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色彩中的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思考

2016-12-28

地理教学 2016年11期
关键词:校本色彩课程

彭 斐

(上海中学东校, 上海 201600)

初中“色彩中的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思考

彭 斐

(上海中学东校, 上海 201600)

“色彩中的地理”由色彩、地理景观二部分构成,它是人类在漫长社会发展中产生的色彩空间差异,也是市民对地理景观美的追求。本研究以自然界和城市中色彩景观为媒介,强调从色彩地理的角度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对地理景观的表征进行一定的阐释,建构初中色彩地理校本课程,寻找能够带给学生思考和回忆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本团队开发了“色彩中的地理”校本课程,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对色彩的广度和深度的认识,对目前的“色彩中的地理”提出自己的思考,增进学生了解地理、了解自然地理、了解城市地理、了解生活化的地理,进而能够尊重和热爱地理学科。

色彩;色彩中的地理;校本课程

一、引言

1.问题的提出

根据《上海市中小学地理课程标准(试行稿)》(以下简称《课标》)中指出:“初中课程要着重帮助学生掌握有利于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合作交流能力和健康的个性。在能力培养方面,培养学生掌握语言、数学、人文社会和科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具有基本的阅读、表达和运算能力;具有基本的分类、推理、归纳、演绎和价值判断的能力;具有实验动手能力和基本的科学探究能力;具有反思意识和创新意识;具有团队观念和基本的合作交流能力;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因此在现有的基础教育阶段,针对初中地理课程的内容进行校本化课程的实施,是对传统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从而能够更加有效、有针对性地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得传统教学与补充式教学达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的效果。

2.课题选题的背景和研究的价值

(1)课题选题的背景

自从色彩地理学在我国推广以来,不少专家学者开始田野调查记录我国民俗、宗教、建筑等中色彩的使用习惯,并结合当地地理环境分析造成色彩使用存在差异的原因,取得不少成就。这些成果或者通过媒体报张的形式传播,或者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播,或者在大学的教科书中呈现,或者在最新的旅游景区规划及城市建设中直接运用。至于景区规划或城市规划为什么要这样做来确定主题色,却无人问津。或者,即便问了,若非碰到专业人士,此类问题未必能得到确切的解释。可以说,至今我国还没有看到一本专门地、明确地普及“色彩”与“地理”关系的课程。为此,如果能够在中学阶段开设一门有关“色彩中的地理”的校本课程,可以对教育工作者今后的教育教学起到借鉴作用,因此“色彩中的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显得非常有必要。

传统教学课堂上上课时间相对固定、而且课时量也相对比较少,而地理教材内容非常丰富,有许多资料和课外活动可供同学们去学习,仅靠课堂上的教学时间相对来说难以更加充分拓展学生的思维和知识面,校本化课题的补充正好弥补这个短板。

同时我校学生普遍学习能力比较强,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相对比较高,因此在平时基本的授课阶段以外,适当地补充地理知识以及培养和渗透地理思维方法难度不太大,同时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也起着非常重要的基石作用。

(2)课题研究的价值

“人地协调发展观”是地理学科强调的非常重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涵盖地球表层的所有事物,当然也包含色彩。过去,色彩往往由自然地理事物决定,人力可改造的范围有限,但是随着工业革命到来,人力可改造的地理事物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地理事物的色彩发生了改变,色彩的“地理规律”被不断地破坏,各种不和谐“色彩”出现在现代化进程中。这门课程既能增强学生的地理美学素养,也能更加全面地认识色彩中的地理。因此,开发一门普及“色彩地理规律”的课程迫不及待。

课题的校本化研究在充分了解和调查我校学生学习基本状况的基础上,结合课改大纲,制定出适宜的材料和教学方式,因此本课题具有校本化推广的可行性。课题“‘色彩中的地理’校本课程开发”旨在引领学生注意到色彩空间差异,通过大量的图文资料感知生活中地理事物的色彩所呈现的差异,促使学生形成色彩“具有地域性”的认识;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色彩地域性成因的学习,充分认识并树立“色彩也是衡量人地关系协调、和谐的因素”的观念等。最后,该校本课程的开发还能够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加深对“生活无处不地理”的认识,进而为其更加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热爱多元的文化,尊重不同的地域文化等作铺垫。

