高素质人才的主要供给主体

高校作为供给方,供给社会的主要产品是人才。地方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产生的区域性新建本科院校,是区域高等教育资源的主要聚集地,也是该区域人口获得高等教育的主要渠道,是提升区域人口素质、增加区域人力资本存量的最直接供给主体。地方本科院校应首先满足区域人口的教育需求,以及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地方本科院校应合理设置专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二)地方本科院校以其独特的资源优势成为区域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

地方本科院校聚集了当地优秀的科研人员、科研团队和科技创新平台,是当地科研资源的聚集地,理应成为区域科技创新的重要供给主体。科技创新一般来源于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相较而言,高校科技创新具有“投入少,产出高”的特点。实证研究表明,高校凭借其独特的资源优势,其研发支出效率是非高校科研机构的4.51倍,高校科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约为14.65%[10]。另一方面,高校研发活动多以应用研究为主,侧重面向市场和社会需求开展研究,并通过产学研、校企合作、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学科技园等渠道和方式进行科技成果转化[11],从而直接带动地区产业创新和企业发展。同时,高校研发活动通过知识溢出效益带动私营部门的研发活动,从而间接推动区域经济增长。

(三)地方本科院校在区域文化传承和技术推广等社会服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主体作用

地方本科院校作为地方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地方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在引领地方文化发展方面,肩负着神圣而崇高的时代使命和历史责任[12]。地方本科院校通过充分发挥人才和技术优势,围绕地域文化特点,加强区域文化研究,汲取地域文化营养,通过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实现对区域文化的继承、传播、发扬和创新,承担着重塑地方文化理念、弘扬地方文化精神的重任。同时,地方本科院校作为区域性人才和知识的高地,应该在社区科普宣传、技术推广等社会服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供给侧改革策略

地方本科院校要更好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必须在供给端发力,包括国家法律和政策供给保障、政府和企业的支持保障,以及地方本科院校的供给改革。对于地方本科院校供给端而言,供给侧改革就是要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改革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供给的精准性;对接当地产业产品开展科技创新,提高科研供给的有效性;立足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需要开展社会服务,提高服务供给的引领性。

(一)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改革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供给的精准性

地方本科院校要成为区域人才供给主体,就必须以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地缘优势,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的现实需要,改革人才培养体系以推动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精准供给。

首先,地方本科院校应有精准的办学定位。地方高校的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可靠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一特殊属性决定了地方本科院校应立足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以培养适应地方经济产业多样化及产业结构优化所需的应用技术性人才为主。

其次,学科专业设置要重地方特色。地方本科院校要结合地方实际和自身基础,瞄准地方地缘优势、资源优势、产业特色及其发展趋势,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围绕区域产业链设置和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打造契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特色专业群,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链的对接,增强学科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和产业布局的结合度和匹配度,精准培养地方经济建设急需专业人才。为此,地方本科院校应做好当地产业发展人才需求调研,及时跟踪当地人才需求变化,适时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提高学科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增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对当地经济社会的适应性。

第三,人才培养模式要多样化。地方本科院校要切实研究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新需求,合理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满足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的独具地方特色、行业特色和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只有当许多课程是根据当地经济发展需要开设和许多学生留在当地劳动力市场时,大学知识对当地经济产生的影响才是最大的[13]。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上应充分调研,征求行业企业意见,探索校企合作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开设校企合作课程,把大学的专业知识学习和行业企业的实践技能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提高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适应“双创”人才培养的需要,地方本科院校应进一步完善学分制,提供丰富多样的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和灵活而富有弹性的教育服务模式,允许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创业,切实提高教育供给的实效性。

(二)对接当地产业产品强化科技创新,提高科研供给的有效性

地方本科院校是区域主要的人才和智力资源聚集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与重点本科院校相比较而言,地方本科院校受其科研人员素质和科研条件制约,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领域不具优势,其科研面向应主要集中于当地产业发展和产品创新中的应用性研究。

首先,地方本科院校应准确把握地方重点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和趋势。立足于地方产业特色和特有资源调整学科布局,组建科研团队,搭建学科创新平台,积极开展校地、校企协同创新,培育具有地方特点的优势学科群,使学科建设真正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学科建设是高校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基础,地方本科院校只有围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依托区域资源与产业需求调整布局和优化学科,才能既为学科建设找到方向,又能促进区域经济产业发展,从而切实发挥地方本科院校在区域经济社会中的科技创新支撑作用。

