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堂美术馆建馆十五周年庆典暨2016中国(苏州)书法史讲坛综述
2016-12-282016中国苏州书法史讲坛于8月5日至8日在江苏省昆山市隆重举办本届讲坛由中国书法家协会苏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昆山市委宣传部共同主办苏州市书法家协会昆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昆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昆仑堂美术馆共同承办开幕仪式由昆仑堂美术馆馆长昆山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俞建良主持昆仑堂美术馆书画捐赠者朱福元方韦夫妇子女代表旅日华侨朱翔先生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黄惇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朱以撒苏州市文联
“2016中国(苏州)书法史讲坛”于8月5日至8日在江苏省昆山市隆重举办。本届讲坛由中国书法家协会、苏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昆山市委宣传部共同主办,苏州市书法家协会、昆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昆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昆仑堂美术馆共同承办。开幕仪式由昆仑堂美术馆馆长、昆山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俞建良主持。昆仑堂美术馆书画捐赠者朱福元、方韦夫妇子女代表、旅日华侨朱翔先生,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黄惇,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朱以撒,苏州市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陆菁,苏州市文联副主席倪彦,昆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许玉连,昆山市副市长江皓,昆山市政协副主席金乃冰,中国书法家协会隶书委员会副主任、苏州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苏州大学研究馆员、博士生导师华人德,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王卫军,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苏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州科技大学教授王伟林,来自海内外的书法史研究专家台湾艺术大学教授李郁周,浙江大学教授薛龙春,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王家葵,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仲威等,与国内著名大学在读书法硕、博士生,全国多家书法专业媒体和苏州的新闻媒体记者共二百余人出席本次活动。
8月5日上午,在简短的开幕式结束之后,台湾艺术大学教授李郁周先生作了首场演讲,演讲题目为《甲午战后台湾书法的发展》。“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扁舟去作鸱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李先生的演讲从邱逢甲
昆仑堂美术馆建馆十五周年庆典暨2016中国(苏州)书法史讲坛综述
“2016中国(苏州)书法史讲坛”于8月5日至8日在江苏省昆山市隆重举办。本届讲坛由中国书法家协会、苏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昆山市委宣传部共同主办,苏州市书法家协会、昆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昆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昆仑堂美术馆共同承办。开幕仪式由昆仑堂美术馆馆长、昆山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俞建良主持。昆仑堂美术馆书画捐赠者朱福元、方韦夫妇子女代表、旅日华侨朱翔先生,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黄惇,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朱以撒,苏州市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陆菁,苏州市文联副主席倪彦,昆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许玉连,昆山市副市长江皓,昆山市政协副主席金乃冰,中国书法家协会隶书委员会副主任、苏州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苏州大学研究馆员、博士生导师华人德,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王卫军,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苏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州科技大学教授王伟林,来自海内外的书法史研究专家台湾艺术大学教授李郁周,浙江大学教授薛龙春,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王家葵,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仲威等,与国内著名大学在读书法硕、博士生,全国多家书法专业媒体和苏州的新闻媒体记者共二百余人出席本次活动。
