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与中国地缘政治经济战略的重构

2016-12-29孙嘉敏

金融经济 2016年24期
关键词:政治经济一带一带一路

孙嘉敏

(西北大学,陕西 西安 710027)

“一带一路”与中国地缘政治经济战略的重构

孙嘉敏

(西北大学,陕西 西安 710027)

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同年10月,他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倡议东南亚国家联盟共同加强经济合作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共称为“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在目前国际新形势下,倡导并建设的政治经济重要的发展战略。“一带一路”立足于我国目前的国情,以我国古代的两条重要商业贸易通道为根基,赋予新时代的特定环境的意义,加强与周边各地区的经济合作交往,建立合作的友好的邻国外交,构建共同发展进步的经济带。同时对于中国的地区经济快速发展营造良好的周边环境,在经济政治上加大发展扩充,提高综合国力。本文将从“一带一路”发展背景、发展前景和发展意义等角度分析“一带一路”战略对中国地缘经济战略的重构。

一带一路;战略重构;地缘政治;战略

解读“一带一路”与中国地缘政治的关系,首先要了解什么是“一带一路”,它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是习近平总书记首先倡导的一个和平发展理念,“一带一路”不作为具体的体制,最先是和平发展的信念和倡导,以中国与周边国家原有的周边外交政策为基础,借助成型的、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意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标签,以和平发展为号角,积极发展友好的、和平的周边地区政治经济关系,共同促进经济贸易合作发展的利益共同体。

1.“一带一路”的发展背景

1.1 古代丝绸之路的蔓延。

现今人们将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通的贸易古道称之为“丝绸之路”,它距今已经两千多年,在古代它是中国沟通亚洲、欧洲甚至非洲的重要桥梁,在商业贸易和政治交往中做出了重大贡献。

“丝绸之路”名字由来是古代主要运营蚕丝和丝绸等特色商品,途径西域通往南亚、西亚甚至欧洲、北非的陆上商业贸易的通道而闻名。经考古得知,“丝绸之路”基本形成于中国古代的西汉时期,那时“丝绸之路”一条路途径的邻国有现在的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伊朗,最远可达至古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另外一条路途径巴基斯坦、阿富汗喀布尔,到达波斯湾头。[1]“丝绸之路”的形成促进古代各国商业以及文化的直接交往,从而使得各种古文明相互影响,发展促进了世界进步的繁荣与进步,令各国摆脱了封闭自守的状态,对于世界文明促进具有重大的意义。

“海上丝绸之路”同样是中国古代对外进行商业贸易和经济往来的另一条重要通道,与西域的路上丝绸之路相反,它主要是进行海上交流,针对我国东部和南部的各地区文明。

1.2 中国目前的地缘政治背景。

中国目前的地缘政治复杂,甚至可以说是险恶,中国四面邻国众多,东有日韩,北有俄罗斯,南有东南亚各国,西有印度和巴基斯坦。日韩发展迅速,对亚洲霸主的地位早有心思,俄罗斯虽不如前,但实力和野心也不容小觑,东南亚因南海问题也与中国偶有摩擦。如今无论是欧洲学者还是美国政治家都将欧亚大陆认为是当今世界的中心,认为谁能将欧亚大陆统治谁就能统治全世界,无形之中就将中国推向了风口浪尖,各强国特别是美国将中国视为其霸权主义最大的威胁。

从事实验证上,美国近代发动的朝鲜战争、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等侵略都是在试图加强对欧亚大陆的话语权。想要通过统治亚欧大陆的黄金地带来控制整个大陆,领导全世界。美国自奥巴马上任后,提出最多的就是“重返亚太”实施战略,并与之接应的在2011年发布了“新丝绸之路”战略,想要将已经控制的阿富汗地区加入丝绸之路亚太经济地区中收获渔人之利,目的是以阿富汗为交通中转站,使中亚和西亚地区经济政治一体化,加紧各地区的经济贸易,形成由美国控制其命脉的亚洲经济资源通道,来达到其控制亚洲经济的野心。

中国是亚欧大陆黄金地带的沟通道路的核心,是亚洲具有强烈话语权的大国,同时也是维护亚洲稳定发展的切实行动者,在世界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美国一直对中国严加防范,并且加以挑战,当今美国以“重返亚太”为借口,利用日本、菲律宾等国挑起与中国的岛屿争端,不仅是在“高政治”领域挑战中国。另外,美国还利用TPP(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和TTIP(Transatlantic Trade and Investment Partnersh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3]等大型制度化区域经济合作在“低政治”领域挑战中国。因此,中国提出推进“西部开放”,以应对挑战。利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商贸环境和经济交往,促进中国的产业发展和优化升级,其地缘政治经济战略地位突显。