其次,地方本科院校应加强与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的联系。紧密结合学校实际和地方需求,以解决地方经济发展实际问题为导向,创办新型科研团队,搭建科研服务平台体系,采取校企合作等多种方式开展协同创新研究和技术咨询,使科研成果更接地气更有针对性。统计表明:国家科技奖的获奖者,超过半数以上来自大学,这说明大学在传承知识、保存知识、创新知识方面有巨大的优势[14]。地方本科院校可以考虑和当地行业企业科研人员共同组成科技创新团队,针对行业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开展研发创新,使学校科研成果更加贴近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创新知识转换为生产力。地方本科院校应主动与企业、地方政府共同建立产学研合作研究基地,积极参与科技攻关和项目研发等各类科研课题,将科研优势转化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实现学校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第三,地方本科院校应创新体制机制,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和氛围。在项目申报上,给予结合当地行业企业开展研究的项目优先立项,引导科技研发与当地产业发展和产品创新相结合,使科研成果能直接服务于经济发展;在科研成果评价上,将现行的行政性对科研成果的等级评价制,转化为由市场运作为主、效率贡献优先的审验制[10],适当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的考核权重,对直接服务经济社会并产生明显效益的科研项目和决策咨询课题,要加大科研奖励力度;创新科研人员柔性管理体制,创造人才合理流动的条件和氛围,鼓励不同学科团队成员之间、校企之间、校地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鼓励科研人员到地方和企业挂职兼职,打破学科界限,深化协同创新,提高地方本科院校科技成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立足地方需求开展社会服务,提高服务供给的引领性

服务社会是高校存在的价值基础。地方本科院校是为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设立的,立足于地方经济社会服务应成为地方本科院校的本职职责和重要使命。地方本科院校应把自身发展放在所处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环境下来定位,只有积极融入地方发展,对接地方需求,面向地方开展教育培训、科技服务、信息传播、新产品开发等服务,建立高校与地方之间的密切互动关系,才有生存空间,才能办出特色。

首先,地方本科院校应转变观念,强化社会服务意识,通过主动服务社会来赢得地方社会的支持。地方本科院校要明确服务社会的宗旨,针对当地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结合社会生产难题来开展相关的科研工作。

其次,地方本科院校要着重建立与地方的沟通联系,明确服务社会的宗旨和范围。目前制约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的重要因素是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和企业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不够,一方面,地方政府和企业对地方高校的学科专业、科研面向和能力缺乏了解,项目合作首先想到的是寻求重点大学的支持;另一方面,地方高校对地方政府和企业的需求缺乏了解,科研成果不接地气,转化难。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应建立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沟通联系机制,面向区域广泛征集服务需求和难题,利用人力资源、智力资源和信息技术优势搭建校地对接平台,最大限度满足地方政府和企业需求。

第三,地方本科院校应创新服务社会的途径和方式,传承和引领区域文化。地方本科院校作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囊,要为政府部门科学决策建言献策,为企业科技攻关提供技术咨询,为基层农村科技推广做好咨询服务。除此之外,地方本科院校还应该积极参与当地社区公共活动,以社区志愿者服务、社团活动进社区、暑期“三下乡”活动进社区、校园文艺进社区等多种形式弘扬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地方传承和创新区域文化,打造地方特色文化,更好发挥高校价值创造和文化引领作用。

总之,地方本科院校要充分提高对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解和认识,紧密跟踪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人才需求、科技需求和社会服务需求的最新动态及其发展趋势,高度重视人才供给、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地域特色和适应性,使地方本科院校能在满足区域经济结构调整需要的基础上实现高等教育转型发展。

[1] E.F.DENISON.Why Growth Rates Differ?[M].Washington D.C. Bookings Institution, 1967.

[2] MARYANN P.FELDMAN.The New Economic of Innovation,Spillovers and Agglomeration:A Review ofEmpirical Studies[J].Economic of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y,1999,22(8):5-25.

[3] FISCHER M.Measuring the Quality of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A Knowledge Production Function Approach[J].International Regional Science Review,2001,8(25):234-245.

[4] KIM JINYOUNG,MARSCHKE GERALD.Labor Mobility of Scientists,Technological Diffusion,and the Firm’s Patenting Decision[J].The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2005(4):32-43.

[5] 赵文红,刘丽兰.大学研发对高新企业创建和就业增长的影响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9(3):374-380.

[6] 冯士芹.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研究[J]. 邢台学院学报,2012,27(3):139-141.

[7] 方艳红.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以山东省为例[D].山东经济学院,2010.

[8] 郑航行.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J].新经济,2014(20):27-28.

[9] 郭连军.地方普通高校发展的比较优势[J].辽宁教育研究,2005(9):12-14..

[10] 韩雪峰,金丽.高校科技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率的实证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2014,35(1):98-104.

[11] 范旭.高校应为创新驱动提供基础支撑注重发挥基础研究优势[N].人民日报,2015-10-28(7).

[12] 王清义.高校应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转型[N].河南日报,2015-04-10(3).

[13] 王长喜.湖南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

[14] 铁铮.如何实现大学“供给侧改革”[J].北京教育(高教),2016(3):6.

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经济转型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研究”(XJK013CJG011)、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教改项目:“协同创新理念下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策略研究”(RKJGZ1310)、“基于校企合作平台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RKXYJGZ1503)。

猜你喜欢

供给院校区域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