本课题结合的教学策略和方式都是在教学上能够快速上手、方便使用的,同时能够结合课堂教学,互补互助,所以对本课题的研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而且本课题的研究正好处于二期课改期间,针对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以及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的教学策略、教学方式,对于今后其他学校开展类似的校本化研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故本课题的研究具有可推广性。

二、研究概况

1.本项目研究目标

教学目标(见下表):

一级目标二级目标具体内容调研方法了解色彩的知识认识色彩对人们的影响知道色彩的基础知识;知道颜色与色度的三要素;简要认识颜色系统。讲授并结合视频教学的形式了解地理景观简要了解“色彩”对地理景观造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的影响;认识色彩与地理景观互相联系的关系认识世界各国对色彩的感觉;认识国旗的色彩;列举自然景观具有的价值与丰富性;寻找世界各地的“色彩”;寻找上海地区的城市“色彩”;寻找学生社区附近的“色彩”;寻找南汇新城镇的“色彩”;寻找校园内的“色彩”。列表比较法考察、调查小报设计、观察摄影的方式,搜集资料,整理资料、汇报交流资料、学生探讨、教师总结、改进汇总通过“色彩”的角度来探讨地理景观的地理成因和人文成因(以中国地理为例)树立关注社会发展、关注自然的责任感例举石林地貌景观的成因;简要归纳中国地理景观的分布状况与特点。探索研究法提出问题,学生探究,教师引导,教师总结,成果展示观察地理景观中“不和谐”的一面;探寻地理景观中美丽的一面学会欣赏自然、欣赏美的事物,做到心灵美;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列举人类发展中面临的环境和资源的问题。调查研究、黑板报设计、摄影比赛、旅游日志、随笔、选修课知识的普及和情感的教育、社会实践等形式

学生目标: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地理学习观。此外,学生在课题的开展中也能学到课题研究的方法,增强地理素养,为其今后独立完成一些实践调查活动做准备。

教师目标: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在开发课题的过程中不断增强自身的修养和素养。

成果目标:开发一门切合中学生生活实际的校本课程。

2.本项目研究内容

“色彩中的地理”校本课程开发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色彩的景观表现”。这部分内容旨在帮助学生对“色彩中的地理”形成初步认识,所用材料涵盖地理环境中的各类景观,有的反映纯净的自然天宇,有的反映纷繁的人类活动。这些景观通过比较的方式分组呈现,形成强烈的视觉感知,同时附上一些问题。

然后,普及人类文化现象色彩空间差异的形成原因。根据目前国内外“色彩地理学”研究的成果,选择极具代表性的“色彩中的地理”现象进行解释,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色彩”与“地理”的关系,进而为学生树立和谐的人地色彩观奠定基础。

最后,探讨“色彩中的地理”现状。针对当前存在的破坏“色彩”地理规律的行为及救护行为进行探讨,从而做到学以致用。

届时,“色彩中的地理”校本课程包括三个篇目(色彩地理现象篇、色彩地理成因篇、色彩地理思考篇)与多个章节(内容涵盖自然环境色彩地理现象及其成因、人文环境色彩地理现象及其成因以及现当代或当前“色彩中的地理”现状)。

3.研究方法

(1)文献阅读:阅读与色彩地理学相关的文献资料。

(2)调查调研:主要是图片搜罗,以网络搜索为主,兼有实地调查拍摄。

(3)整理归纳:选定极具典型性的色彩差异材料进行比较、分析,随时记录研究结果,而后按照预先设定好的框架整理归纳成文。

(4)问卷调查:通过制作的调查表,考察学生对于地理学科学习方法的问卷调查,同时调查出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的认知和认可度,从而为开发“色彩中的地理”校本课程提供相关的实施意见和参考。

(5)数据分析:通过对比学习过“色彩中的地理”这门课的班级与没有接触过这门课的班级,比较他们在学习方法、情感素养方面的差异。

4.实施的主要步骤

(1)调查、准备阶段(2014年1月~20144年77月)

2014年1月至2014年7月:课题组成员商讨确定“色彩中的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大纲,为后期有目的地进行文献阅读做准备工作。

(2)研究实施阶段(2014年8月~20155年22月)

2014年8月起,分析教材和课外资料,选择适合初中学生的校本课程素材。

同时咨询市、区地理教研员、学校相关地理教师,了解对于开发“色彩中的地理”校本课程需要注意的地方和建议。

不断研究设计原则、目标、内容、特点和选取典型的案例,确定“色彩中的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制度。

