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尿激酶溶栓治疗脑血栓形成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2016-12-28姜如海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30期
关键词:尿激酶脑血栓溶栓

姜如海

【摘要】 目的 分析使用尿激酶溶栓对脑血栓形成的治疗效果。方法 110例脑血栓患者, 通过入院先后顺序分成对照组(使用常规药物治疗)和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尿激酶进行治疗), 各55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36%明显高于对照组61.82%,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9.845, P<0.05)。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5.01±2.87)分, 低于对照组的(22.19±6.71)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7.2963, P<0.05)。结论 与常规药物治疗相比尿激酶对脑血栓的治疗效果更佳, 实现对脑血栓形成的有效控制, 降低病症对患者造成的风险。

【关键词】 尿激酶;溶栓;脑血栓;临床治疗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30.120

脑血栓已成为临床病发率最高、治疗周期较长的主要病症之一, 其病发人群主要为中老年人。经临床数据显示, 脑血栓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病症, 其诱发因素存在于很多方面, 不合理饮食、作息不规律等都可能增加该病的病发率[1]。临床主要表现为脑部部分血管腔变窄, 导致血液无法正常流通, 导致部分脑细胞处于缺氧状态, 严重时将导致脑细胞坏死, 造成患者出现偏瘫、失语等症状, 无法正常生活。临床对该病一般采用药物进行保守治疗, 但治疗周期长, 效果不佳[2, 3]。本次本院就当前使用较广泛的尿激酶溶栓疗法对该类病症的治疗效果加以探索, 详细见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接诊的脑血栓患者110例, 通过入院的先后顺序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55例。对照组男34例, 女21例, 年龄37~71岁, 平均年龄(57.31±4.58)岁, 病程1~4 h, 平均病程3.2 h。观察组男38例, 女17例, 年龄33~75岁, 平均年龄(54.51±6.87)岁, 病程1~7 h, 平均病程3.9 h。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仅使用常规药物(包括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等)进行溶栓与阻栓治疗, 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尿激酶溶栓治疗[4]。使用剂量依据患者病发时间而异, 通常针对病发时间<3 h患者, 使用尿激酶50万U, 同时取200 ml注射用生理盐水进行静脉滴注, 滴注速度控制在20 ml/min左右。对于病发>3 h患者则使用100万U尿激酶与300 ml注射用生理盐水混合滴注, 滴注速度为30 ml/min左右[5]。持续治疗7 d。

1. 3 观察指标 依据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状况进行统计。对比治疗效果。

1. 4 疗效评价标准 结合两组患者恢复情况对治疗效果进行综合评估。显效, 即脑部血管恢复正常, 血流通畅, 临床症状消失。有效, 即血栓得到有效控制, 各临床症状得到改善。无效, 即脑血栓形成量增加。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中显效30例, 有效23例, 无效2例, 总有效53例(96.36%);对照组中显效17例, 有效17例, 无效21例, 总有效34例(61.82%);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9.845, P<0.05)。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5.01±2.87)分, 低于对照组的(22.19±6.71)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7.2963, P<0.05)。

3 讨论

作为影响中老年人群的主要病症, 脑血栓的病发率呈现急速上升的趋势。因脑部血管形成血栓, 导致血管腔变窄, 血液循环受到阻碍[6, 7]。临床用于抗栓与溶栓的药物较多, 但药物作用较缓慢, 针对急性脑血栓患者缺乏一定疗效。为探索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 医疗界一直将其列为日常研究的重点[8-11]。尿激酶溶栓为近几年最常用的治疗法, 其中尿激酶为人体肾脏细胞自然分泌形成的水解蛋白酶。在基因技术的帮助下, 可极为方便、简洁的完成其制备, 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患者经济负担。其作用于人体后, 能起到对纤维蛋白合成与分泌的促进作用, 使其在血液中含量上升, 借助其在人体血液中转化形成的对血小板凝结具有抑制作用的非结合性水解纤维蛋白原, 可起到改善血液浓度, 降低血栓形成的作用。同时, 其在已存在血栓位置所转化而成的水解性纤维蛋白溶解酶, 存在较高渗透性与通透性, 增加水解纤维酶的活性, 促进红细胞对血栓进行溶解[12-14]。在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36%明显高于对照组61.82%,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9.845, P<0.05)。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5.01±2.87)分, 低于对照组的(22.19±6.71)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7.2963, P<0.05)。

总之, 与常规药物治疗相比尿激酶对脑血栓的治疗效果更佳, 实现对脑血栓形成的有效控制, 降低病症对患者造成的风险。

参考文献

[1] 胡跃辉.动脉介入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血栓形成早期69例临床分析.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版), 2012, 41(12):595-596.

[2] 陈小强.脑血栓形成尿激酶早期溶栓治疗的效果研究.转化医学电子杂志, 2015, 2(9):46, 48.

[3] 陈颖贤, 黄良平.尿激酶静脉溶栓后应用速避凝治疗急性脑梗死防止再梗死.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6):366.

[4] 江洪飞.尿激酶溶栓治疗102例脑血栓形成临床观察.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2, 11(24):2457-2458.

[5] 王天才, 李风波, 赵喜伟, 等.尿激酶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脑血栓形成45例疗效观察.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9(9):73-74.

[6] 刘树鹏, 伍彩霞, 陈伟平.开颅血肿清除与穿刺置管尿激酶溶凝术治疗基底节脑出血的临床分析.中国医药导报, 2011, 8(18):168-169.

[7] 韦树德.外伤性颅内血肿CT定位抽吸联合尿激酶溶凝治疗探讨.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2, 23(12):2168-2169.

[8] 刘树鹏, 伍彩霞, 李亚龙, 等.锥颅置管清除脑内血肿手术方式的临床研究.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 13(14):37-38.

[9] 张冠中, 伦增军, 李新钢.经额钻孔引流尿激酶溶凝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内血肿42例.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0, 33(2):71-72.

[10] 管健, 王俊霞, 刘耀东.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与护理.医学信息(中旬刊), 2010, 5(12):3754.

[11] 石晶晶.尤瑞克林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2, 12(16):4293-4294.

[12] 宋艳荣, 刘玲玲, 孙红婷, 等.依达拉奉联合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11(29):7126-7127.

[13] 葛立群, 王永成, 白志刚.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48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变化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11(16): 3976.

[14] 骆珉, 沈岩, 王万丽, 等.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脑梗死40例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11(28):6961.

[收稿日期:2016-10-17]

猜你喜欢

尿激酶脑血栓溶栓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在急性脑梗塞中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的有效性评价
疏血通注射液与奥扎格雷纳联合治疗脑血栓临床效果观察
护理管理在急性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中的应用观察
rt—PA与尿激酶在大面积肺栓塞溶栓治疗中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观察
睡前一杯水可以预防脑血栓吗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现状与进展
阿替普酶在50例急性心梗溶栓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血府逐瘀汤为主治疗脑血栓形成的观察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