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服务平台对优化人才管理机制和效率的研究
——陕西“一带一路”人才发展战略
2016-12-29马振华
马振华 赵 霜
(西北大学,陕西 西安 710121)
信息化服务平台对优化人才管理机制和效率的研究
——陕西“一带一路”人才发展战略
马振华 赵 霜
(西北大学,陕西 西安 710121)
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促使人力资源在各项生产要素中所占比重日益凸显。一个国家或企业想要谋求更进一步的发展,增强其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力是万万离不开人力资源的。陕西可借助“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建设信息化服务平台,优化省内资源配置,开拓出经济发展的新路径。信息化服务平台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拥有提高人才管理效率、优化人才队伍等优势。如能好好利用此次发展机遇,必将给陕西的经济与人力资源带来巨大的利益。
信息化;服务平台;人才管理
21世纪以来,信息化已经成为推动世界各国综合实力增长的又一支柱力量。围绕信息化展开的各种讨论日益丰富,如何利用这一新生事物的价值成为困扰人们的难题。同时,我们也看到美国借助其优越的移民政策,集聚了全球最优秀的人才,一举成为世界强国。这使得我们不得不思考怎样的人才挖掘机制能够使人才这一活的资源动起来,使其成为强劲的发展推动力。而如何利用信息化解决人力资源配置成为解决上诉问题的一个出路。
一、信息化人才管理的含义
信息是指通过声音、文字等载体所传输或处理的对象,其拥有消除随机不确定性的作用,因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作为一个对时间性要求极为严格的资源,其本身拥有的价值不太稳定,随着时间的推移,基本呈递减态势,及时掌握发掘信息的价值,就要求信息的使用者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信息化服务平台就是在这一要求下诞生的。
孙玲燕认为,信息化人才管理指的是实现人才管理信息化,利用现代先进技术,如计算机、网络云端等,不断完善人才管理,推动各类人才资源的数据化管理和服务,优化人才资源的培育、吸引和使用问题。
二、信息化服务平台在人才管理中的意义
(一)提升人力资源信息供应效率
提供信息是信息化服务平台的一个最为基本的功能。其以迅速、有序的方式向企业管理层提供人才队伍的信息,以及人才结构与个人能力数据分析等,大大减少了企业管理层在信息收集处理上的时间。并且信息化平台可以通过简单易懂的文字图像方式为企业高层提供规划建议,帮助企业以其标准与评价指标体系,挖掘合适的高素质“人才”,并有效减少寻找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成本。
(二)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效率
人力资源管理涉及面广,大致包含人员招聘、员工培训、工资薪酬、晋升激励等,其主要的特征就是细小繁琐,工作重复。而信息化服务平台可以使企业中的许多人力管理工作由机器代为完成。企业中的管理阶层将拥有更充裕的时间去思考企业发展方向,以及制定新型管理方法。换句话说,企业的管理者将不再单纯定位为行政事务管理者或者企业运作的监督者,而更大程度上定位为企业战略决策制定者。
(三)增加信息透明度与减少人为主观干预
信息不透明一直是大众关注的问题,它也是造成企业离职率高的一个原因,最终会导致企业高层不能正确了解企业内部人才结构与人才供需比。将员工个人资料,工作经历,业务完成情况等数据汇总进入平台,由平台根据评判标准自动生成业绩评价,这既减少了人为因素导致的不公,又提高了信息的透明度。
(四)信息化便于企业优化人才队伍
信息化服务平台便于人力部门分析员工数据,借助这些数据反映出的信息,招聘、辞退或者晋升员工。或者根据员工自身特点重新安排合适的工作岗位,这既提升的工作效率还满足了员工的个性化发展。再次,企业拥有的发展资本本身就具有边界性,一个合理的人才规划方案需要有一定的支撑依据,信息化平台就可以提供依据,使有限的资源运用在有效率的人员手中。
三、陕西省运用信息化服务平台存在的困难
(一)缺乏进行信息化的必要软硬件
虽然我国在引进研发技术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发展的程度不全面,硬件发展远远快于软件研究,这就造成了运行信息化服务平台资源比例不合理。而且值得注意的是,硬件技术的核心工艺多数也由国外企业持有,使得我国在全球化的发展中处于不利地位。陕西省位于我国西部地区,其软硬件设施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方面都远落后于东部,这就造成的陕西省在发展信息化服务平台方面受到更大的限制。
(二)人才管理中的使用范围狭小
信息化服务平台能够应用在人才管理中的很过地方,其中包括招聘、绩效考核等。但是大多数企业使用信息化服务平台时,将其主要精力集中在招聘、考勤、薪资报酬等。对于能力分析、质量监督、人才规划却很少涉猎,未能全面发挥信息化的作用。而造成这些的主要原因是企业人力部门不够重视信息化服务平台,缺少数据分析能力等。使用范围狭小导致信息化服务平台不能发挥其真正拥有的能力,造成资源浪费,企业经营绩效没有取得预期效果。
(三)专业人员缺乏,本土化严重
使用信息化服务平台,要求企业中的人力管理部门具备一定的软件运用以及数据分析加工能力,而目前多数的人员停留在过去单纯的依靠人工管理的阶段上,管理手段老旧,管理知识陈旧。现在要求这部分人重新学习先进管理方法或管理知识,将会出现人事管理的真空期,管理阶层无所适从,这也是大部分企业迟迟不愿意引进专业技术的原因。