对本校学生进行地理学习方法的问卷调查,认识目前学生地理学习的学情,开发适合学生的教材内容。

(3)总结阶段(2015年3月~20155年99月)

2015年3月:课题组成员分工带领学生调查调研,同时广泛阅读文献、搜集图片,并随时做好记录,为后续整理工作做准备。

2015年8~9月:撰文成册,并进行终期汇报交流。

三、结论与成效

1.基于初中地理学生学习方法和学情的调查

通过调查,我校学生发放问卷150份,有效问卷150份,回收率达到100%。经过认真仔细地整理和核查,结果分析如下。

以学生学习自主性和主动性的调查小结为例,学生认为自己地理学习自主权受到充分尊重占有46.67%,大部分学生希望老师讲解为主,自学为辅占有56.67%,其次调查的学生中希望听老师讲解的占有23.33%。以上调查显示,学生个人的地理学习主动性不容乐观,主要抱着能够完成地理学习任务就行的态度去学习,并没有自主寻找并完成地理相关的学习任务。

通过调查发现,总体上对于地理学科态度大部分同学是积极、正向、负责的,部分学生相对来说有相当的学习热情。对于一名学生来说,地理学科的学习方法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变。同样,对待地理学科的态度方面,教师也不能要求所有学生对于地理学科都做到热爱、学习积极。因此,希望通过此次调查了解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总体态度和学科难点,希望本课程的开发在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地理素养方面起到积极作用。选修课程的设立作为对必修课程的补充和拓展,不仅表现在知识内容上,更表现在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建构方法上。因此,地理校本化课程的推广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

2.地理选修课上开展“色彩中的地理”校本课程

对于色彩中的地理成因篇,由于地理理论知识相对比较抽象,但也是教学的重难点,所以希望提供给学生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因此开展这一个活动的时候,主要结合配套内容《影视中的地理》一册对地理基本规律进行深入浅出的理论解释和归纳。

影视资源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手段来说,学生的接受程度会更高,而且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于地理教学来说,丰富的影视资源都是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尤其对于地理重点和难点的突破,运用影视资源效果突出。比如现在好莱坞的灾难片是一种流行的趋势,想当初,“2012”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和流行于网络中的热门术语,深受学生欢迎的人人网和开心网中,学生关于“2012”的讨论此起彼伏,国内外的有关专家还特地用专业科学的术语、观点来作出权威解释、辟谣,可见电影《2012》的红火。但是“2012”归根到底还是一部灾难片,也就是说,其中的地理现象才是人们真正讨论的话题,而正因为这种现象是同学们喜欢的、也是一些热门话题,所以将这样的影视资源运用到教学中去,能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使师生之间形成一种互动,可以共同讨论电影及其中的地理现象。

3.在地理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色彩中的地理”校本课程内容

案例1:设计制作“我眼中的色彩”板报

以学生眼中的“色彩”为主体,让学生制作以“我眼中的色彩”黑板报(见图1、图2)。

活动开展的理念:黑板报是一种可观赏报纸的另一种形式。在学校,黑板报是第二课堂的一种很好的活动形式,和手抄报一样,黑板报也是一种群众性的宣传工具。因此合理的设计黑板报能够吸引观者的注意,唤起观者的情感,给人的记忆里留下深刻的印象。通过展示优秀的学生作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会自己思考、自己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

活动反思:在开展一学年的过程中,虽然每位参与的教师和学生都很辛苦,但是结果很欣慰,参与的人员都很积极、作品内容也非常丰富。有些作品通过存档的方式,在地理实验室完好地保留了下来。

图1

图2

案例2:开展关于“我眼中的世界”摄影比赛

活动开展的理念:在地理实践活动中,适当结合教材和课外内容、热点时事,适当引入竞赛的方式,以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自我发现“美”,同时能够汇集优秀的作品,增强学生的自我荣誉感。项目面向所有对摄影感兴趣的爱好者以及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学生们。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和风格体现中国乃至世界各地的风光、旅途趣闻,或身边感人的故事等,从而培养学生发现“美”、留住“美”的能力(见图3)。