“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上的发展指导,而且是新时期中国的外交战略。首要前提是中国的和平发展,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以合作共赢为目的,实现相关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和政治上的合作互利。

2.“一带一路”的发展前景与方向

2.1 维护发展秩序和国家利益。

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是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倡导者和参与者,是人类和谐理念及各文明和谐相处的践行者。在中国这样的定位的基础下,进行区域经济合作的领导和参与,同时将中国自己的立场原则摆明,秉持着和平、稳定、互利、共赢的原则,促进“一带一路”战略参与国和沿线地区经济的共同稳步增长。“一带一路”要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并非要打破世界和平发展秩序。

2.2 分析形势,加强合作。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和实施过程中会面对着许多艰难和挑战,中国应该理性分析优势和劣势,首先分析其优势,“一带一路”是将中亚和东南亚地域商业连接的纽带,在国家的意愿上都是强烈需求摆脱美国等大国的经济侵略和压迫,有着统一的思想战线,同时在地理位置和客观因素上,首先有古代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维系,在实施起来减少沟通贸易的难度。目前交通基础建设的发展,高铁、港口等通道的技术成熟,是连接各地区的基础保证。中国也有一些劣势,首先综合国力以及文化软实力有待发展,出口商业经济不成熟以及缺少强大的国有品牌,当今社会进步,不再是丝绸陶瓷的主导贸易,应该在尖端科技领域发展创新,形成优势。另一个劣势是沿线国家和地区对“一带一路”的不认同。并不是所有国家都认同“一带一路”战略,难免会出现猜疑。有些原因是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所带来的文明冲突,还有些则是强国干预抵制的风险等。

“一带一路”的区域合作形式并只不是相邻国家地区的功能性合作,而是围绕着亚欧大陆形成整个圈状形式,将整体框架扩大到西亚、中亚、南亚甚至到欧洲大陆和非洲大陆,在多元的文化形态下形成一个长期的经济交流体制,需要各参与国之间的密切交流、加强合作。中国在维护秩序和交流中做到指导责任。

2.3 推进政治经济体制改革。

“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需要中国国内经济的强大支撑,以目前的情形尚不足以撑起长期的战略需求,需要不断推进国内经济体制的创新优化,首先要加强政府对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形成国家经济力量与民间经济力量双驱并行,增强民间以及私营企业对“一带一路”认同,凝聚整个社会的向心力,积极支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要加快发展科技和经济,在尖端科技领域取得领先并增加其话语权,形成国家品牌和贸易商品,在出口中抢占优势。“一带一路”同时在海上和陆地发展,争取全面促进商贸交往,在兼顾两头的同时找到重点,抓取主要矛盾,争取以最小的成本赢取最大的利益,在陆上丝绸之路中首先重点突破中亚,它是丝绸之路的核心区域,是整个通商命脉的关键,并且在中国与中亚各国有着友好关系基础;在海上丝绸之路要把重点设在东南亚地区,它们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是中国出口市场的主要集聚地,而且承担着能源资源的海上通关重任。“一带一路”最紧要的是打开这几个关键节点,以维护最根本的利益

3.“一带一路”的发展意义

“一带一路”包括在边线国政策上的沟通、路途上的交流、商业贸易的往来、货币之间的流通、和民心的相通五方面,制定区域发展政策,积极修筑交通基础设施,加强商业贸易交流,消除贸易壁垒,降低货币流通成本,得到各国人民的理解和支持。这些方面既是对“一带一路”提出的要求也是其意义所在,确保了中国政治经济安全的同时也促进了新形势下地缘政治的构建。

“一带一路”战略是以经济贸易合作为基础,以政治外交为动力,以文化交流为枢纽,以共赢共利为目的的综合战略。它使亚非各个文明连接起来,沟通着当前急需发展的发展中国家,促进其稳步发展,也是对世界霸权的有力回应,在经济贸易合作中承担着文化交流的作用,保证经济合作的长期稳定发展。“一带一路”的经济往来促进了地缘政治经济的重构,同时也弘扬着和平合作的文化精神。

4.结语

中国面对世界发展的新形势,积极的应对挑战,创新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应该优化地缘政治经济的重构,以经济引领着政治文化的发展,用自身的优势带动着区域合作,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营造一个合理、共赢的利益共同体。

[1] 高飞:《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视角下的“一带一路”》,[J].《经济科学》,2015年第3期,第10-12页.

[2] 刘稚:《命运共同体视角下的一带一路建设》,[J].《光明日报》,2015年3月19日;.

[3] 阮宗泽:《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前景论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4年第4期,第4-20页;.

[4] 黄仁宇:《现代中国的历程》[M].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29页.

猜你喜欢

政治经济一带一带一路
特拉斯辞职,但英国的政治经济乱象还在继续
历史和哲学中国的政治经济内涵
中国政治经济模式及其未来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
保加利亚的政治经济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