同时陕西省在包容性上确实有很大的不足。不论是国企还是私企,许多重要岗位都被来自本地的人长期所占据的,也就是常说的“走关系”入职。部分家族性企业,更是被内部人所垄断,随着企业进一步的发展,他们的知识构建,战略规划意识,管理水平等没能赶上时代的发展。而那些有专业技能的人则因为在位者而无法完全发挥作用。
(四)资金匮乏
依赖能源工业发展起来的陕西,在近年来煤炭、石油等资源的价格大幅走低情况下,多数“能源依赖症”的企业资金链条受挫,而处于初级加工阶段的企业也早已经陷入资金匮乏的境地,想要引进现今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技术对于这些企业无疑是一个难题。
四、如何利用信息化服务平台优化陕西人才管理
(一)利用互联网平台推动人才资源数据化管理和服务
现如今,企业应用人力资源数据化,可以了解员工特性与能力,在人才选拔、任用、激励等高价值的方面作用会越来越大,可借此完善人才队伍。通过高速发展的互联网建立一个陕西省省内人才数据共享体系,将相关人员资料收录,体系内的企业可以查阅人才资料,借此了解人才市场行情,减少逆向选择或者道德风险的发生,提高人才利用率以及企业经营效率。人才资源数据化还有助于我们了解人才结构,发展趋势,借此调整人才政策,减少摩擦性结构性失业,解决就业这一民生问题。
(二)利用信息化服务平台整合全球人力资源
引进国外人才可能会发生磨合的困难,通过国外企业跨国“众包”案例,我们可以看到不少成功的案例。所以陕西可以借鉴这种方法,将某些人力资源管理规划交由国内外专业人力资源公司完成,利用互联网的便利解决直接引进时出现的磨合问题。“众包”是信息化时代的产物,利用“众包”整合全球的人力资源解决企业研发、经营管理等问题,其成本不见得高于企业自身经营管理,而且“众包”更能激发人才的潜力,使企业有更大的选择权利,选择符合自己文化、偏好的管理方式。
五、政策建议
信息化服务平台有显而易见的优势,但想实现信息化运作却不是十分容易的。缺少必要的资金技术是我们所熟知的原因之一,另一原因在于信息化服务平台的安全性,所以政府在其发展中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时也要加强管理工作。
(一)合理规划行政力量的干预范围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国情决定了不可能照搬他国信息化建设经验,作为社会主义国家,行政力量在经济发展,优化结构等决策上一直具有决定性的力量,这种干预有好有坏,主要是要把握好行政权力的度。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好好考虑自身权利对于信息化平台推动的影响效果,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合理利用行政手段搞好统一的规划,完善科学的信息化指标,培育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引导企业、个人积极投入到信息化的建设中来。
(二)加强信息化建设软硬件的支持
大部分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去配备运行信息化所需的软硬件设施,或是缺乏这方面的专业人才。政府可集中购买设备,并给与政策上优惠补贴。一方面,集中购买可大大降低设备购买成本,减少企业自身购买所发生的特殊情况。另一方面,便于统一管理,政府可以借此机会建立全省企业人才数据库,与人才市场遥相呼应。最后,政府组织集中培育信息化管理专业人才,减少了企业自身摸索的时间与精力,能够更好的投身于企业发展的战略规划。
(三)制定信息化服务平台管理规范
信息化服务平台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其内在的法律规范还极其缺失,这样就极其容易成为不法分子谋取私利的工具。近年来,电信、移动等通讯平台的用户资料遭到泄露的事件屡见不鲜,信息化人才管理服务平台中的数据资料也极有可能成为倒卖对象。
为此,就需要政府制定一个信息化平台的管理实施细则,借此规范各方在条例的规定范围内操作。
(四)加强信息化服务平台监督
制定规范只是前提,真正的监管才是需要主要解决的问题。政府应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明确其职责为监督管理本省信息化有关的所有事项,细分管理岗位使职责更加明晰,防止出现各执法部门相互推卸责任的事件出现。
除了事后的监管之外,事中监管也是不可或缺的,将全省信息化管理平台相互连通,监管部门可以随时查阅数据资料,甄别企业运行的合法性。发现问题责令企业限期整改,屡教不改者可根据相关条例进行处罚或吊销营业执照等。
[1] 孙玲燕. 信息化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意义反思[J]. 现代商业, 2015 (2015 年 14):82-83.
[2] 孙连才. 数据化管理趋势下人力资源外包模式创新[J].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15 (7):6-10.
[3] 胡夏微.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研究与应用[J].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5, 12:077.
[4] 沈涛, 徐守超. 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创新建设的几点思考[J].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5, 12:099.
[5] 叶伟巍, 朱凌. 面向创新的网络众包模式特征及实现路径研究[J]. 科学学研究, 2012, 1(30):145-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