活动反思:学生的参与性很高,参赛作品种类多样,希望今后这类活动能一直坚持下去。以后可以每年提出一个主题,挖掘生活中的美。

图3 第一届摄影比赛

案例3:开展关于“地理景观,缤纷世界”地理建筑模型比赛

活动开展的理念:结合当前的二期课改课标,开展地理模型的制作,是一件重要且有意义的工作。开展这个活动的最初想法来源于笔者上的一节地理课,在课堂中,笔者发现地球仪的运用能够使得学生将复杂的问题具体化,以及突出地理学科的科技创新能力。由此在教学设计的环节中,笔者开始尝试开发以各种材料为基础的地理模型制作的教学内容,希望能够增强学生对地理基本地形、行政区划等基础知识的理解,并将这些基础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实践中,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将地理知识自我整合,在激发学生创意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鼓励学生能够真正自己去寻找、思考、融合、展示“色彩中的地理”,从而发现属于自己的“色彩地理”(见图4、图5)。

活动反思:通过这一活动增强了地理基础教学的趣味性,在设计制作的过程中,以废旧物品为基础的地理模型设计制作活动能够增强学生对地理基本地形、行政区划等基础知识的理解,并应用基础知识进行创造性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以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效果良好。

图4 太阳系结构图

图5 地球仪模型

案例4:进行社会实践考察活动

有幸与上海海洋大学合作,同时得到了我校学生处的组织协调,在浙江枸杞岛进行了为期近一周的社会实践活动。虽然参加活动的主要是六年级的学生,但是他们有许多的想法,也对海洋知识等方面进行了普及,增加了学生的阅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以及合作的能力。

活动反思:考察效果良好,如果考察前促使学生先主动思考探究,可能学生能学到的东西更多。

4.研究总结

(1)“色彩中的地理”校本课程开发对学生地理素养的提高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的时候,参考了教育教学理论,其中多元智能理论目前已被广大教育学者所认同。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于1983年在《多元智能》一书中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打破了传统的将智力看做是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整合能力的认识。加德纳认为一个人至少存在着八种以上的智能,即语言智能、空间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音乐智能、自然观察智能、自我认识智能等。通过对这些智能的研究和拓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及多元化发展成为可能。

①对学生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中学《课标》中提出:“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可见我国课标中也涉及了人文素养的相关内容,当然具体如何培养学生的“情商”,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仔细斟酌。

在“色彩中的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涉及到对学生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如在“色彩中的地理”校本课程现象篇幅中,主要通过组图的方式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通过展示大千世界,帮助学生初步养成健康、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对世界充满善意、充满爱,感受到世界的美好。随后在“色彩中的地理”校本课程成因篇中,通过科学的理论解释和中国区域特征的介绍,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不断追求新知的精神,希望学生能带着问题去思考,多动脑、勤动脑。最后在“色彩中的地理”校本课程思考篇中,通过人与环境的介绍,希望学生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更加重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因此,实施“色彩中的地理”校本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形成地理学科的素养。

②对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

参考国内外的国际地理课程标准,中学生地理学科的能力主要包括五个方面:提出地理问题的能力;地理信息能力,包括搜集、处理、分析、评价地理信息的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述能力、图解表达能力;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合作与交往能力,如通过地理实践活动能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在“色彩中的地理”校本课程开发中,比如认识国旗的色彩,鼓励同学搜集各国国旗,通过资料的搜集进行处理和分析各国国旗色彩不同的原因,进行简要的归纳和梳理。通过列表比较法对比认识中国区域地理的特点,鼓励同学运用自己的语言区分中国区域特点;通过小报设计、摄影等方式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开展枸杞岛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需要学生能互相合作,才能完成任务,提高学生团结协作和社会交往以及生活自理的能力。最后,在地理思考篇一章中,引导学生观察地理景观中“不和谐”的一面,同时探寻地理景观中美丽的一面,培养学生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

下面一组图片是学生地理课后自发进行地理知识的梳理和小结,内容清晰,版面设计美观,这是学生自身愿意学的表现,也是学生能力提高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

图6 学生笔记

(2)依靠校本资源,促进地理教学

①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育学中,有一种理论被广泛利用,即建构主义理论,最先由皮亚杰提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在教育领域中逐渐流行起来。建构主义的观点强调:传统教师的角色已由知识传授者变为知识的协助者,并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强调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以及学生与情境的互动关系,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能主动学习及参与,借着学习历程获得新事物的经验。因此,建构主义的教学非常强调学习的过程。