8月5日上午,在简短的开幕式结束之后,台湾艺术大学教授李郁周先生作了首场演讲,演讲题目为《甲午战后台湾书法的发展》。“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扁舟去作鸱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李先生的演讲从邱逢甲
《乙未离台诗》开始,介绍了台湾文人集社情况,描述了台湾的诗书画传统。讲座主体分成五个部分:一、书法结社与书法展赛;二、书法图录与书法书籍;三、碑帖典范与书法学习;四、学校书法教育与教材;五、板桥林家典藏书法名迹。李先生通过翔实的文献和丰富的图版,为我们全面展现了甲午战后台湾书法发展的整体状况。讲座结束时,李先生还出示了怀素小草《草书千字文》复制卷,引领大家从题签、引首、本幅、跋尾、传藏等方面直观、全面地鉴赏了这一传世经典法书。
讲坛开幕式
讲坛现场
8月5日下午,浙江大学教授薛龙春先生为本次书法史讲坛精心准备了两个颇具新意、极具价值的讲题,一是《王铎的观众》,这一讲题是从环境的角度来讨论复杂的书写活动,并就此提出值得思考的问题。主讲人选取了两个极端的环境,一是王铎在友人的围观下即兴挥毫,一是他大量诗文稿的书写。第一种情形往往发生在夜晚的酒宴上,有美姬环绕,有友人谈诗,在这样的场合王铎常常被要求即席挥毫。作为观看的中心,王铎的表演须遵从一定的脚本,从而餍足观众的视觉期待。讲座从王铎的装束、书写姿势、作品的形式特征以及观众与王铎的互动诸方面,讨论了在观众的凝视下,王铎书写具有强烈的动态、变化与偶然性,而节奏感与视觉性则是他表现的重心,作品在形式上具有夸诞的色彩。第二种情形是手稿。讲座比较了近十件同样内容的书札、卷轴书法与其手稿,指出它们之间存在的种种差异。虽说王铎的手稿同样展现了他的笔墨操控能力,但整体上显得平正稚拙,与观众鼓噪围观情形下的书写大异其趣。演讲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还应该相信“书为心画”吗?还应该相信最高明的书法是自然流露吗?对王铎两种类型的书写的分析,动摇了我们这一认识、理解与研究书法的基础。从研究的角度,演讲者也提醒听众,在中国书法史上,什么是“作品”,什么是“风格”,存在着话语的断裂。对于这种隐匿的断裂,应该给予格外的关注。二是《尺牍与艺术史研究》,这一讲题以三组信札来讨论尺牍对于艺术史研究的重要意义。第一组信札借以讨论文彭刻印的史实。与通常引用较晚的周亮工《印人传》的一则佚闻来证明文彭能够自篆自刻相比,新发现的文彭的若干信札,及王守、周天球、王谷祥等人的信札大致可以帮助人们重构吴门文人的刻印活动,其结论或许与过去认为在印石进入使用之前,文人与刊工分任篆、刻不尽一致。第二组信札可以帮助人们了解王铎的各种关说活动。薛先生分三个方面进行讨论:1.作为一位京官,王铎的家族得到地方官的各种庇护,而他则帮助这些地方官在考绩、升迁等方面进行运作;2.为获得南都翰林院的职务,他透过侯恂向周延儒举荐自己,并因此招致亦想获得这一职位的倪元璐的厌恶,事实上倪、王二人的关系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亲近;3.在王铎与同年张镜心的交往中,他们互相举荐子弟与友人,并在科举等等方面向当地学台进行关说。第三组信札有十四封,其中一封是了解阮元“南北二论”出炉之后的社会反应的重要材料。成亲王有意识的改弦更张、阮元的高度自信及对高垲的期待、对刘墉的不满,无疑可以丰富人们的艺术史知识,并开拓人们的思考方向。
8月6日上午,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仲威先生作了题为《碑帖的魅力》的演讲。中国碑拓始于南朝,惜无实物流传。传世最早拓片出于唐初,唯见敦煌藏经洞数件而已。宋代金石学昌明,然传世宋拓本稀如星凤,元代拓本数量更为稀少,故善本碑拓必称“宋元”。明拓最下,拓工多劣,唯恃五六百年之历史沧桑,傲立不倒。清初,碑拓走出低谷,迎来了金石学的第二个高峰,乾嘉拓本更是独领风骚,拓工可与宋元相比肩,堪称“善本”。道光、咸丰、同治拓本遍地开花,海内名碑悉数拓遍,可称“旧拓”。清末民国碑拓存量最多,最易收藏,造福学林与书坛。碑帖鉴定涉及断代与辨伪,初为文人鉴赏之余事,后为碑估之秘籍,再经藏家之推波,遂成独立之体系。先后出现了不少碑帖鉴定之经典著作,仲先生借本次讲座之机,向学员细述了碑帖的文物与文化价值。仲先生系统介绍了擦拓、隔麻拓、乌金拓、颖拓、瓜皮拓、浓淡拓、朱拓(硃拓)、双色拓、毡蜡拓、全形拓、字口勾拓等传统碑帖拓印方法,并经由图例展示,简要介绍了各种拓法的异同和深厚的艺术趣味。仲先生又以上海图书馆所藏海量古物、碑帖善本为例,从碑帖的书法美、传拓美、装裱美、人文美、版本美五个角度阐发碑帖魅力。仲先生的讲座还兼及碑帖的学术性、清末民初以后的碑帖鉴藏、当代人的碑帖视野、如何赏玩碑帖等话题,为青年学者拓宽艺术视野,掌握碑帖研究的理路与方法提供了有益借鉴。
