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津冀一体化下的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6-12-29董浩洁王晓曦

金融经济 2016年24期
关键词:京津冀实训金融

董浩洁 王晓曦

(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河北 石家庄 050035)

京津冀一体化下的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董浩洁 王晓曦

(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河北 石家庄 050035)

当前金融业快速创新发展,使高职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面临机遇和挑战,文章提出了解决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中存在问题的改革思路和方法,突出实践环节,构建五位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即加强学生综合素质训练,构建课堂内外一体化;强化课内实践训练项目,构建课内专业实训一体化;建设双师素质队伍,构建校内校外专家骨干人才流动一体化;保障校企深度合作,构建人才培养产业发展一体化;打造京津冀院校合作机制,构建教学资源共享一体化。

京津冀一体化;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国家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系列新政策,京津冀地区的金融专业人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瞅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契机,中小银行营业网店快速扩张。小贷公司和信用担保公司如雨后春笋,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创投公司、基金公司等也快速占领小城市和县城;作为建设目标是中国北方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和重点金融街区的河北省来说,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成为高职院校的一个新课题。

一、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河北省金融高职人才培养的不足

京津冀一体化,推动了三地之间的人才自由流动,更创新了多元的就业机会。统一口径的“机器化”、“成批”、“出厂”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与“个性化”、“灵活性”针对企业需求、行业要求的人才标准分裂脱节。

(一)重专业素质培养,轻综合素质塑造

目前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具有懂金融、善理财的应用型高技能专业人才,在课程安排上注重专业素质课和专业技能课的课时保障,根据数据资料,专业课程的课时数占总课时的70%左右。更为关键的是公共课堂以理论灌输为主,综合素质训练多要求学生自主参加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来完成。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容易导致学生在实习和就业过程中碰到一些不是问题的问题:如,不知如何开口和陌生人说话,不知如何处理与同事及上级的人际关系,不知如何在新环境中工作,面对复杂人际和工作手忙脚乱;经过短暂培训上岗后,只会按照既定工作程序程式化工作,而没有创新性工作思路、超前性工作态度,极易导致工作疲倦和懈怠;当面对强大的工作压力时又不能找自身原因,抱怨指责,轻言放弃,缺乏坚韧性和职业生涯规划。

(二)重集中实训安排,轻课内实践锻炼

尽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每门课程均安排有实践教学课时,如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情境模拟等,但往往流于形式或简单问题简单回答,实践教学仍然放在专项实训和综合实训等集中实训环节上。专项实训一般安排在理论课程结束后1-3周,综合实训则强化于第4或第5学期,主要采取3-4周模拟实习形式。这种看似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实则理实分离:理论课程单纯讲,学生没有感性认知,又没有探究学习习惯,讲解内容几乎不入心;实践环节时由于时间过长忘记理论内容或根本就没有认真对待理论内容,导致实践教学进程缓慢,老师不断重复讲授,费力效果还不好。加之综合模拟实习往往是各个专项实训的重复叠加,学生兴趣不高。

(三)重院校教师讲授,轻企业专家指导

金融行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金融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学校新课程越来越要求任课教师具有同步的金融理念,客观上院校年青教师通过网络或走访金融机构或通过比赛可以获取新的理论知识,而老教师往往仍然采用传统的理论教育或不乐意接受新课程,一名年青教师往往带2-4门专业课程,内容相似性严重。仿真实训局限于模拟程序化训练,与金融机构真实工作环境存在差异。虽然“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是目前高校办学的共识,但实际执行过程中面临困难:金融机构面对即时收益和成本平衡,对校企合作协议有需求时则签字,无需求时则拒绝;金融机构很少指派专家定期参与学校的专业指导,为学生提供的实习岗位也多为软件营销、客户开发等;院校派出教师锻炼,和学生命运相似,学不到金融行业的深度文化和理念,也是局限于营销行业技巧。

二、京津冀金融一体化对高职人才需求分析

(一)岗位需求分析

京津冀是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地带后,又一个北方经济发展新增长点。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金融业的保驾护航,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急需大量客户开发、柜台、信贷等一线技能型人才。京津冀金融一体化对高职人员的岗位需求,在一线城市,主要集中在大堂经理和普通柜台人员两种一线岗位上;在二三线城市,则还有机会承担信贷人员、后台支撑人员(包括结算会计、银行会计、办公文员等);在村镇级网点,经过锻炼可以成为信贷经理、个人理财经理、柜员主管和网点负责人[1]。

(二)素质要求分析

京津冀三地人才资源的分布不均,是由历史、地理、文化等多种原因造成的。京津人才机制与人才市场都相对较为完善,金融行业对河北省人力资源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具备显性条件和隐形条件。显性条件为获得相应资格证书,具备英语A级以上,计算机一级以上,打字速度50字每分钟以上的操作能力;隐形条件为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如认同企业文化、抗压抗挫折、团结合作、适应环境、处理问题、信息处理等能力,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坚持不懈且可持续发展,与金融机构共同成长的精神[2]。