地理教师通过此次“色彩中的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首先要树立一种全新的科学教育观念,从封闭式教育走向开放式教育,由注重个别到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理念。

地理教师的任务不再单单只是“授人以鱼”,还要“授之以渔”。同时在新形式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里的“解惑”还包括启发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操,学生的能力通过地理活动和教学的熏陶而得以改善乃至升华。每次上课,笔者最大的压力之一是学生会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有知识类的,也有理论性的。每次笔者会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感受到学生们的知识储备量的丰富、思维的活跃以及学习地理的热情。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爱学、会学、善学需要教育工作者孜孜不倦的探索。

②不断更新和完善自身

学生的素养需要提高,教师的素养也需要提升。教师除了需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外,还需要掌握扎实的地理学科素养知识,拥有多样化的地理教学基本技能,同时在新形势下能够运用一定的地理教育技术。

在本次“色彩中的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教师的地理教学技能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例如将传统教育理论运用于地理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通过结合课内教材知识,如中国区域地理的特点尝试设计活动方案,结合最近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系列剧作,帮助学生认识到中国地理区域特点与环境之间的微妙关系。再如在地理教学研究方面,教师通过“色彩中的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框架设计、合作讨论执行方案,再辅导学生、整理成册,其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当然也到了喜人的成果。还有鼓励学生搜集国旗和地理素材,锻炼了组织学生分析和运用地理素材的能力。因此在理性的方法指导下,学生在提高,教师的能力也在不断的进步。

四、对地理校本化课程实施效果的展望

本课题研究的领域比较前沿,相对来说可参考的资料比较少,但是网络和公共资源非常丰富,这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技术和资源保障。希望今后校内和校外有更多的教师能够参与到此次课程的校本化建设,探索出更多的方法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完善“色彩中的地理”相关内容,有更多的相关课程内容设立,完善学科体系,提升地理学科校本化课程的生命力。

[1]魏桂英.浅谈初中地理课外活动的开展[J].安徽教育,2009(9):47.

[2]吴晓楠.整合乡土地理资源开展高中地理课外活动[J].地理教学,2010(4):42-43.

[3]章晓燕.地理学科视角下校本选修课程的开发与实践[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6):6-8.

[4]徐占福,马涛.依靠校本资源,促进地理教学[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6):9-11.

[5]陆赛娟.高中地理校本课程教学案例——玄武湖水体富营养化调查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6):11-13.

图4

图5

图6

问题2:根据材料一和生活感受,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将伦敦不同阶段的城市空间分布图(见图4、图5、图6)进行排序,并说明理由。

问题3:根据你的排序,说一说城市化的内涵和表现。

材料二:20世纪60年代后,伦敦最初发展的中心地区出现了基础设施老化、环境污染严重、地价偏高、交通拥堵等问题。

问题4:请你预测伦敦在20世纪70年代后的城市发展中会出现什么新的发展趋势。

问题5:归纳总结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

问题6:根据你得到的城市发展和演变的一般规律,预测目前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所处的阶段并结合教材归纳其特征。

从以上案例不难看出,基于地理时间有序性内容的教学可以参考以下“技术路线”:首先,教师利用新闻、故事、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让学生感受地理过程随时间变化的一些表象问题;其次,利用教学案例、图表、动画、视频等教学素材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时间尺度认知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的状态与变化;再次,引导学生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归纳总结地理事物形成和演变的一般规律;最后,鼓励学生将一般规律进行知识迁移,解决新的问题或者预测地理事物未来的发展。

除了时间的有序性和空间的有序性,地理有序性还体现在地理事件的叠合性、地理”熵”等方面。商业区的区位选择就体现了消费市场和交通运状况等要素的叠合,区域发展的一般规律则反映了地理“熵”的应用。总之,深刻解读地理有序性的理念,在地理有序性思想指导下进行教学设计,灵活运用地理有序性思维解决地理实际问题,不仅可以提高地理课堂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还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地理科学观念。

参考文献:

[1] 袁孝亭.地理学习与学生的发展[J].地理教学,2006(1):11-14.

[2] 牛文元.理论地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3] 韦省民.地理环境时空有序性的理论解释[J].西北大学学报,1984,1(6):86-88.

[4] 陈澄,樊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校本色彩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神奇的色彩(上)
春天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