8月7日上午,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王家葵先生作了题为《唐赵模〈集王羲之千字文〉考鉴》的演讲。王教授的讲题是他在近三年中,对近年面世的唐人赵模集王羲之千字文残卷进行个案研究的成果,涉及此卷的历代著录情况、流传过程、印章考证、字迹来源、刻帖相关情况,以及此卷制作时间和其可能目的,等等。该成果近日已由中华书局出版。王教授的演讲分为上下两部分。上篇为“唐赵模〈集王羲之千字文〉鉴真”,从文物学角度对作品实物进行鉴定;下篇为“唐赵模〈集王羲之千字文〉研究”,则是站在历史学的立场,对该作品的制作、流传、意义等进行分析和讨论。通过文献爬梳和对题跋、印章等的分析,王教授认为,唐人赵模于贞观十二年(638)至二十二(648)年之间集成此作,其在后世流传过程中产生过多件复制品。通过与今存王羲之字迹(如《兰亭序》《平安何如奉橘帖》《官奴帖》等),以及几部重要集王碑刻(如《圣教序》《兴福寺碑》《金刚经》等)的图像学比勘,字迹符合度甚高,可以认为今天所见这件“赵模千字文”即使不是原件,也是高质量的复制本。虽然本卷年代之最后确定,仍需通过纸墨的科学分析报告来结论,但从此件作品中避讳字的刮削情况看,宋以前的可能性较大。此卷于明代曾经在苏州刻帖,拓本流传极罕,王教授几经周折,访得影印本一种,又得拓本一册,补全了现存墨迹残卷之不足。今天这份墨迹残卷及其完整刻石拓本,是唐代“王羲之行书标准字库”的硕果仅存者。
讲坛五位导师李郁周、薛龙春、仲威、王家葵、朱以撒
8月7日下午,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朱以撒先生作了题为《一个人的表达》的演讲。朱先生的演讲主体大致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表达的主体与环境”,二是“表达的愿望和达到的效果”,三是“所有的表达都倚仗文字的能力”。当我们面对书法实践现象、书法作品,表达自己的见解,也许是宏观的驾驭,也许是微观的细致剖析。也许要阐释其中的复杂性,而整个过程却充满了设计的逻辑,但在文字的表达中却失之不当,不能最大化地表达出思想、情调,也就缺乏审美价值了。为了保证评论的严密性,以文字的方式固定下来。以文字来表达对书法的见解,就是强调探索意识,不是游移于外表的词汇的美观、华丽,那么文字具备的力度就很重要。因为评论文字不是用来闲适把玩的,而是用来分析创作疟结、比较审美差异,同时也对弊端进行针砭,这样的文字理所当然要冷峻、坚硬、尖锐、沉着。此即“文字的力度”。表达是情感的需要,文字的温度有高下,不可能是恒常温度。有时充满了激越之情,有时则闲适从容,有时又沉稳庄重。文字就是情绪的温度计,在表达过程中以不同的度体现,从而使一篇评论或很热烈很华丽,或很平白很冷峻。此即“文字的温度”。表达必须便于使人阅读,只有越多的阅读,可以使一篇评论进入更为广阔的空间。因此再高深的见解,在文本里都要关注可读性,因此文字的运用除了必须的技法功夫之外,也含有个人的审美智慧。此即“文字的可读性”。
8月8日上午是学术互动环节,导师们和学员进行面对面的学术对话。昆仑堂美术馆馆长、昆山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俞建良先生担任主持。华人德先生、王伟林先生、葛鸿桢先生、陆家衡先生也参加了讲坛并与学员一起交流。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导师们往往即兴发挥,将问题面拓展得更加广泛。如华人德先生谈到碑学研究过程中的方法问题,李郁周先生讲到史料利用时的真伪甄别问题,朱以撒先生、王伟林先生、葛鸿桢先生、陆家衡先生则谈论了书法批评、书法展览、书画集社与书法创作等方面的问题,都给学员很多启迪。主持人还代表组委会向学员征求对本次会议的意见与建议,并就相关问题做了解释。最后,华人德先生表示,今后会邀请更多优秀的年轻学者走上讲坛,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本次讲坛承办单位——昆仑堂美术馆,是昆山市人民政府为珍藏和展示旅日华侨朱福元先生夫妇捐赠的唐、宋、元、明、清历代330件书画作品而设立的,于2001年11月建成并对外开放,今年为建馆十五周年。昆山经济发达,也是吴中历史文化名城。昆仑堂美术馆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经过十五年的发展,不仅有丰富珍贵的书画藏品,而且秉承捐赠者朱福元先生的遗愿,注重学术研究,创办了国内唯一以研究古代和近代书画为目的的刊物《昆仑堂》,每期5万字,现已出45期,虽为内部交流读物,但得到了业界的普遍重视和好评。为配合2016中国(苏州)书法史讲坛、为书法研究者提供珍贵的实物文献,昆仑堂美术馆同时举办了“馆藏书法特展”,展出书法精品六十余件,有唐人《小楷佛经》、元杨维桢《草书卷》、明董其昌《草书杜甫诗卷》、明俞允文《草书手札》、明归庄《草书自作诗》、清王铎《临王献之草书轴》《行书崇县诗轴》以及清刘墉、梁同书、翁方纲和众多晚清民国名家之作,洋洋大观,精彩纷呈,在此馆庆之际一并展出,以飨观众。
创设于2008年的“中国(苏州)书法史讲坛”由苏州市与中国书法家协会等联袂主办,目的是培养高层次书学后备人才,推动书法史研究走向深入,打造中国书法学术品牌,此前已成功举办五届,其高品位的学术追求和开放的学术视野赢得海内外书学界广泛的好评。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论文评比或清谈式的聚会,讲坛每届均邀请五位著名的书法史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专家,有针对性地为国内高校书法专业在读硕、博士生以及旁听学员开设高水平的学术讲座,并特设50个名额资助这些青年学子的食宿费。五位专家演讲结束后,组委会还安排半天与学员、旁听者进行互动交流,释疑解惑,使讲坛成为难得的书法研究的学术盛宴。
苏州市书法家协会学术骨干王伟林、王国安、陈道义、逢成华、张恨无、王渊清、徐世平、董水荣、邱文颖、朱骏益、卢月龙、何鹏、张铭、夏祖晗等人参与了本次讲坛的会务活动及文字整理工作。
责任编辑:刘光