三、京津冀一体化下的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为积极应对京津冀协同发展下河北省金融行业对高职教育的挑战与需求,应从加强政策引导和合作管理等宏观层面,到实训基地建设一体化、提升师资素质、变革专业课程设置等微观层面,开展切实有效的工作,以期金融专业高职教育创新适应河北省经济的飞快发展。

(一)加强学生综合素质训练,构建课堂内外一体化

首先,课堂外积极开展“天天讲、天天读、天天写”活动,逐步锻炼学生的沟通、理解和书写能力。改变由学生自己寻找阅读书目和拟定题目锻炼通识能力的现状,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对综合素质训练已经形成方案,将每周演讲题目、阅读篇目、书写资料印刷成册,每学期一册,发送学生天天练习反复训练,一学期录制10-15次,经过2年锻炼,4本书写笔记,百篇美文,40多次演讲录像,入学前后对比,学生无论从文化修养、语言表达、写作能力,面对新环境和陌生人均获得较大提升。

其次,课堂内积极引入“天天讲、天天读、天天写”活动,将专业课题放手给学生独立完成,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解决问题能力。为了让每位同学均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设计,将所有专业课程都安排综合训练内容,每学期初制订计划和题目内容,让学生提前了解和准备。每位学生演讲准备的资料制作成美文,利用QQ群和微信群发送给其他学生做为阅读材料或书写资料。除此方法外,还要改变理论授课的枯燥方式,引入鲜活的生活及工作案例,邀请优秀毕业生分享成长经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

(二)强化课内实践训练项目,构建课内专业实训一体化

1.课内实践执行管理是措施

打破传统理论教学讲授,实训课程上机的模式,建立理实交融工作制。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专业课程包含职业素质课程、职业技能课程和专业实训课程。针对专业素质课程,如金融学基础、金融市场知识、金融法规等,主要运用案例分析法、实地参观学习等开展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对于专业技能课程,如证券投资实务、期货投资实务、银行柜台实务、中小企业信贷实务等,应实现“教师台上业务讲解与演示、”“学生机前动手操作”、“教师现场指导”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既缓解了学生对理论知识易遗忘老师重复讲授的弊端,又确保学生迅速掌握业务操作方法提高实践效率。

2.集中实训分散管理是支撑

人才培养方案汇总的集中实训主要包括专业实训和综合实训,摈弃理论之后开展实训的单一模式,实行实训集中分散双结合的一体化模式。

专业实训可以将实训内容一分为二,将部分实训项目拆解到课内,增加课堂的感性认识,提升实训的理论程度,帮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综合实训是对所学内容的综合检验,一般安排在第四和第五学期。一是模拟金融行业各项业务经营管理,对接优秀企业文化。实训时通过聘请金融行业企业文化导师开展主题班会、社会实践等活动,还仿照金融行业的制度制定班级制度,如考勤制度、晨会制度、法制教育制度等,将企业精神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提升职业素养,顺利跨越从学校到企业、从学生到员工的文化门槛,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有力支撑。二是跨专业仿真模拟实习,认识金融企业所起的作用和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同时进行职业素质训练模拟,包括职业形象塑造、社交礼仪、口才及文笔表达、办公软硬件操作训练等,帮助学生逐步适应由学生角色到职员角色的转变,促使职业素质全面提升。

(三)建设双师素质队伍,构建校内校外专家骨干人才流动一体化

目前,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学术带头人,缺乏实践能力,学术研究水平不高,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存在一定的困难。京津冀一体化要求师资队伍必须与市场对接,教师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开放的知识结构,能及时掌握学科前沿动态和企业(行业)的需求及管理规律,突出的教学实践和科技开发服务能力。

1.院校师资“走出去”交流学习

京津冀金融一体化的背景下,金融课程新理念不断涌现,与之相配套的真实产品和服务项目模拟软件引入学校,教师的业务操作能力变得和其理论水平一样重要。如何让高校课程面对不断变革的金融行业变化,从金融部门引进业务骨干充实教师队伍,从利益角度不太可行,因为金融骨干很少能够放弃现有岗位到教学岗位,最可行的方式就是组织专业教师走进三地金融行业锻炼,教师每学年到企业锻炼3-6个月,加强实践操作能力训练,参与金融行业的产品开发、经营管理,将生动的实践教学内容带回课堂,扎实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2.院外行家“请进来”培训合作

一种途径邀请校外专家来校讲座或利用校内实训基地资源进行校内教师培训,专任教师学徒式学习,提升实践性教学效果。另一种途径引进金融行家到院校做客座专家,使其走进院校或带领教师到金融一线,通过开展专题讨论、金融一线专业技能辅导等形式,使院校师资与金融岗位快速接轨,以更有效地把握金融行业的发展现状、方向和趋势。第三种途径,应与金融行业及机构联合,植入行业培训课程,增设适用的金融课程,如互联网金融、金融电子化、金融服务学等系列课程,以期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就业的适用性。

3.“以赛促教”

每年全国金融行业会组织模拟炒股大赛、理财规划大赛等,院校组织教师积极参加,让教师在指导学生参赛过程中、及自己参赛中,获得与专家和同行进行交流学习的机会,拓展视野,充实新思路和新思维。

4.进修并进入金融市场

送人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专业教师需要不断强化自己的金融知识素质,通过积极参加理财规划师、资产评估师、会计师、证券从业资格、期货从业资格、保险代理人资格等专业资格考试,提高自身能力。同时,鉴于金融行业的特殊性,教师还要积极主动参与到证券市场中,通过市场交易,提供自己对股票、基金、期货、外汇的市场分析能力和技术分析能力。

(四)保障校企深度合作,构建人才培养产业发展一体化

建设多层面的实践教学基地,创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工作机制。一方面,以学校为“核心”,积极引导并聘请金融机构行家走进校园,将理念和技能植入课堂,借助“外脑”组织工学结合项目教学;另一方面,以“企业”为核心,把我们的学生和教师安排到金融岗位现场,实现工学交融。

1.充分利用校内实训资源培育学生

实现学生的所学即所用,学生的素质和技能满足金融岗位要求,院校必须建设和金融岗位相配套的实训设施,如证券期货外汇业务实训室、银行柜台业务实训室、保险业务实训室、电算化会计实训室等,安装与实际工作相同的软件。校内实训不再被安排在固定的岗位上进行单一的技术操作,而是通过操作工作流程来了解工作过程,使学生能身临其境处理票据交换、信贷合同等银行业务,并对股票交易、期货交易等交易进行实盘操作,把抽象的理论、复杂的过程简单化、具体化。这一过程要将金融行家安排其中,将实际工作理念和操作流程融入模拟仿真软件中,帮扶培训校内教师,完成校企合作共建机制。

2.努力促成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高度仿真的校内实训基地代替不了校外顶岗实习基地,校外实习基地,如临时实习基地和固定实习基地,临时实习基地解决部分学生的顶岗实习,固定实习基地是在派遣教师指导学生接受企业教学的指导下[3]。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京津冀区域优秀金融企业在经营、管理、理念上的优势,签订人才培养和就业合作协议,校企共同编制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利用院校和企业双方的教育资源,根据专业特点,合理运用先进的模块式技能培养、岗位群能力培养、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培养出一批经济社会发展所急需的技术、管理、服务型金融人才。

金融专业已经或即将与京津冀地区十多家银行、证券公司、金融咨询公司、保险公司、金融服务外包公司等金融机构签订紧密型校企合作单位。要提高金融机构对高职院校教学的参与度,就必须找准金融机构的需求,建立金融机构对院校教育质量的信任感,加强双方合作关系,确保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与金融业务发展及人才需求保持一致。通过在实训基地实习,学生能够接触真实的金融业务的工作,对所学的金融知识进行实际运用,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丰富订单类型,校企共育

目前,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已经与金融行业形成两类订单培养。一是“定向委托”班。企业参与招生宣传,在新生中选拔组建,学生与企业签订就业意向书,校企共同制定培养方案,企业定期参与考核,合格毕业生进入订单企业工作。另一种是“专门化方向”班。企业参与二年级专业分流工作,通过双向选择机制组班,由学校为主体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企业选择在第四或第五学期进行岗前集中培训,合格后安排学生就业[3]。

(五)打造京津冀院校合作机制,构建教学资源共享一体化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加强与京津高职院校联系,扩大合作办学,最大限度地整合人力、智力资源、实训基地的合作模式。河北交通职业教育集团已经与北京交通职业教育集团、上海交通物流职业教育集团、天津交通教育集团建立京津沪冀交通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可以选拔优秀学生通过本校学习与在京津沪合作院校学习相结合,重点培养河北产业发展急需的人才。

在教学合作方面,建立京津冀金融人才交流市场,鼓励高端人才通过讲学、讲座、兼职等多种方式与河北的院校进行人才交流,并通过选派青年教师到京津冀金融院校,如中央财经大学、天津财经大学进行进修或攻读学位,加强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参与京津高校的应用型科学研究工作,了解专业设置、课程标准、教学方式或企业运作方式等,以提高河北省金融人才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还可定期组织教学经验交流,与京津沪金融特色突出的高校开展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方面的观摩、交流与合作。

在科学研究上,可以结合开展教学改革、合作申报课题等工作,建立金融专业方向在京津冀区域内的专家信息库,通过“三地合作”和“优势互补”,构建信息共享平台[4]。

根据社会对金融人才需求,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历史性机遇,对高职金融专业设置进行调整,院校共建实训室,合作办学,互认学分,优势互补,切实建立河北省金融人才培养新模式,为京津冀的金融发展输送更多创新型实用型人才。

[1] 傅建源.高职银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J].2010.29,16-20.

[2] 赵宇.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广西社会科学[J].,2014.12,213-216.

[3] 胡定军等,“订单双核驱动、双证融合”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中国职业技术教育[J].2016.14,5-11.

[4] 周媛媛 王晓霞,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背景下河北省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国成人教育[J].2014.12,48-49.

课题项目:河北省教育厅课题(GH161042),项目负责人:董浩洁

猜你喜欢

京津冀实训金融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P2P金融解读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
虚实结合实训平台的开发与应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